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节能住宅设计模式分析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节能建筑,但在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设防要求,找到适合国情的可行的、适合的,内部有机相连的生态节能住宅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整合设计”(IPD)理念在住宅设计模式中的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生态;住宅设计;节能模式
  生态节能建筑是指在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着重满足建筑物能耗指标的建筑。生态节能建筑不仅要达到节能生态的效果,而且要增加房屋的舒适度。改善提高住宅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这就要求在当前住宅项目设计模式中从热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通盘考虑,综合考虑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暖通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初步的生态节能方案。现有的探索主要集中反映在: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的研究;改进建筑材料性能,促进建筑材料地方化、绿色化的研究;提高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建筑舒适度的研究;对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研究等方面。
  同时,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这样就带来新的问题,即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设防要求,通过选用相应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抗震设计,适应并结合生态节能建筑的特点,形成一套可行的、适合的,内部有机相连的生态节能体系。这一体系对我们的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的设计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节能抗震住宅是各项成熟技术的一个综合体。以新型抗震节能系列建筑结构体系、高效地源热泵技术(采暖、制冷、供生活热水)、太阳能利用系统等若干种行业领先、可靠、成熟的技术为支撑,并通过精心设计及自控系统协调整合,在不增加建造成本的前提下,建造抗8级及以上地震、冬天不用燃煤供暖、夏天不用空调的节能、抗震、环保住宅。
  1. 新型抗震节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及优势
  1.1 复合墙结构体系:适用范围:集承重和保温与一体,用于8层以下建筑,设防烈度为7、8、9度地区,代替砖混结构。
  (1)结构自重比砖混结构减轻50%、受力合理。
  (2)抗震性能优异(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可抵御10度地震烈度。
  (3)保温节能、隔音效果明显,达到国家65%的节能标准,免去外保温工序,保温措施与建筑同寿命。
  (4)节省大量耕地:按1万m2建筑省1亩地计算,每年城市新增7亿m2建筑,若30%采用该体系,则每年省2.1亿亩土地。
  (5)墙体薄,增大使用面积5~10%,安全适用、美观(不露梁、柱、角)。
  (6)施工方便快捷,可实现建筑工业化等。
  1.2 壁式框架空心剪力墙结构体系和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适用范围:用于设防烈度为7、8、9度以下所有地区的小高层、高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1)结构自重轻;提高抗震性能;可工业化生产,缩短工期和确保工程质量。
  (2)技术先进、工艺简化、与传统结构体系进行比较,可以节省大量钢材和水泥:(钢材约50%、水泥约10%)、既降低了建筑造价,又间接节能减排,比其它常规结构降低工程造价约5~10%。
  (3)经科技部、建设部权威专家鉴定:“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一机三供”高效地源热泵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2.1 概述:地源热泵技术成熟,欧美用了几十年,我国推广了十年,主机已发展到第四代,关键技术压缩机全部进口。但是配套技术、室外地下换热技术、室内末端设施以及三者的技术集成水平却各有千秋,节能效果和寿命大有差距。该系技术利用浅层地能资源进行供热、供冷、供生活热水,不仅高效节能,节约大量的常规能源,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形势,而且在北方没有集中供热,没有燃气的地方和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需求量很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2 特点及优势:
  (1)原理:浅层地能是地球浅层土壤层或水中的温度常年保持13~18℃的温度能。“地源热泵”是以地下土壤或水为热源,水为载体,在封闭系统中循环,通过少量电力(9W/m2左右)让压缩机作功,通过热交换将浅层地能提升到所需的温度,以地板辐射等方式为冷热末端系统输送到室内进行采暖、制冷的系统。
  (2)特点:期初投资低、最低运行费、最低污染、最长寿命、恒温、静音。
  (3)经济效益:实现“小功率供冷暖”(8~12W/m2),只是分体空调装机功率的1/5,用电负荷节省4/5,输出的能量中80%为免费地能,20%为电能。比传统供冷暖方式低1/2以上,比常规地源热泵低1/3左右。
  (4)社会效益:省煤、省电、省地、省水、低费用、零污染、可持续。
  (5)适用范围:该系统是集成创新专有技术,可取代传统冷暖空调系统,针对不同建筑、不同地下岩土结构进行整体策划后做出最佳设计和最佳设备配置。可用于住宅、公建、工厂、医院、学校等从几百平方米的别墅到百万平方米的小区。
  3. “整合设计”(IPD)理念在住宅设计模式中的应用
