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油田采油二厂赤岸采油管理区
摘要: 根据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及临界压力梯度关系曲线,又低渗透油层概念的出现,加上各大油田的实际生产特征,我国研究人员将低渗透油田分为三大类:一般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超低低渗透油田。而在我国,低渗透油层的比率十分之高。因此研究低渗透油层的高效开发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低渗透油藏的存在与开发现状,继而分析了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最终有理有据的分析低渗透油层的开发技术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效合理开发。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开发现状 影响开发因素 高效开发技术
我国石油开发技术人员一般认为,石油油层在渗透率低于40毫达西时临界压力梯度明显加大,采收率明显降低,于是根据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及临界压力梯度关系曲线,我国制定了低渗透油层上限为50毫达西,下限定为不小于0.1毫达西。因此我国绝大多数油田都属于低渗透性油层,在实际研究与开发中稍微有所波动,再考虑到各大油田的实际生产特征,就分为了一般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超低低渗透油田。这些低渗透油层由于本身所处的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影响,具有许多限制性开发因素。而随着渗透率的降低开发限制因素又会更加明显:储层性质逐渐趋差,单井产量依次趋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愈来愈高,稳定产亮越来越困难……低渗透油层在日益得到开发增长的油气产业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并且最终克服这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我们从地质模式、开发生产特征等方面讨论我国低渗透油层开发现状和影响开发效率的因素。
1) 首先,从油藏本身条件看,我国的沉积相特征品质一般,储层特征属于偏下甚至差级,地层的岩石物性,其组成、粘土矿物分布、非均质性等条件均不尽如人意,裂缝分布规律对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巨大,因此油层渗透率低,品质差,自然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石油井普遍的的硬伤,属于先天不足。
2) 其次,一般情况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与背斜走向及邻近断层走向相关,人工裂缝与背斜轴线方向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或一致性。而裂缝明显影响油田初期产量的高低,对注水开发具有双重影响,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注水后油井见效差,加之吸水能力差,注水油井含水上升,更加出水不出油,易造成石油收采率反而下降,十分低下。另外注水补充底层能量支撑困难,使地层压力下降快,对压裂措施影响很大,很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和生产事故。
3) 最后,与之相对应的不利因素还有社会研究因素,我国低渗油层比例高这一现状在国际上不能说不特殊,而我国石油研究与开发起点低起步晚,因此研究现状十分惨淡,与中高渗透油藏得研究相比,关于低渗透性油藏的研究实在少之又少,甚至关于低渗透储层有很多研究上的误区,建树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低渗透油层的高效开发的步伐。
分析了以上低渗透油层高效开发的影响因素后,我们来系统整合,就几个尤其重要的方面来研究如何尽量降低开发生产中的限制因素,用技术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开发效果。
1)选哪块,如何选。在我国,进行优选储量富集区块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低渗透油田的含油面积相当之大,但单位面积的储量较少,油层有效厚度较小,比不是所有单位面积都适于采集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应超前做好各种诸如勘探地震三维资料、实地考察地质情况、小范围试探钻油等等勘测工作,以便掌握岩石发育状况及油水比例及变化规律,从而完成早期的油藏描述,以便进行优选开发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锁定油层储量丰度较高、发育程度高的有利区块,这只是一个试点,完成这一步后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定扩大生产开发的规模。
2)其次,如何注水,何时注水。注水是低渗透油藏开发有效的手段,这是根据水油运动原理决定的。一般低渗透油田天然裂缝较发育,若果压力下降,渗透率会变得更加低,所以低渗油田要注意保持压力开采,甚至是采用超前注水技术,在油田还没开发之前就先注水。再就是低渗透油田的压敏特性,低渗油田一般采用小井距开采,这样注水井才能对生产井见效区块一开始投入生产时就开始注水以保持地层能量,而我国油田采用超前注水技术,也取得了不错的开发效果。但由于低渗油藏通常孔喉细小,容易产生堵塞伤害;而且在渗透率很低时,水敏伤害的影响将更加突出,低渗透油藏压力敏感性强,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因此注水压力存在界限,要保证生产压差既不能低于启动压力梯度的需求,又不能过分的高,否则会产生产量随生产压差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因此,水质和配伍性成为制约低渗油田注水开发的重要因素。采用经深度处理的且与油藏配伍性好的采出污水进行回注,效果较好。将超滤技术应用于污水最终水质的把关,可以满足低渗油藏注水水质要求。另外,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岩石物性改进,也能产生较好的增注效果。
