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银川市累计投入、整合资金50亿元,坚持以“产村一体”规划移民新村、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移民就业、以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移民增收、以社区服务管理强化移民管理,使移民在思想观念、生产水平、生活方式上紧追全市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开创了产业扶贫、劳务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有力促进了移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7.2%下降到2015年的5.1%,深度贫困人口由13万人下降到不足3万人。吊庄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3458元提高到2015年8700元,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78元,真正让移民群众得到了“真金白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移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反梯度”移民,创建银川扶贫新模式。一是对有意愿到城镇落户安置的移民可直接进城,由移民一步转为市民,“撑杆”直接跨越梯度差,利用城镇资源优势稳定脱贫致富。限于现行城镇公租房居住面积(户均50平方米),对家庭人口较多的移民,优先搬迁学生及第一监护人,按人均15平方米给予住房保障,对50周岁以上的纳入银川市城镇户口(注明乡村转移户),暂不实行搬迁,实行“点对点”对口帮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居住条件,让其在原宅基地“托养”或“供养”,保留记忆,记住乡愁,享受国家及区、市生态补贴,将家庭承包地由迁出地政府或村集体全部收回,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恢复生态,减轻对脆弱的环境再影响并稳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未分户的移民家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户进城,给予住房保障。待进城的移民收入提高并稳定后,由其根据自身经济能力条件购买商品房或经适房,享受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对未搬迁的移民其他家庭人口根据意愿选择进城或继续在原地“托养”“供养”。对超过60周岁的移民无论是进城还是原地“托养”“供养”,均纳入银川市城镇统筹,按相关规定享受城镇医保、社保、低保等政策。对选择进城的移民,以家庭户为单位,将中央、区、市搬迁及配套资金进行整合,由银川房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购买公租房或小面积的商品房产权,产权登记在移民名下,按市场租金标准每月给移民家庭发放租金,而移民家庭则按政府廉租标准缴纳租金,差价相比,可有效增加进城移民的财产性收入且长期保持稳定。待移民家庭收入稳定后,需要改善住房,可选择对其名下的房屋产权由房投公司按现行市场价回购,也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并免收相关的税费,实现房产保值增值。二是城乡换房,腾房(地)换人,鼓励有意愿的灌区农民及老移民进城落户,将现有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经评估后按政府补贴价购置城市商品房或经适房。将其腾退出的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用于插花安置新移民,也为不愿进城的群众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应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及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流转改革,对银川市域范围内乡村户籍人口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按征收价给予补偿、对集体经济股权作价回购,直接变现,鼓励进城落户(注明乡村转移户)。对购买的商品房,免收相关税费。对无能力购买商品房的,享受新移民同等待遇政策。对进城后的农民的宅基地及房屋、承包地及农业设施、集体经济股权优先转让给插花安置不愿意进城的新移民,其次是有意愿转移的老移民,最后是同村及周边乡村群众。通过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分子,增加农村资源占有量分母,缓解农村生产资料紧缺的压力,有效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确保插花安置的新移民在现有基础上保障生活,并迅速增加收入,也为乡村人口较多的家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同时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及土地资产,减少政府新建移民安置区设施配套投入,提高城市化率,有效解决城镇商品房去库存问题。
用“三养”方法,实现精准脱贫致富。一是“抚养”,就是加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靠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讲,教育就是出路。“贫一代”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从“第二代”抓起,区内六盘山中学、育才中学办学10年来,已培养出近8000名大学生,带动近2万户家庭脱贫就是很好的例证。要积极对接落实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的相关政策,让该受教育的“一个不能少”,同时要发挥首府城市的优势,重点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在执行现行教育政策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普惠性,对农村地区及进城的乡村转移户贫困学生实行教育托底,积极推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贫困家庭高中、中职学生免费教育、贫困大学生助学等制度,对学前至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解决因学致贫问题。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延续不变,对进城的学生继续享受农村学生的各项补贴政策。二是“培养”,就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要激发贫困群众想富的内生动力,帮其提升能富的技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富裕。结合乡村转移人口的特点,采取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移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落实贫困户“一户一产业”脱贫计划及措施,让每个贫困户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对进城后的乡村转移人口,利用城镇容量,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范围,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就业,消除移民家庭“零就业”现象。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减免收费的农贸市场和餐饮摊位,在轻纺工业、慈善工业、清真产业、现代物流等园区创造更多适合移民劳动力就业岗位。建立移民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街、专业市场等创业平台,采取财政+金融的办法,鼓励移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三是“赡养”,就是强化社会兜底,织密保障“安全网”。推行扶贫开发政策与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分别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大幅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对纳入低保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亲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在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根据困难程度,分类别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给予生活保障。结合实施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财政对农村及乡村转移人口参保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医治,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作者单位:银川市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章 立