  国内住宅建筑行业与国外相比,在设计模式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且产品模型单一、片面,不能更好的、全方位的满足安全、舒适、美观的需要。要改变这些不利现状,唯一可行的就是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建立新的设计模式,考虑一定的抗震条件,并结合生态节能的建筑设计概念,从而在保证抗震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提高住宅舒适度。通过“整合设计”(IPD)理念,在设计的最初方案阶段就有生态节能和结构抗震的专业人员介入,向客户灌输生态节能意识,并通过对项目的分析提出初步的生态节能和抗震方案,并在后续的设计中综合建筑、规划、景观、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建筑电气与楼宇控制,室内设计等各各个专业,通过各专业有机的整和,密切的协作,对建筑自身特点及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当前成熟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应用,才能形成一整套可行的、适合的、内部有机相连的住宅模式。   要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综合抗震、生态节能等相关因素,笔者考虑运用层次分析原理,综合运用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技术、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将住宅设计模式形式的总目标分解成抗震、生态、节能等若干分目标,再分析达成这些目标的因素,找出各因素的控制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顺序,用实验的手段逐步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从而达到对现有的住宅设计模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目的。该模式的基本步骤为:研究目标→目标分解→确定关键因子和权重→建立控制系统模型→选取结构形式→选取合理材料→修正系统模型→建立住宅设计模式。
  3.1 总目标的分解。将总目标——住宅设计模式分解成:
  (1)抗震目标(m1):在满足当地的抗震设防条件下,更新抗震设防观念和思路。
  (2)生态目标(m2):提高住宅居住舒适度。
  (3)节能目标(m3):削减能耗的1/4~1/31。
  3.2 控制因素。
  3.2.1 抗震目标(m1):
  (1)合理结构体系选择。
  (2)对抗设计和免震设计。
  3.2.2 生态目标(m2):
  (1)提高室内内空气品质技术。
  (2)健康住宅技术。
  (3)环境技术。
  3.2.3 节能目标(m3):
  (1)一次侧(输送)、两次侧(末端)设备节能技术。
  (2)能源系统集成化技术。
  (3)能源消费评价管理控制技术。
  3.3 确定相应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关键点)。用实验手段按这些指标逐步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考虑选择轻质骨架结构形式和材料,通过以柔克刚的节点设计,结合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抗震、生态节能建筑相关学科要求,通过整合设计,调整住宅设计思路。
  3.4 提高住宅舒适度。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要求和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即对热湿环境、空气质量与声光环境的要求。因此,提高住宅的室内环境舒适度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首先是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主要通过控制空气温度、室内物体表面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流动速度来实现。这不仅需要采用现代构造技术与材料,精心推敲细部构造设计,达到高标准的住宅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消除冷桥,同时还需采用高性能门窗,特别是高性能玻璃产品以构成高效采暖制冷系统。
  (2)充足的新鲜空气原本是住宅最基本的要求,并不是什么高舒度指标,但由于城市环境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住宅通风也成为居住生活舒适度的标准之一。如何满足健康的新风换气量、过滤风沙尘埃并减少风感,是住宅通风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3)控制噪音污染既要控制室外噪音对室内的影响,又要防止建筑物内部的噪音污染。对于噪声的隔绝,需要针对不同噪声特点,采用多种技术构造来创造舒适的声环境。如采用高质量融声墙体系统,提高门窗的玻璃隔声性能和气密性,或通过设置绝缘层的方法解决噪音问题等。
  (4)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工照明光环境的舒适性、个性化、艺术品位及安全、节能等要求也日益突出。影响光环境的因素不仅是照明强度,还包括日光比例、采光方向、光源显色性、色温以及眩光等。因此提高住宅光环境的舒适性,需要制定住宅光环境评价标准。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结合国情,创造出适合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道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新的住宅设计模式从新的视角来探讨住宅设计模式的创新,能拓宽现代住宅设计的理论研究空间。通过对抗震、生态、节能等相关因素的结合考虑,在已有满足抗震要求新的结构形式条件下,提供了一整套生态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构造做法,从而为今后住宅设计找到满足抗震、生态和节能的新型建筑设计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高速公路路基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交通荷载作用、含水率、环境温度、填料性质及密实度、路面结构等方面。由于这些多方面影响因素,高速公路路基的长期稳定性的保持也是一个复杂课题,因此本文从设计、施工、养护等各环节做起,综合考虑,全面治理。  【关键词】高速公路;长期稳定性;控制措施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应结合工程具体实际,从设计、施工、养护三方面综合控制,多管齐下,才能经济合理
