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囧”字风靡网络起,十年间,不断有古字在网络中“复生”,像“囿”“(开 火)”等字甚至火到“周边”,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原本只存在于古代字书或文献典籍中的古字在网络中的“复生”,实质上是一种汉字的俗解异构现象。
一、汉字的“俗解异构”与古字的“复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符号只有转换为对应的语言符号才能表达意义。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理应与其所表达的语符相对应,但汉字是由构件组成的符号系统,其组字构件不仅可转化为字,还能被重新分析。正如李运富先生所说:“在汉字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组成汉字的构件有时会被有意地当作‘字符’来发挥作用,这时的构件并不等于造字的构件,构件的功能也不再担当构字的理据。”正是汉字符号的这种特殊性,为汉字的“俗解异构”提供了条件。
汉字的“俗解异构”更容易发生在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古字中。这些仅停留在历史上的古字,原有的记录职能已经消亡,网友往往对其原构造理据及“约定”意义缺乏认知,而在主观上对古字字形或构件进行重新分析,得到与原古字字义不同的俗解。也正基于此,人们在“俗解”时可以不受历史古字影响,避免了歧义。
历史古字与网络流行古字虽然字形相同,看起来是同一个字,但二者构字理据不同,且历史古字记。录的是语符义,而网络流行古字在使用之初往往“依形托事”,不具备“音”的要素,记录的是一种超出语符的意义,即不与语符单位的具体音、义对应。因此,历史古字与网络流行古字应被看作同形异构字,而所谓的古字“复生”也不是真的“复生”,而是通过对历史古字“俗解异构”后形成的同形异构字。
二、古字“复生”路径
1.通过“象形”手段“俗解异构”
许慎《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网友对古字重新分析时亦采用“象形”手段,通过关联汉字字形和所“象”之物,从而产生与古字完全不同的新义,即俗解义。现以“囧”为例说明。
2.通过“会意”手段“俗解异构”
(3)美国军舰又双叒叕被撞了!这次是“躺枪”。(人民日報海外网,2019年4月1日)
(4)新一轮降水又双叒叕来了!清明出行怎么办?(光明网,2019年4月4日)
三、“复生”古字何去何从
“复生”古字在网络中使用时主要依靠古字形体记录相应的内容,在使用之初,几乎没有“音”的因素,其所表达的内容往往都是超语符义的。例如,历史古字“(开 火)1”在经过构件重新分析后,得到网络古字“(开 火)2”,网络俗解义为“一个人斗志昂扬,霸气,彪悍”,但在其使用之初,绝大多数网友对古字字音察而不识,或忽略其字音或读为[kai huǒ],不与语符单位的具体音义对应,体现出了超语符性。“复生”古字的超语符性与时代、传播媒介及其使用者有关,在网络中,人们对汉字视觉性、新异性的要求远大于对声音的要求。
网络中“复生”的古字将何去何从?事实上,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已给出了答案。历史古字的形成或由于在字书收字时出现的传抄讹误,或是早已被楷书取代了的隶定字、过渡字,或是与规范字同音同义的异体字,这类字有的在历史上曾履行过相应的职能,有的仅是传抄讹误而偶然出现过,在现代适用领域已经作废。网络流行古字虽在网友的“俗解异构”中“复生”,且这种“俗解异构”看似具有很强的主观任意性,实际上却暗含社会规约性。综观近十年网络“复生”古字的生存情况,像完全表超语符义的“玊”“円”“煋”“巭”等在某种特定网络环境中被接受,但仅表语符义的古字往往都是“一火而过”,而像“(开 火)”“炛”“奣”等由少数网友“俗解异构”、使用范围小的更是昙花一现,甚至在网络中也未流行起来。只有像“囧”等极少数古字,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读音上易识记且被固定在汉字中,从超语符义转为语符义,被主流媒体采用且应用于相关文化产业中,其生命力才会长久。
一、汉字的“俗解异构”与古字的“复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符号只有转换为对应的语言符号才能表达意义。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理应与其所表达的语符相对应,但汉字是由构件组成的符号系统,其组字构件不仅可转化为字,还能被重新分析。正如李运富先生所说:“在汉字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组成汉字的构件有时会被有意地当作‘字符’来发挥作用,这时的构件并不等于造字的构件,构件的功能也不再担当构字的理据。”正是汉字符号的这种特殊性,为汉字的“俗解异构”提供了条件。
汉字的“俗解异构”更容易发生在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古字中。这些仅停留在历史上的古字,原有的记录职能已经消亡,网友往往对其原构造理据及“约定”意义缺乏认知,而在主观上对古字字形或构件进行重新分析,得到与原古字字义不同的俗解。也正基于此,人们在“俗解”时可以不受历史古字影响,避免了歧义。
历史古字与网络流行古字虽然字形相同,看起来是同一个字,但二者构字理据不同,且历史古字记。录的是语符义,而网络流行古字在使用之初往往“依形托事”,不具备“音”的要素,记录的是一种超出语符的意义,即不与语符单位的具体音、义对应。因此,历史古字与网络流行古字应被看作同形异构字,而所谓的古字“复生”也不是真的“复生”,而是通过对历史古字“俗解异构”后形成的同形异构字。
二、古字“复生”路径
1.通过“象形”手段“俗解异构”
许慎《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网友对古字重新分析时亦采用“象形”手段,通过关联汉字字形和所“象”之物,从而产生与古字完全不同的新义,即俗解义。现以“囧”为例说明。
2.通过“会意”手段“俗解异构”
(3)美国军舰又双叒叕被撞了!这次是“躺枪”。(人民日報海外网,2019年4月1日)
(4)新一轮降水又双叒叕来了!清明出行怎么办?(光明网,2019年4月4日)
三、“复生”古字何去何从
“复生”古字在网络中使用时主要依靠古字形体记录相应的内容,在使用之初,几乎没有“音”的因素,其所表达的内容往往都是超语符义的。例如,历史古字“(开 火)1”在经过构件重新分析后,得到网络古字“(开 火)2”,网络俗解义为“一个人斗志昂扬,霸气,彪悍”,但在其使用之初,绝大多数网友对古字字音察而不识,或忽略其字音或读为[kai huǒ],不与语符单位的具体音义对应,体现出了超语符性。“复生”古字的超语符性与时代、传播媒介及其使用者有关,在网络中,人们对汉字视觉性、新异性的要求远大于对声音的要求。
网络中“复生”的古字将何去何从?事实上,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已给出了答案。历史古字的形成或由于在字书收字时出现的传抄讹误,或是早已被楷书取代了的隶定字、过渡字,或是与规范字同音同义的异体字,这类字有的在历史上曾履行过相应的职能,有的仅是传抄讹误而偶然出现过,在现代适用领域已经作废。网络流行古字虽在网友的“俗解异构”中“复生”,且这种“俗解异构”看似具有很强的主观任意性,实际上却暗含社会规约性。综观近十年网络“复生”古字的生存情况,像完全表超语符义的“玊”“円”“煋”“巭”等在某种特定网络环境中被接受,但仅表语符义的古字往往都是“一火而过”,而像“(开 火)”“炛”“奣”等由少数网友“俗解异构”、使用范围小的更是昙花一现,甚至在网络中也未流行起来。只有像“囧”等极少数古字,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读音上易识记且被固定在汉字中,从超语符义转为语符义,被主流媒体采用且应用于相关文化产业中,其生命力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