实施“反梯度”移民,创建银川扶贫新模式。一是对有意愿到城镇落户安置的移民可直接进城,由移民一步转为市民,“撑杆”直接跨越梯度差,利用城镇资源优势稳定脱贫致富。限于现行城镇公租房居住面积(户均50平方米),对家庭人口较多的移民,优先搬迁学生及第一监护人,按人均15平方米给予住房保障,对50周岁以上的纳入银川市城镇户口(注明乡村转移户),暂不实行搬迁,实行“点对点”对口帮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居住条件,让其在原宅基地“托养”或“供养”,保留记忆,记住乡愁,享受国家及区、市生态补贴,将家庭承包地由迁出地政府或村集体全部收回,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恢复生态,减轻对脆弱的环境再影响并稳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未分户的移民家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户进城,给予住房保障。待进城的移民收入提高并稳定后,由其根据自身经济能力条件购买商品房或经适房,享受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对未搬迁的移民其他家庭人口根据意愿选择进城或继续在原地“托养”“供养”。对超过60周岁的移民无论是进城还是原地“托养”“供养”,均纳入银川市城镇统筹,按相关规定享受城镇医保、社保、低保等政策。对选择进城的移民,以家庭户为单位,将中央、区、市搬迁及配套资金进行整合,由银川房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购买公租房或小面积的商品房产权,产权登记在移民名下,按市场租金标准每月给移民家庭发放租金,而移民家庭则按政府廉租标准缴纳租金,差价相比,可有效增加进城移民的财产性收入且长期保持稳定。待移民家庭收入稳定后,需要改善住房,可选择对其名下的房屋产权由房投公司按现行市场价回购,也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并免收相关的税费,实现房产保值增值。二是城乡换房,腾房(地)换人,鼓励有意愿的灌区农民及老移民进城落户,将现有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经评估后按政府补贴价购置城市商品房或经适房。将其腾退出的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用于插花安置新移民,也为不愿进城的群众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应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及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流转改革,对银川市域范围内乡村户籍人口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按征收价给予补偿、对集体经济股权作价回购,直接变现,鼓励进城落户(注明乡村转移户)。对购买的商品房,免收相关税费。对无能力购买商品房的,享受新移民同等待遇政策。对进城后的农民的宅基地及房屋、承包地及农业设施、集体经济股权优先转让给插花安置不愿意进城的新移民,其次是有意愿转移的老移民,最后是同村及周边乡村群众。通过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分子,增加农村资源占有量分母,缓解农村生产资料紧缺的压力,有效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确保插花安置的新移民在现有基础上保障生活,并迅速增加收入,也为乡村人口较多的家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同时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及土地资产,减少政府新建移民安置区设施配套投入,提高城市化率,有效解决城镇商品房去库存问题。
用“三养”方法,实现精准脱贫致富。一是“抚养”,就是加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靠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讲,教育就是出路。“贫一代”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从“第二代”抓起,区内六盘山中学、育才中学办学10年来,已培养出近8000名大学生,带动近2万户家庭脱贫就是很好的例证。要积极对接落实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的相关政策,让该受教育的“一个不能少”,同时要发挥首府城市的优势,重点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在执行现行教育政策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普惠性,对农村地区及进城的乡村转移户贫困学生实行教育托底,积极推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贫困家庭高中、中职学生免费教育、贫困大学生助学等制度,对学前至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解决因学致贫问题。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延续不变,对进城的学生继续享受农村学生的各项补贴政策。二是“培养”,就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要激发贫困群众想富的内生动力,帮其提升能富的技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富裕。结合乡村转移人口的特点,采取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移民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落实贫困户“一户一产业”脱贫计划及措施,让每个贫困户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对进城后的乡村转移人口,利用城镇容量,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范围,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就业,消除移民家庭“零就业”现象。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减免收费的农贸市场和餐饮摊位,在轻纺工业、慈善工业、清真产业、现代物流等园区创造更多适合移民劳动力就业岗位。建立移民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街、专业市场等创业平台,采取财政+金融的办法,鼓励移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三是“赡养”,就是强化社会兜底,织密保障“安全网”。推行扶贫开发政策与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分别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大幅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对纳入低保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亲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在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根据困难程度,分类别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给予生活保障。结合实施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财政对农村及乡村转移人口参保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医治,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作者单位:银川市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