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总结介绍了梅州市稳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对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关键词:梅州市;粮食生产;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04-02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闽3省交界处,全市总面各1.59万km?,其中耕地16.33万hm?。现辖8个县(市、区),户籍人口51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8.52万人。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16亿元,比2010年增加7%;农业增加值132亿元,比2010年增加7%;农民人均纯收入7322元,比2010年增加15%,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居全省第三位,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粮食308.5kg,我市既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又是粮食主产区之一。
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粮食生产稳步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对策措施及经验如下:
1 着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我市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为目标,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认真实施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扎实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认真落实种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克服了农资价格上涨和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粮食生产成效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从1991年到201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实现粮食生产连续21a丰收,全面完成省粮食生产责任考评各项指标。近年来,梅州市、兴宁市、梅县、五华县、平远县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兴宁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据统计,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82万hm?,粮食总产123.28万t,比2010年增产3.42万t,增幅为2.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7.66万hm?, 总产106.98万t,比2010年增加2.71万t,增幅为2.6%。
二是粮食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市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6.46万hm?,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3.2%;全市优质稻面积达14.01万hm?,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9%;推广超级稻7万hm?,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9.6%,是全省种植杂交水稻和超级稻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同时,积极发展种植特用玉米5400万hm?,占玉米总面积的60%。
三是粮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12家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农业企业获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共有11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大米、绿色食品大米、无公害大米认证; 有5家企业8个大米产品获取省名牌产品称号。品牌大米的生产提高了我市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带动了我市粮食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经济效益。
2 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作物面积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把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稳定耕地面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以及《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和健全保護管理和监督制度,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制,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稳定了耕地面积。同时,积极开展查荒灭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撂荒耕地得到恢复耕种,确保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21.67万hm?左右。
二是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我市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利用旱坡地、滩涂地大力发展玉米、薯类、大豆等,稳定了旱粮生产。2011年玉米面积8926.67 hm?,总产3.67万t;薯类种植面积达1.87万hm?,总产9.13万t(以5折1计);大豆种植面积9506.67 hm?,总产2.38万t。
三是大力发展冬种粮食生产。充分利用本地冬季光、温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冬种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面积和总产。全市冬种春收粮食作物面积达1.52万hm?,总产4.73万t。
3 科技兴粮,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平衡增产
我市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良种良法等实用技术作为提高粮食单产和种粮效益、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措施。
一是加强水稻、玉米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审定、示范和展示工作。近年来通过引进、试验,经梅州市品种审定小组审定的品种达20多个,在兴宁市龙田镇和梅县南口镇建立水稻新品种示范和展示基地,通过示范和展示,加快了新品种推广步伐。
二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近年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30多个,全市每年推广优质稻面积13.33万hm?左右,推广超级稻面积达6.67万hm?,是全省超级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对比其他品种,种植超级稻667m?增稻谷30~50kg以上)。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为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水稻抛秧、规范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据统计,2011年推广抛秧面积15.86万hm?,推广免耕抛秧技术1.99万hm?,推广尼龙薄膜育秧技术7.55万hm?,推广施用配方肥面积7.53万hm?,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8万hm?。另外,推广间套种技术2.92万hm?,秸秆还田10.48万hm?,病虫害综合防治32.50万hm?次。 四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梅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市农业局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专家指导小组,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农业部高产创建“十个一”的要求,认真制定《梅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狠抓方案落实,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全市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点93个,面积1.57万hm?,其中:建设了五华县、梅县、丰顺县国家级粮食(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平远县国家级粮食(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共7个,面积8700hm?。在兴宁市刁坊镇开展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镇1个,面积2240hm?;建设平远县、大埔县、蕉岭县省级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区3个,面积3753.33hm?;建设市、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82个,面积4760hm?。高产创建示范区为推动全市粮食平衡增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单产水平和总产量。
4 扶持引导,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
我市通过实施产粮大县项目、优质旱粮项目和优质稻产业工程等发展粮食生产项目,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开展优质粮种植、加工,创立自主品牌,带动农民发展种植优质稻,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推动了我市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 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几点经验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落实。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经验如下:
5.1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 为更好地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市政府重新修订了《梅州市粮食工作考评办法》,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统计局、粮食局和农发行为成员单位的梅州市粮食工作考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粮食考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把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逐级分解落实考核责任,把省下达给我市的4项考评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真正把粮食生产的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5.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 加强对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领导,认真实施省农田水利建设议案、基本农田整治、市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改造中低产田等项目,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强化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5.5 亿元,完成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33万hm?。随着农田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我市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5.3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有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惠农补贴政策宣传,使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国家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惠农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中央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让广大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 2011年全市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直补面积为18.84万hm?,中央良种补贴面积19.56万hm?,全市发放种粮惠农补贴资金总额达2.14亿元,其中种粮直补资金1273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5826万元、中央良种补贴资金4347万元。
