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北京物美控股有限公司和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联办的首都第一家扶贫超市开业,开启了首都消费扶贫新模式。
“2019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消费扶贫行动,消费扶贫总额290多亿元。”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新明向本刊记者介绍。
家住北京南三环的赵女士最近常去这家新开张的超市购物,“这里的产品绿色无污染,吃起来放心,还能为贫困户做点小贡献。”买了两袋西藏尼木的藜麦后,赵女士说,她第一次在家门口买到新鲜的特产。
湖北的茶叶,贵州的蜂蜜,河北的杂粮,农产品旁边还放置着专业机构的检验报告。
首农集团食品经营中心总经理宗袆告诉记者,该超市共设立扶贫专业货架200余个,销售扶贫产品4000余种,自7月28日开业以来,日销售额平均达到20余万元。目前,除了销售北京市扶贫支援的8省(区)90个县(旗)的产品之外,超市还销售来自贵州、四川等地的扶贫产品。这些扶贫产品通过集采联销模式走出贫困山区,走进首都市场,将受扶助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扶贫产品转化为商品,让贫困户有实实在在的收入。
“我的藜麦终于卖出去了。”西藏尼木县麻江乡的益西拉姆告诉记者,尼木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导致当地农副产品很难走出大山,首农集团的销售人员结合卖场实际,将当地农产品集中收购,再通过超市销售。
“扶贫超市不是普通的商品买卖。”马新明认为,“每一件售出的农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是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希望。”
宗袆说,扶贫超市未来将面向全国832个贫困县形成完备的“实体店 电商 合作社 贫困户”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记者了解到,2020年底前,物美、家乐福、京客隆等5家超市的100家门店将设置“和田地区特色产品专柜”,消费者可在家门口挑选正宗地道的和田特色产品。
8月13日,北京市民吕先生在国家会议中心购物。“第一次在这里购买农产品,价格也很优惠。”作为“北京消费扶贫月暨市管企业消费扶贫月”的组成部分,北京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在国家会议中心首次亮相,在会议中心展区,来自内蒙古、河北、西藏、新疆等6个省区的9家企业,现场出售乳制品、肉制品、杂粮等7个品类300余款特色农产品。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以农产品为例,通过参与农产品种植、采购、加工和消费等环节,打通从农产品到消费者的供应链,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北京市十分看好消费扶贫政策,针对疫情影响下扶贫产品的销售问题,启动北京消费季并组织购买扶贫产品。上半年消费扶贫销售额达106.96亿元,带动受援地区27万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马新明介绍,北京市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消费扶贫。首先是完善销售平台。使用线下、线上、大宗交易营销方式,设立16个区级消费扶贫分中心销售扶贫农产品。第二是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在新发地、岳各庄、石门等10多个批发市场设立专馆,并且在1000多个便民生活中心设立消费扶贫网点,打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第三是健全销售载体。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与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发行“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办卡超过100万张,持卡者可以享受消费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扶贫产品。同时还开展网络直播,组织2000余场扶贫产品展销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北京承担着全国8个省(区)90个县(旗)的扶贫支援任务,消费扶贫是对口支援和帮扶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首都经验。目前初步形成具有北京特点的“消费扶贫 菜篮子”“党建 消费扶贫”“互联网 消费扶贫”“金融 消费扶贫”等模式,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助力脱贫攻堅。
为了支援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北京扶贫产品专柜早在今年3月已经启动。“家门口买到新鲜的和田大枣,比网购方便。”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小区的汪先生告诉记者。
3月18日,北京市商务局、市扶贫支援办举办的“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专区”和“和田地区特色产品专柜”在物美超市沁山水店启动。超市在核心位置开辟出近20平方米的展卖区,销售北京市对口扶贫地区特色农产品。
帮扶贫困地区“包销”农产品,给贫困户吃了“定心丸”,然而怎样保证扶贫超市的产品质量呢?
