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布里”,提起这个名字,想必对于喜爱篮球的人来说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写满神话的人,却要在大银幕上带来他的“首秀”。《我是马布里》一部以马布里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80后编剧、导演,杨子。
“我对马布里的故事最初的兴趣源于一种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带领一支季后赛几乎都打不进的弱队,最终能打败一支拿过七次冠军的队伍。”
“我并不是一个篮球迷,但却特别喜欢体育电影,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拍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采访时,杨子开门见山的说道。在他看来体育精神是最容易同普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的一种精神,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的力量源泉。
杨子说自己对马布里的故事最初的兴趣源于一种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带领一支季后赛几乎都打不进的弱队,最终能打败一支拿过七次冠军的队伍的。“这种逆袭的戏剧性是当初的我闲来无事想探究的,但并不是为了拍电影。不过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了马布里的故事,他的故事征服了我,感动了我,激励了我。而那一刻,我想拍电影了。”杨子说他并非为了拍一部篮球题材或者传记类的电影而要拍摄,而是纯粹想把这个人的故事拍出来给普通老百姓看,“因为在篮球运动员的身份背后,在一个领袖和英雄的光环背后,他有那么多的悲伤、脆弱和无助,这个是别人看不到的,这些事定义了他这个人,一个在你我身边仿佛并不很遥远的人。”
决定拍摄电影之后,杨子用了大概半年时间创作剧本。“最初的创作方向不可避免地大量根据真实事件来进行叙述,很多人名也用的是真实人物原型的本名。”可是后来出于种种考虑,杨子决定跳出这些限制,在一个更适合电影故事结构的平台上,更有冲击力地展现。“这个过程是有难度的,因为之前的故事太熟悉,太耳熟能详,这种改动很大胆也面临很多突破,所以如何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构架中找到跟现实之间的平衡很重要,也很难。”
真实的拍摄远比想象中来得难度更大,尤其是拍摄比赛的戏份。“我们要在大银幕上呈现的篮球比赛跟平时在电视上看肯定不一样,”杨子说道,“所以我们要为大银幕去设计一些镜头,既能服务于真实的比赛内容,又能彰显在大银幕上呈现时的张力,同时在保证安全和动作流畅性的前提下,要让摄影机出现在一些平时比赛中你不可能看到的位置和移动轨迹。实现这些,真的不容易。但是可以很自信的说,我们拍的非常不错。”
电影名叫《我是马布里》,所以主角当然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个“马政委”了。马布里作为电影的男一号,同时也是他第一次拍电影,对于马布里的表现,杨子坦言超乎想象。“拍摄时最令人难忘的是马布里的那场哭戏。”至今回想起这场戏,杨子还是啧啧赞叹。
“与文艺风格的电影相比,我更偏向于不缺乏艺术情怀的商业片。”
熟悉杨子的人都知道,在《我是马布里》之前,一部比较小众的偏文艺风格的《喊·山》曾令他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而在我们看来从文艺片到带有商业色彩的体育热血电影,这其中的差异和差别可想而知,但这在杨子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好的商业片从来不缺少艺术性。如果失去了艺术的表达、艺术的审美,以及艺术的深刻,那商业电影只能流于商业的成色,缺少了电影的深度,也愧对了电影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诉求。与文艺风格的电影相比,我更偏向于不缺乏艺术情怀的商业片。商业电影的娱乐本质更容易让一部电影走近观众,但是你的艺术情怀会赋予观众更深层的感动和陶醉,感动于人物的命运或牺牲,陶醉于故事的情节或情感冲击。”
对杨子来说驾驭不同的风格和题材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难,因为这些题材也好,风格也罢,只是一个电影本身内容的属性所需要的独特的专属的视听呈现。而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拍《喊·山》是被这个故事打动,我希望能把这份感动传达出去,让更多的观众因这个故事而感动。而《我是马布里》同样无比打动我,更何况我还是一个非篮球迷,所以这份感动更加纯粹。我想把马布里故事中的这份力量所产生的感动传递出去,我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跟我一样被感动。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够为一些观众解开他们心中跟我当初心中一样的疑惑,那就是,一个外国人是如何能够带领一支中等偏下水平的球队,一路杀进总决赛,将一只曾连续七次获得总冠军的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球队挑落马下。这个问题当初让我很好奇,所以我才会去了解他的故事。现在,我希望通过我的这部电影,將我对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的读解,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觉得自己的心态一直很好,并不太急功近利,适合长线发展,持久作战。当然,我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优势是,我很会讲故事。”
翻看杨子的履历,几乎所有的作品,他都身兼导演和编剧两个身份,但最初的他学的却是表演专业。“在北影读研二的时候,有一个机会可以去英国爱丁堡进修一年,但是那里没有表演系,只有电影学。不过这一年的学习却让我大开眼界,对电影这门艺术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导演这门职业有了全新的看待。”毕业以后,他萌生了尝试做一名导演的念头,便跟家里借钱拍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竟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个职业,于是他决定从那以后做一名职业导演。
