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在校高三理科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高三理科学生课外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应给学生架设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进行时文阅读、优秀作家代表作阅读以及优秀学生习作和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为高三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引导他们由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
关键词:时文阅读 优秀作家代表作品 模拟试卷现代文 编辑的优秀学生习作
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阅读的现状却是如此的令人担忧,特别是高三理科学生,憔悴的面容,匆忙的脚步,无暇为阅读留步。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高论,试图为广大师生指点迷津。我也曾把他们的高论当做金科玉律,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效果不佳,举步维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自己的学生只有自己明白。在实践中,我总结自己的经验,因材施教,试图为高三理科学生搭建起阅读的平台。
(一)印发时文资料给学生欣赏
我所带的高三理科复习班学生,文学底子薄弱,平时基本也没有什么阅读,一是因为课业负担的确很重,时间都被外语数理化瓜分蚕食了,无暇去阅读。二是学校毕竟是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学校的阅读设施条件跟不上,因教室紧张,所以占用了学生图书室与阅览室,学生基本是无书可读。三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放弃了价值需求,文学教育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缺乏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文学教学的兴趣。他们的价值趋向和审美能力走向偏差,比如:他们不能理解刘兰芝与焦钟卿的徇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不能理解杜十娘的自尽,更不能理解屈原的自戕。他们失去了对课本的热爱,形形色色的书堂而皇之地走向学生的课桌,导致学生的阅读严重缺失,品位低下,见识狭窄,思想苍白,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目前的阅读现状。
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抓住学生的心理,我给他们推荐了大量的时文以供阅读。时文形质兼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把这些时文印发下去,在每星期的自习课上和陪读时间里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读。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皆美的小文章情有独钟。
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应试作文积累素材,这与林语堂推崇的阅读背道而驰,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要达到“窗前明月枕边书”的阅读境界,又需要多少的造化,一般人只能望洋兴叹。现代阅读学也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学新论》)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以,把阅读当作写作的基础是说得过去的。
(二)选辑优秀现当代作家代表作品
优秀作家以其自身的风格轰动了整个文坛,也引领着时代人的精神领域,让学生从高品位文学入手有较好的效果。如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寻根隐影在作品里,沧桑而大气。学习《莫高窟》让学生深深体味那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看《苏东坡突围》让我们对苏轼的痛苦命运充满惋惜,也让我们看到那让人无限愤慨的悲剧社会。秋雨散文是情智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意的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性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有一种潮样的愤慨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学生阅读他的作品的同时其实何尝不是在与历史、与文化碰撞呢?读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豪健与温婉,品绮君的怀乡情结,读周国平的哲理与深邃,看林清玄的冷寂哲思……在我们开辟的有限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思想自由碰撞,课文的阅读时时有心灵碰撞的火花。学生与作家、教师与作家、学生与教师建设了一座互动的平台,达到心灵相通的地步。“一切尽在不言中”,领悟颇多,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体验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提高,甚至也激发了好多学子的文学梦,学生的文笔水平明显有了大的提升。
(三)阅读高考模拟试卷中的选文
高三复习中,有很大一块内容是现代文的阅读训练。选文都为现当代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关注中学生的阅读主题;选文的哲理性很强,文化内涵丰富,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选文的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才,风格别致,能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做练习前,我让学生做一些笔记,把第一印象深刻的句子记录下来。因为第一印象能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自我感受的共时交流,可以形成自由品味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愉悦,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积累。至今,已经有好多句子成了学生嘴上的名言,如“生命的内涵源自精神的动力,思想贫瘠的人生命必然暗淡”,“生活潦草,我正弯腰”,“人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第一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第二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第三重”,……
这样能使学生完全准确地理解文章,作为应试,这是最大的收获;作为阅读,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并通过文本信息的获得,作者思维方式的参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
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演讲,演讲内容不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真实、有思想即可。学生准备演讲稿的过程就是一次阅读的过程,而欣赏演讲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记得一位学生写的《中国应该对台湾宣战》一文慷慨激扬,热情四溢。姑且不看他的论点是否偏颇,那份赤诚的心、那份火热的情就让人不由地击节赞叹。第二天就有学生回应《中国能出战么?》,言辞犀利,资料详实,以冷静的心态客观地分析国际复杂的关系以及国力的综合比较,还从海陆空三个方面比较,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我想那么多的知识储备,那么多的专业术语一定是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才能够如此。像这样的演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到心灵的冲击,一样的爱国心,别样的爱国情。此外学生也写出了人生感悟的《女孩与男孩》、《漂移》等。他们在写作与欣赏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意识,学会了感悟人生。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同台搭戏,在演讲中支好台柱,与学生呈竞争态势,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创作激情,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使学生相信教师上课的口若悬河不是振振有辞的说教,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互相参照和补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有勇气拿出自己的作品;其次,不断督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作,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为了让复读生从人生的失败中走出来,写了《错过也是种收获》;为了让学生感悟人间的真情,写了《菊花枕头》、《秋日的哀思》,也写过抒情的文章《秋韵》;为可让学生有理想地活着,我仿写了罗素《为什么活着》。此外还有《这里风景独好》、《笑迎高考》、《山中那一抹红》、《寻》、《山花烂漫的日子》、《俯下身子倾听后排的声音》、《背着家去流浪》等共计三十多篇。
阅读能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它必然带动写作,为了积累写作材料,学生会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势必会走向审美,带动心智。学生的写作激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此外,比如创建班级图书馆、建班级文学社等等活动都是必要的。