“北京市政府编制发布《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严格把关推出北京扶贫支援的90个县(旗)2100多种产品,确保消费扶贫质量。”马新明介绍,通过选“带头人”,让“带头人”与贫困户共同闯市场。消费扶贫虽然具有公益性,但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要求农户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让质量成为优势。有关部门也要完善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用制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马新明希望,相关部门应尽快加强仓储保险物流设施、快递物流网点建设,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难点。同时,对于已经“摘帽”的贫困地区,要考虑吸引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农户返乡,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激活乡村市场化发展前景,实现长久脱贫。
“2019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消费扶贫行动,消费扶贫总额290多亿元。”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新明向本刊记者介绍。
一店买全国
家住北京南三环的赵女士最近常去这家新开张的超市购物,“这里的产品绿色无污染,吃起来放心,还能为贫困户做点小贡献。”买了两袋西藏尼木的藜麦后,赵女士说,她第一次在家门口买到新鲜的特产。
湖北的茶叶,贵州的蜂蜜,河北的杂粮,农产品旁边还放置着专业机构的检验报告。
首农集团食品经营中心总经理宗袆告诉记者,该超市共设立扶贫专业货架200余个,销售扶贫产品4000余种,自7月28日开业以来,日销售额平均达到20余万元。目前,除了销售北京市扶贫支援的8省(区)90个县(旗)的产品之外,超市还销售来自贵州、四川等地的扶贫产品。这些扶贫产品通过集采联销模式走出贫困山区,走进首都市场,将受扶助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扶贫产品转化为商品,让贫困户有实实在在的收入。
“我的藜麦终于卖出去了。”西藏尼木县麻江乡的益西拉姆告诉记者,尼木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导致当地农副产品很难走出大山,首农集团的销售人员结合卖场实际,将当地农产品集中收购,再通过超市销售。
“扶贫超市不是普通的商品买卖。”马新明认为,“每一件售出的农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是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希望。”
宗袆说,扶贫超市未来将面向全国832个贫困县形成完备的“实体店 电商 合作社 贫困户”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记者了解到,2020年底前,物美、家乐福、京客隆等5家超市的100家门店将设置“和田地区特色产品专柜”,消费者可在家门口挑选正宗地道的和田特色产品。
打通供应链
8月13日,北京市民吕先生在国家会议中心购物。“第一次在这里购买农产品,价格也很优惠。”作为“北京消费扶贫月暨市管企业消费扶贫月”的组成部分,北京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在国家会议中心首次亮相,在会议中心展区,来自内蒙古、河北、西藏、新疆等6个省区的9家企业,现场出售乳制品、肉制品、杂粮等7个品类300余款特色农产品。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以农产品为例,通过参与农产品种植、采购、加工和消费等环节,打通从农产品到消费者的供应链,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北京市十分看好消费扶贫政策,针对疫情影响下扶贫产品的销售问题,启动北京消费季并组织购买扶贫产品。上半年消费扶贫销售额达106.96亿元,带动受援地区27万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马新明介绍,北京市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消费扶贫。首先是完善销售平台。使用线下、线上、大宗交易营销方式,设立16个区级消费扶贫分中心销售扶贫农产品。第二是在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在新发地、岳各庄、石门等10多个批发市场设立专馆,并且在1000多个便民生活中心设立消费扶贫网点,打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第三是健全销售载体。北京市扶贫支援办与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发行“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办卡超过100万张,持卡者可以享受消费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扶贫产品。同时还开展网络直播,组织2000余场扶贫产品展销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北京承担着全国8个省(区)90个县(旗)的扶贫支援任务,消费扶贫是对口支援和帮扶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首都经验。目前初步形成具有北京特点的“消费扶贫 菜篮子”“党建 消费扶贫”“互联网 消费扶贫”“金融 消费扶贫”等模式,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助力脱贫攻堅。
严把质量关
为了支援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北京扶贫产品专柜早在今年3月已经启动。“家门口买到新鲜的和田大枣,比网购方便。”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小区的汪先生告诉记者。
3月18日,北京市商务局、市扶贫支援办举办的“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专区”和“和田地区特色产品专柜”在物美超市沁山水店启动。超市在核心位置开辟出近20平方米的展卖区,销售北京市对口扶贫地区特色农产品。
帮扶贫困地区“包销”农产品,给贫困户吃了“定心丸”,然而怎样保证扶贫超市的产品质量呢?
“北京市政府编制发布《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严格把关推出北京扶贫支援的90个县(旗)2100多种产品,确保消费扶贫质量。”马新明介绍,通过选“带头人”,让“带头人”与贫困户共同闯市场。消费扶贫虽然具有公益性,但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要求农户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让质量成为优势。有关部门也要完善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用制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马新明希望,相关部门应尽快加强仓储保险物流设施、快递物流网点建设,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难点。同时,对于已经“摘帽”的贫困地区,要考虑吸引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农户返乡,重塑乡村发展生态,激活乡村市场化发展前景,实现长久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