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但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高度发展的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和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有着不同的灵感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体验。课堂上不要什么标准答案,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不要什么书本权威,需要有批判的思维;不要什么众口一词,需要独特的见解。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并启发学生能阐述出这种见解的生成过程,再激励全班同学就此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辩证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片段
  
  学完文言文《曹刿论战》后,笔者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位同学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齐刷刷地看着笔者的表情。该怎么办?是维持“原判”草草收场,还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智者见智?这难道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次绝好机会吗?于是,笔者趁机展开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有道理呢?请分組讨论,并说明理由。”于是,前后桌的学生都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之后,不少学生都踊跃发言,列举了一条条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有的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的说:“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有的说:“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有的说:“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有的说:“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三、教学反思
  
  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得失,笔者认为本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学生只有不迷信或者不盲从书本和教师,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会有创新意识,社会也才会不断进步。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哥白尼等著名学者、科学家就是有力的证明。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联系《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主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境”,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更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剧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思考乐趣。
其他文献
习作是学生们初步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体验的一种方式。习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习作能力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其它学科的学习进程。因此,习作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信,是学生习作的情感动力,属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习
期刊
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于写作类的要求,秉承了2009年,继续把“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作为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意在鼓励学生创新,写出新的东西,发表新的观点。然而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却不容乐观。考生的选材贫乏且陈旧,作文素材严重缺失,毫无新意可言。确实,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过于单调,视野过于狭窄,捕捉不到写作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写作瓶颈,让学生进入写作材料的广阔天地,积累
期刊
何为联想?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了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过程中,把过去储存在记忆中较熟悉的知识“串联”起来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才能。  一般作文题目大都可通过联想挖掘内涵、拓展外延来丰富它的信息量,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联想,可以以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下面就四个角度说说如何以联想打开思路:  一、由同一命题联想到不同的时间——“晨穿棉袄午穿纱”  不同时
期刊
【教学目的】  1.明白细节描写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教学步骤】  1.细节描写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1)细节描写的定义、类型,由多媒体屏幕展示。  (2)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师选择了《背影》、《第一千个球·慈父与恩师》、《范进中举》三篇课文中的经典
期刊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
期刊
小学生的个性是个体本来就具有的特性,是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基础。正确地利用小学生的个性,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克服其中的不足,并发扬本性中的闪光点,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造成不少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忍让的性格,这种性格导致他们对教师的某些教育产生不自觉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反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快乐轻松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校园广播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也是建设良好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校园音乐广播可以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领学生健康追新,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
期刊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手段;是训练学生历史与社会思维、培养学科能力的过程;是衡量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学生获得历史与社会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的途径。  但一直以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范围,有时甚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期刊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只有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质疑释难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采用有效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
期刊
近年来,教育部门及社会上对大、中小学教育议论纷纷,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更是热门话题。本文也就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问题,从一个侧面浅谈拙见。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对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基本取得共识,而且在教育实践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