3)随后,配合裂缝,优化压裂。要采用与低渗透油藏相配套水力压裂技术。要知道,开发低渗透油田最根本的工艺技术,不仅要在意注水开采,而也要注意的是总体压裂优化设计和实施压裂改造,从而实现油藏裂缝与油水运动、注采井网和油层分布的合理配置。而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在低渗透油田总体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单井工程设计、施工参数优化、施工过程监测和压裂效果的分析评价。在压裂改造上,要处理好利用裂缝与控制裂缝的关系。最终使其与注水开采相配合,是进行压裂改造,提高扫油效率,获得工业油气流,以达到持续高产稳产和最大经济效益。
4)最后,如何布井,井网多密。井网的研究十分趋于数字化与公式化研究方法应十分科学地采用多种方式,在因此前国内外已基本建立采收率及水驱控制程度与低渗油藏井网密度的关系的一系列经验方法。如经验公式,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根据采用线状注水方式、平行裂缝主要方向布井、井距可以加大、排距应该减小的低渗透油田井网部署的基本原则,对注采井网进行部署和优选。确定合理井网部署方案是在考虑到前期开发工作中已基本达到了合理优选储量富集区块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已经完成了一步,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应避免划分过细的开发层系,以减少建设工作量,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好低渗透油田的基础和关键是合理井网部署方案。在实际开发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到低渗油田开发的复杂性,明确低渗油藏、小断块开发潜力,在稳产的基础上合理缩小井距,加大井网密度,从而达到高效开发的预期效果。
以上只是低渗透油层高效开发技术的几个方面,另外一些常见的技术还有:采用高效射孔和深抽工艺技术、三次采油解盐防砂管柱、以及注氮等等。都依赖于与实际条件与实际需要。
总结:
在经济社会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因其独有的地质资源条件,使低渗透油田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建树,从而使我国天然气产量和原油产量获得了一定的程度上稳定增。但与之接踵而来的是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不可避免的一系列影响开发效率的因素,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选块方法、进网密度、注水技术、压裂技术几个着重的方面对低渗透油层的开发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其领域高效开发产生有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闵琪,金贵孝,荣春龙.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6.
[2] 齐振林,大庆外围低渗透油气田开采实用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
[3]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2003:06.
[4] 王立军;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摘要: 根据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及临界压力梯度关系曲线,又低渗透油层概念的出现,加上各大油田的实际生产特征,我国研究人员将低渗透油田分为三大类:一般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超低低渗透油田。而在我国,低渗透油层的比率十分之高。因此研究低渗透油层的高效开发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低渗透油藏的存在与开发现状,继而分析了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最终有理有据的分析低渗透油层的开发技术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效合理开发。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开发现状 影响开发因素 高效开发技术
我国石油开发技术人员一般认为,石油油层在渗透率低于40毫达西时临界压力梯度明显加大,采收率明显降低,于是根据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及临界压力梯度关系曲线,我国制定了低渗透油层上限为50毫达西,下限定为不小于0.1毫达西。因此我国绝大多数油田都属于低渗透性油层,在实际研究与开发中稍微有所波动,再考虑到各大油田的实际生产特征,就分为了一般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超低低渗透油田。这些低渗透油层由于本身所处的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影响,具有许多限制性开发因素。而随着渗透率的降低开发限制因素又会更加明显:储层性质逐渐趋差,单井产量依次趋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愈来愈高,稳定产亮越来越困难……低渗透油层在日益得到开发增长的油气产业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并且最终克服这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我们从地质模式、开发生产特征等方面讨论我国低渗透油层开发现状和影响开发效率的因素。
1) 首先,从油藏本身条件看,我国的沉积相特征品质一般,储层特征属于偏下甚至差级,地层的岩石物性,其组成、粘土矿物分布、非均质性等条件均不尽如人意,裂缝分布规律对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巨大,因此油层渗透率低,品质差,自然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石油井普遍的的硬伤,属于先天不足。
2) 其次,一般情况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与背斜走向及邻近断层走向相关,人工裂缝与背斜轴线方向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或一致性。而裂缝明显影响油田初期产量的高低,对注水开发具有双重影响,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注水后油井见效差,加之吸水能力差,注水油井含水上升,更加出水不出油,易造成石油收采率反而下降,十分低下。另外注水补充底层能量支撑困难,使地层压力下降快,对压裂措施影响很大,很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和生产事故。