要使以上的做法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苏霍谟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都取决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传统的教育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而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变成一条河流,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学生需要阅读,更需要高品位的阅读。
关键词:时文阅读 优秀作家代表作品 模拟试卷现代文 编辑的优秀学生习作
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阅读的现状却是如此的令人担忧,特别是高三理科学生,憔悴的面容,匆忙的脚步,无暇为阅读留步。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高论,试图为广大师生指点迷津。我也曾把他们的高论当做金科玉律,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效果不佳,举步维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自己的学生只有自己明白。在实践中,我总结自己的经验,因材施教,试图为高三理科学生搭建起阅读的平台。
(一)印发时文资料给学生欣赏
我所带的高三理科复习班学生,文学底子薄弱,平时基本也没有什么阅读,一是因为课业负担的确很重,时间都被外语数理化瓜分蚕食了,无暇去阅读。二是学校毕竟是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学校的阅读设施条件跟不上,因教室紧张,所以占用了学生图书室与阅览室,学生基本是无书可读。三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放弃了价值需求,文学教育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缺乏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文学教学的兴趣。他们的价值趋向和审美能力走向偏差,比如:他们不能理解刘兰芝与焦钟卿的徇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不能理解杜十娘的自尽,更不能理解屈原的自戕。他们失去了对课本的热爱,形形色色的书堂而皇之地走向学生的课桌,导致学生的阅读严重缺失,品位低下,见识狭窄,思想苍白,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目前的阅读现状。
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抓住学生的心理,我给他们推荐了大量的时文以供阅读。时文形质兼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把这些时文印发下去,在每星期的自习课上和陪读时间里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读。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皆美的小文章情有独钟。
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应试作文积累素材,这与林语堂推崇的阅读背道而驰,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要达到“窗前明月枕边书”的阅读境界,又需要多少的造化,一般人只能望洋兴叹。现代阅读学也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学新论》)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以,把阅读当作写作的基础是说得过去的。
(二)选辑优秀现当代作家代表作品
优秀作家以其自身的风格轰动了整个文坛,也引领着时代人的精神领域,让学生从高品位文学入手有较好的效果。如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寻根隐影在作品里,沧桑而大气。学习《莫高窟》让学生深深体味那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看《苏东坡突围》让我们对苏轼的痛苦命运充满惋惜,也让我们看到那让人无限愤慨的悲剧社会。秋雨散文是情智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意的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性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有一种潮样的愤慨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学生阅读他的作品的同时其实何尝不是在与历史、与文化碰撞呢?读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豪健与温婉,品绮君的怀乡情结,读周国平的哲理与深邃,看林清玄的冷寂哲思……在我们开辟的有限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思想自由碰撞,课文的阅读时时有心灵碰撞的火花。学生与作家、教师与作家、学生与教师建设了一座互动的平台,达到心灵相通的地步。“一切尽在不言中”,领悟颇多,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体验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提高,甚至也激发了好多学子的文学梦,学生的文笔水平明显有了大的提升。
(三)阅读高考模拟试卷中的选文
高三复习中,有很大一块内容是现代文的阅读训练。选文都为现当代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关注中学生的阅读主题;选文的哲理性很强,文化内涵丰富,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选文的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才,风格别致,能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做练习前,我让学生做一些笔记,把第一印象深刻的句子记录下来。因为第一印象能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自我感受的共时交流,可以形成自由品味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愉悦,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积累。至今,已经有好多句子成了学生嘴上的名言,如“生命的内涵源自精神的动力,思想贫瘠的人生命必然暗淡”,“生活潦草,我正弯腰”,“人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第一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第二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第三重”,……
这样能使学生完全准确地理解文章,作为应试,这是最大的收获;作为阅读,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并通过文本信息的获得,作者思维方式的参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
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演讲,演讲内容不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真实、有思想即可。学生准备演讲稿的过程就是一次阅读的过程,而欣赏演讲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记得一位学生写的《中国应该对台湾宣战》一文慷慨激扬,热情四溢。姑且不看他的论点是否偏颇,那份赤诚的心、那份火热的情就让人不由地击节赞叹。第二天就有学生回应《中国能出战么?》,言辞犀利,资料详实,以冷静的心态客观地分析国际复杂的关系以及国力的综合比较,还从海陆空三个方面比较,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我想那么多的知识储备,那么多的专业术语一定是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才能够如此。像这样的演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到心灵的冲击,一样的爱国心,别样的爱国情。此外学生也写出了人生感悟的《女孩与男孩》、《漂移》等。他们在写作与欣赏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意识,学会了感悟人生。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同台搭戏,在演讲中支好台柱,与学生呈竞争态势,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创作激情,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使学生相信教师上课的口若悬河不是振振有辞的说教,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互相参照和补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有勇气拿出自己的作品;其次,不断督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作,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为了让复读生从人生的失败中走出来,写了《错过也是种收获》;为了让学生感悟人间的真情,写了《菊花枕头》、《秋日的哀思》,也写过抒情的文章《秋韵》;为可让学生有理想地活着,我仿写了罗素《为什么活着》。此外还有《这里风景独好》、《笑迎高考》、《山中那一抹红》、《寻》、《山花烂漫的日子》、《俯下身子倾听后排的声音》、《背着家去流浪》等共计三十多篇。
阅读能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它必然带动写作,为了积累写作材料,学生会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势必会走向审美,带动心智。学生的写作激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此外,比如创建班级图书馆、建班级文学社等等活动都是必要的。
要使以上的做法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苏霍谟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都取决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传统的教育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而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变成一条河流,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学生需要阅读,更需要高品位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