因为不是专业学导演出身,杨子坦言自己的导演之路并不那么顺利,是一路摸索着走过来的。虽然之前也拍过多部电影,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谈及过往的作品杨子到没有什么避讳,也看的比较开。“可能因为我是‘半路出家’的缘故,所以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一路磕磕绊绊。虽然每一次都很难,过程中也会被批评,被否定,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毕竟我也不是天才,也不是那种一拍出来就让整个圈子为之一振的导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喊·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之前很多人对杨子的看法,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迪拜国际电影节、意大利乌迪内远东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喊·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好评如潮,大家不仅被影片中凄美的爱情所感动,更被电影折射的人性光辉与社会现实所震撼。甚至在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上,《喊·山》放映结束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一直持续十余分钟。《美国综艺报》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影片像是对情节进行了完全改造后的中国版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的《狗镇》。”
对于收获的这些赞誉和奖项,杨子很开心,但他觉得开心之后自己会归零,所以受过的表扬,挨过的骂,都不重要。反而是创作中的感悟比较重要,因为他总希望自己的下一个故事讲的比上一个更好,更生动。“所以我会悉心积累观众在看我当前作品时的反馈,哪些地方讲的好,观众反馈也很好;或者哪些地方自以为讲的好,但是观众的反馈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想,诸如此类。”
尾声:如今在回头看自己过往的总总经历,杨子坦言导演这个职业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赋予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我也享受这个职业带给我的压力和责任。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职業类别的压力,因为这份压力中,除了常规的压力,如繁重工作量的压力、巨额资金的压力、周期的压力等等,更加专属于一个领袖的,是信任的压力、期待的压力和作品价值保障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导演最想做的永远不会是逃避,而是,他会被这种压力激发出更加高涨的创作热情和期待值。”
“我对马布里的故事最初的兴趣源于一种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带领一支季后赛几乎都打不进的弱队,最终能打败一支拿过七次冠军的队伍。”
“我并不是一个篮球迷,但却特别喜欢体育电影,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拍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采访时,杨子开门见山的说道。在他看来体育精神是最容易同普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的一种精神,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的力量源泉。
杨子说自己对马布里的故事最初的兴趣源于一种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带领一支季后赛几乎都打不进的弱队,最终能打败一支拿过七次冠军的队伍的。“这种逆袭的戏剧性是当初的我闲来无事想探究的,但并不是为了拍电影。不过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了马布里的故事,他的故事征服了我,感动了我,激励了我。而那一刻,我想拍电影了。”杨子说他并非为了拍一部篮球题材或者传记类的电影而要拍摄,而是纯粹想把这个人的故事拍出来给普通老百姓看,“因为在篮球运动员的身份背后,在一个领袖和英雄的光环背后,他有那么多的悲伤、脆弱和无助,这个是别人看不到的,这些事定义了他这个人,一个在你我身边仿佛并不很遥远的人。”
决定拍摄电影之后,杨子用了大概半年时间创作剧本。“最初的创作方向不可避免地大量根据真实事件来进行叙述,很多人名也用的是真实人物原型的本名。”可是后来出于种种考虑,杨子决定跳出这些限制,在一个更适合电影故事结构的平台上,更有冲击力地展现。“这个过程是有难度的,因为之前的故事太熟悉,太耳熟能详,这种改动很大胆也面临很多突破,所以如何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构架中找到跟现实之间的平衡很重要,也很难。”
真实的拍摄远比想象中来得难度更大,尤其是拍摄比赛的戏份。“我们要在大银幕上呈现的篮球比赛跟平时在电视上看肯定不一样,”杨子说道,“所以我们要为大银幕去设计一些镜头,既能服务于真实的比赛内容,又能彰显在大银幕上呈现时的张力,同时在保证安全和动作流畅性的前提下,要让摄影机出现在一些平时比赛中你不可能看到的位置和移动轨迹。实现这些,真的不容易。但是可以很自信的说,我们拍的非常不错。”
电影名叫《我是马布里》,所以主角当然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个“马政委”了。马布里作为电影的男一号,同时也是他第一次拍电影,对于马布里的表现,杨子坦言超乎想象。“拍摄时最令人难忘的是马布里的那场哭戏。”至今回想起这场戏,杨子还是啧啧赞叹。
“与文艺风格的电影相比,我更偏向于不缺乏艺术情怀的商业片。”