期刊
【摘要】随着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作为交通行业,不仅要积极建设新路、新桥,还要对旧路线进行改造。在旧路改造中,突出的问题是建国以来特别是60~80年代,修建的许多低标准桥梁能否利用,这些旧桥若都要拆除重建,国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投资,而且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这就使得旧桥加固、维修更加重要。旧桥加固、维修既能节约大量投资,又能收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消除交通安全
期刊
【摘要】大中型灌区所控制的灌溉面积较大,情况复杂,对灌区进行水平衡测试,科学合理的评价用水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辽阳灌区水平衡测试分析,确定大中型灌区可行的水平衡测试方法,合理评定灌区用水水平,分析节水潜力。  【关键词】辽阳灌区;渠道;水平衡测试;节水
期刊
【摘要】通过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商业服务网点执行防火规范问题的分析探讨,指出目前的商业服务网点的防火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结论。  【关键词】高层商业服务网点;火灾特点;防火设计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筑市场的日渐成熟,大量的开发商基于小区配套要求和高额利润的诱惑,在建设时有意识的将底层规划成了适合商家经营的场所,除了为开发商带来直接的超额利润外,还改善了区域的
期刊
    【摘要】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单位都应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到要成为一流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就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管理体系;依据;管理制度  1. 我们必须把施工过程中的这一重要环节——混凝土的生产与供应,管理好  绝大多数的(接近100%)混凝土设备基础、厂房基础,小部分的混凝土结构框架,大部分的钢结构框架,基本已经成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论述了节约型社会发展新型节能建材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节能;新型建筑材料;环保型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筑迅速增加,建筑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料显示:建筑行业能耗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的40%~50%。因而建筑节能问题已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政府适时制定了
期刊
【摘要】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一种作用效应,混凝土结构裂缝是较难避免的。针对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裂缝问题,从设计、施工、原材料等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结构裂缝;裂缝治理;混凝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造了大量各类钢筋混凝士结构建筑物。在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结构的裂缝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严重的已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和安全,是一个需要探
期刊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由于结构截面大,混凝土浇注后,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混凝土温度升高,而且混凝土导热不良,相对散热较小。因此,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积聚不易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很容易由于温度的不均衡分布产生应力,故而产生温度裂缝。  【关键词】裂缝;分析; 手段;设计  1. 前言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工程规模日趋扩大,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对大体积混凝土需求越来越多。由于其体积大,表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路基工程质量,水损坏的特征成因,并对路基施的处治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路基;工程质量;水损害;处治  1. 前言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路基的强度受稳定性,受水、温度、土质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行
期刊
【摘要】工程地质勘察是进行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调查;地貌;水文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迎来了建设的高潮,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影响工程建设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简要的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