5.4 加强科技服务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一是加强高产、优质水稻、玉米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科学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生态区域的优良新品种;二是与气象部门紧密联系,掌握气候异常变化信息,及时指导农民做好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工作;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各项粮食生产实用技术落实到户;四是加强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并通过宣传资料、电视、报纸等媒介指导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五是做好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資料的协调保障和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保质保量供应。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梅州市;粮食生产;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04-02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闽3省交界处,全市总面各1.59万km?,其中耕地16.33万hm?。现辖8个县(市、区),户籍人口51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8.52万人。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16亿元,比2010年增加7%;农业增加值132亿元,比2010年增加7%;农民人均纯收入7322元,比2010年增加15%,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居全省第三位,农业人口人均生产粮食308.5kg,我市既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又是粮食主产区之一。
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粮食生产稳步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对策措施及经验如下:
1 着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我市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为目标,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认真实施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扎实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认真落实种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克服了农资价格上涨和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粮食生产成效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从1991年到201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实现粮食生产连续21a丰收,全面完成省粮食生产责任考评各项指标。近年来,梅州市、兴宁市、梅县、五华县、平远县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兴宁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据统计,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82万hm?,粮食总产123.28万t,比2010年增产3.42万t,增幅为2.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7.66万hm?, 总产106.98万t,比2010年增加2.71万t,增幅为2.6%。
二是粮食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市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6.46万hm?,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3.2%;全市优质稻面积达14.01万hm?,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9%;推广超级稻7万hm?,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9.6%,是全省种植杂交水稻和超级稻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同时,积极发展种植特用玉米5400万hm?,占玉米总面积的60%。
三是粮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12家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农业企业获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共有11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大米、绿色食品大米、无公害大米认证; 有5家企业8个大米产品获取省名牌产品称号。品牌大米的生产提高了我市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带动了我市粮食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经济效益。
2 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作物面积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把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稳定耕地面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以及《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和健全保護管理和监督制度,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制,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稳定了耕地面积。同时,积极开展查荒灭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撂荒耕地得到恢复耕种,确保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21.67万hm?左右。
二是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我市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利用旱坡地、滩涂地大力发展玉米、薯类、大豆等,稳定了旱粮生产。2011年玉米面积8926.67 hm?,总产3.67万t;薯类种植面积达1.87万hm?,总产9.13万t(以5折1计);大豆种植面积9506.67 hm?,总产2.38万t。
三是大力发展冬种粮食生产。充分利用本地冬季光、温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冬种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面积和总产。全市冬种春收粮食作物面积达1.52万hm?,总产4.73万t。
3 科技兴粮,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平衡增产
我市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良种良法等实用技术作为提高粮食单产和种粮效益、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措施。
一是加强水稻、玉米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审定、示范和展示工作。近年来通过引进、试验,经梅州市品种审定小组审定的品种达20多个,在兴宁市龙田镇和梅县南口镇建立水稻新品种示范和展示基地,通过示范和展示,加快了新品种推广步伐。
二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近年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30多个,全市每年推广优质稻面积13.33万hm?左右,推广超级稻面积达6.67万hm?,是全省超级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对比其他品种,种植超级稻667m?增稻谷30~50kg以上)。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为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水稻抛秧、规范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据统计,2011年推广抛秧面积15.86万hm?,推广免耕抛秧技术1.99万hm?,推广尼龙薄膜育秧技术7.55万hm?,推广施用配方肥面积7.53万hm?,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8万hm?。另外,推广间套种技术2.92万hm?,秸秆还田10.48万hm?,病虫害综合防治32.50万hm?次。 四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梅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市农业局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专家指导小组,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农业部高产创建“十个一”的要求,认真制定《梅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狠抓方案落实,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全市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点93个,面积1.57万hm?,其中:建设了五华县、梅县、丰顺县国家级粮食(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平远县国家级粮食(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共7个,面积8700hm?。在兴宁市刁坊镇开展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镇1个,面积2240hm?;建设平远县、大埔县、蕉岭县省级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区3个,面积3753.33hm?;建设市、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82个,面积4760hm?。高产创建示范区为推动全市粮食平衡增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单产水平和总产量。
4 扶持引导,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
我市通过实施产粮大县项目、优质旱粮项目和优质稻产业工程等发展粮食生产项目,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开展优质粮种植、加工,创立自主品牌,带动农民发展种植优质稻,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推动了我市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 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几点经验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落实。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经验如下:
5.1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 为更好地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市政府重新修订了《梅州市粮食工作考评办法》,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统计局、粮食局和农发行为成员单位的梅州市粮食工作考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粮食考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把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逐级分解落实考核责任,把省下达给我市的4项考评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真正把粮食生产的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5.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 加强对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领导,认真实施省农田水利建设议案、基本农田整治、市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改造中低产田等项目,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强化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5.5 亿元,完成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33万hm?。随着农田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我市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5.3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有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惠农补贴政策宣传,使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国家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惠农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中央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让广大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 2011年全市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直补面积为18.84万hm?,中央良种补贴面积19.56万hm?,全市发放种粮惠农补贴资金总额达2.14亿元,其中种粮直补资金1273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5826万元、中央良种补贴资金4347万元。
5.4 加强科技服务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一是加强高产、优质水稻、玉米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科学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生态区域的优良新品种;二是与气象部门紧密联系,掌握气候异常变化信息,及时指导农民做好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工作;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各项粮食生产实用技术落实到户;四是加强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并通过宣传资料、电视、报纸等媒介指导农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五是做好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資料的协调保障和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保质保量供应。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