熟悉杨子的人都知道,在《我是马布里》之前,一部比较小众的偏文艺风格的《喊·山》曾令他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而在我们看来从文艺片到带有商业色彩的体育热血电影,这其中的差异和差别可想而知,但这在杨子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好的商业片从来不缺少艺术性。如果失去了艺术的表达、艺术的审美,以及艺术的深刻,那商业电影只能流于商业的成色,缺少了电影的深度,也愧对了电影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诉求。与文艺风格的电影相比,我更偏向于不缺乏艺术情怀的商业片。商业电影的娱乐本质更容易让一部电影走近观众,但是你的艺术情怀会赋予观众更深层的感动和陶醉,感动于人物的命运或牺牲,陶醉于故事的情节或情感冲击。”
对杨子来说驾驭不同的风格和题材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难,因为这些题材也好,风格也罢,只是一个电影本身内容的属性所需要的独特的专属的视听呈现。而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拍《喊·山》是被这个故事打动,我希望能把这份感动传达出去,让更多的观众因这个故事而感动。而《我是马布里》同样无比打动我,更何况我还是一个非篮球迷,所以这份感动更加纯粹。我想把马布里故事中的这份力量所产生的感动传递出去,我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跟我一样被感动。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够为一些观众解开他们心中跟我当初心中一样的疑惑,那就是,一个外国人是如何能够带领一支中等偏下水平的球队,一路杀进总决赛,将一只曾连续七次获得总冠军的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球队挑落马下。这个问题当初让我很好奇,所以我才会去了解他的故事。现在,我希望通过我的这部电影,將我对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的读解,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觉得自己的心态一直很好,并不太急功近利,适合长线发展,持久作战。当然,我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优势是,我很会讲故事。”
翻看杨子的履历,几乎所有的作品,他都身兼导演和编剧两个身份,但最初的他学的却是表演专业。“在北影读研二的时候,有一个机会可以去英国爱丁堡进修一年,但是那里没有表演系,只有电影学。不过这一年的学习却让我大开眼界,对电影这门艺术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导演这门职业有了全新的看待。”毕业以后,他萌生了尝试做一名导演的念头,便跟家里借钱拍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竟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个职业,于是他决定从那以后做一名职业导演。
因为不是专业学导演出身,杨子坦言自己的导演之路并不那么顺利,是一路摸索着走过来的。虽然之前也拍过多部电影,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谈及过往的作品杨子到没有什么避讳,也看的比较开。“可能因为我是‘半路出家’的缘故,所以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一路磕磕绊绊。虽然每一次都很难,过程中也会被批评,被否定,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毕竟我也不是天才,也不是那种一拍出来就让整个圈子为之一振的导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喊·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之前很多人对杨子的看法,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迪拜国际电影节、意大利乌迪内远东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喊·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好评如潮,大家不仅被影片中凄美的爱情所感动,更被电影折射的人性光辉与社会现实所震撼。甚至在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上,《喊·山》放映结束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一直持续十余分钟。《美国综艺报》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影片像是对情节进行了完全改造后的中国版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的《狗镇》。”
对于收获的这些赞誉和奖项,杨子很开心,但他觉得开心之后自己会归零,所以受过的表扬,挨过的骂,都不重要。反而是创作中的感悟比较重要,因为他总希望自己的下一个故事讲的比上一个更好,更生动。“所以我会悉心积累观众在看我当前作品时的反馈,哪些地方讲的好,观众反馈也很好;或者哪些地方自以为讲的好,但是观众的反馈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想,诸如此类。”
尾声:如今在回头看自己过往的总总经历,杨子坦言导演这个职业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赋予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我也享受这个职业带给我的压力和责任。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职業类别的压力,因为这份压力中,除了常规的压力,如繁重工作量的压力、巨额资金的压力、周期的压力等等,更加专属于一个领袖的,是信任的压力、期待的压力和作品价值保障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导演最想做的永远不会是逃避,而是,他会被这种压力激发出更加高涨的创作热情和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