3) 最后,与之相对应的不利因素还有社会研究因素,我国低渗油层比例高这一现状在国际上不能说不特殊,而我国石油研究与开发起点低起步晚,因此研究现状十分惨淡,与中高渗透油藏得研究相比,关于低渗透性油藏的研究实在少之又少,甚至关于低渗透储层有很多研究上的误区,建树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低渗透油层的高效开发的步伐。
分析了以上低渗透油层高效开发的影响因素后,我们来系统整合,就几个尤其重要的方面来研究如何尽量降低开发生产中的限制因素,用技术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开发效果。
1)选哪块,如何选。在我国,进行优选储量富集区块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低渗透油田的含油面积相当之大,但单位面积的储量较少,油层有效厚度较小,比不是所有单位面积都适于采集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应超前做好各种诸如勘探地震三维资料、实地考察地质情况、小范围试探钻油等等勘测工作,以便掌握岩石发育状况及油水比例及变化规律,从而完成早期的油藏描述,以便进行优选开发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锁定油层储量丰度较高、发育程度高的有利区块,这只是一个试点,完成这一步后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定扩大生产开发的规模。
2)其次,如何注水,何时注水。注水是低渗透油藏开发有效的手段,这是根据水油运动原理决定的。一般低渗透油田天然裂缝较发育,若果压力下降,渗透率会变得更加低,所以低渗油田要注意保持压力开采,甚至是采用超前注水技术,在油田还没开发之前就先注水。再就是低渗透油田的压敏特性,低渗油田一般采用小井距开采,这样注水井才能对生产井见效区块一开始投入生产时就开始注水以保持地层能量,而我国油田采用超前注水技术,也取得了不错的开发效果。但由于低渗油藏通常孔喉细小,容易产生堵塞伤害;而且在渗透率很低时,水敏伤害的影响将更加突出,低渗透油藏压力敏感性强,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因此注水压力存在界限,要保证生产压差既不能低于启动压力梯度的需求,又不能过分的高,否则会产生产量随生产压差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因此,水质和配伍性成为制约低渗油田注水开发的重要因素。采用经深度处理的且与油藏配伍性好的采出污水进行回注,效果较好。将超滤技术应用于污水最终水质的把关,可以满足低渗油藏注水水质要求。另外,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岩石物性改进,也能产生较好的增注效果。
3)随后,配合裂缝,优化压裂。要采用与低渗透油藏相配套水力压裂技术。要知道,开发低渗透油田最根本的工艺技术,不仅要在意注水开采,而也要注意的是总体压裂优化设计和实施压裂改造,从而实现油藏裂缝与油水运动、注采井网和油层分布的合理配置。而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在低渗透油田总体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单井工程设计、施工参数优化、施工过程监测和压裂效果的分析评价。在压裂改造上,要处理好利用裂缝与控制裂缝的关系。最终使其与注水开采相配合,是进行压裂改造,提高扫油效率,获得工业油气流,以达到持续高产稳产和最大经济效益。
4)最后,如何布井,井网多密。井网的研究十分趋于数字化与公式化研究方法应十分科学地采用多种方式,在因此前国内外已基本建立采收率及水驱控制程度与低渗油藏井网密度的关系的一系列经验方法。如经验公式,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根据采用线状注水方式、平行裂缝主要方向布井、井距可以加大、排距应该减小的低渗透油田井网部署的基本原则,对注采井网进行部署和优选。确定合理井网部署方案是在考虑到前期开发工作中已基本达到了合理优选储量富集区块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已经完成了一步,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应避免划分过细的开发层系,以减少建设工作量,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好低渗透油田的基础和关键是合理井网部署方案。在实际开发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到低渗油田开发的复杂性,明确低渗油藏、小断块开发潜力,在稳产的基础上合理缩小井距,加大井网密度,从而达到高效开发的预期效果。
以上只是低渗透油层高效开发技术的几个方面,另外一些常见的技术还有:采用高效射孔和深抽工艺技术、三次采油解盐防砂管柱、以及注氮等等。都依赖于与实际条件与实际需要。
总结:
在经济社会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因其独有的地质资源条件,使低渗透油田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建树,从而使我国天然气产量和原油产量获得了一定的程度上稳定增。但与之接踵而来的是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不可避免的一系列影响开发效率的因素,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选块方法、进网密度、注水技术、压裂技术几个着重的方面对低渗透油层的开发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其领域高效开发产生有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闵琪,金贵孝,荣春龙.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6.
[2] 齐振林,大庆外围低渗透油气田开采实用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
[3]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2003:06.
[4] 王立军;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