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下称中行)迎来了百年庆典,作为中国唯一连续经营百年的商业银行,3个月前,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确定的世界29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中,中行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唯一代表榜上有名。
这和中行较高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有关。其2011年中报显示,中行海外资产总额(包括港澳台地区)为4128.21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比例为22.38%,税前利润折合28.23亿美元,占比20.31%。
中行副行长岳毅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新阶段的海外业务不仅要服务“走出去”的客户,还要深入拓展海外当地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
中行开始酝酿新一轮海外扩张计划。2011年下半年,中行面向全球进行招聘,业务岗位涵盖28个国家的海外分支机构。
事实上,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对外贸易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等,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源动力。同时,全球金融业重构正在发生,欧美金融机构的自顾不暇为中资银行国际化腾挪了一定空间。
百年中行
伦敦金融城洛斯布里1号,与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隔街相望,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就坐落于此。从1929年成立之初的5个人、3间房,到如今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新办公大楼,中行首家海外机构已走过83年历史。
1912年2月,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中国银行正式成立。到1949年前,中行先后履行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职能。
回顾百年历史,中行海外业务集中发展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前,1929年、1931年、1936年,中行分别在英国伦敦、日本大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专业的国际汇兑银行,中行海外业务主要以国际贸易、金融与外汇业务为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中行在纽约、欧洲的法兰克福和卢森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区开设分行,逐渐覆盖了十几个国家的范围。
第三阶段,股改上市以来,中行陆续在东南亚建立了一些分支机构。在欧洲的一些小国家,比如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地,分支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
中行行长李礼辉在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行目前正在从国际化经营转型建设大型跨国金融集团。
此前,中行的海外业务一直是追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资金和客户均“两头在内”,即资金来源于内地,客户也来自国内企业。
如今,中行要求海外分支机构在当地既做华人华侨业务,也做当地人业务。不仅服务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也要服务于当地的企业。特别是在中国有业务的海外跨国企业,比如,法国航空、英国航空、日本本田等跨国企业都相继成为中行的海外客户。
伴随着客户范围的拓展,中行的海外资金来源也有所调整。岳毅介绍,在资金来源上,区别于以往依靠国内资金的模式,现在是资金来源在海外,资金运用亦在海外。总行对海外分支行的考核不只局限于贷款能力,还要考核存款能力,以及这种比例的平衡。
海外再定位
中行的海外布局有了新变化。
由于之前一些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存在分行设置小而全,造成功能和投资上的重复浪费现象。鉴于此,中行有意设置区域中心来整合后台的部分职能,将分散的点组织成网来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岳毅介绍,中行将在北美、欧洲、亚洲分别建立不同的区域业务平台,用来辐射三大区域的数家分支机构的中、后台服务。
同时,随着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综合化的特点,银行提供单一产品或简单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根据各区域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同,中行将参考国别风险,对各区域的分支机构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比如,中行计划将美国纽约分行建成一个银团贷款中心、资金交易中心、海外托管中心。东南亚地区的分行关注高端的华人华侨业务,开展信用卡、财富管理、个人贷款业务。在欧洲,中行则主要服务一些大型的跨国集团。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主要是做当地的中资企业,配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做一些结算业务。
这样的规划势必涉及到人员的重新安排和机构的重新布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海外规划可能将成为中行海外业务整合上的一场攻坚战。
就已取得的成果看,中行已经在新加坡建成了产品平台,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财富管理平台,与此配套的信用卡服务中心也将在新加坡成立。
纵观上述规划,不难发现,中行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的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以中银香港为龙头,立足香港,辐射亚洲,以海外人民币业务为切入点,提高中行在亚洲地区对当地市场的渗透力,率先实现亚洲地区业务转型。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本刊记者分析说,这与中行海外业务历史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中行作为最早开启海外业务的中资银行,最初的身份是外汇外贸银行,因此在与中国进出口贸易较多的国家业务分布比较广。
业内人士评价,中行海外布局呈现的是,亚太地区快速发展,欧美地区稳健布局,南美地区寻机突破。
目前,中行的海外业务不包括中银香港在内,外币贷款已达280亿美元,人民币贷款新增加1000多亿元。中行2011年中报显示,其海外贷款总额已达1783.12亿美元(包括港澳台地区)。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亦为中资银行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特殊机遇。
差异化扩张
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中,产生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通过自身设立分支机构去增强区域覆盖面,这样的过程比较缓慢,但相对稳健;另外一种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快速扩张,这种模式的前期考察和后期整合很关键。
曾刚认为,金融危机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好机会,随着当地银行资本不断亏损,股东持有的意愿在下降,会有意出售手中的银行股权,而且价格也会相对便宜。
工行正是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加速了全球布局。“工行海外业务发展在收购兼并方面幅度较大,其优势是比自建网络速度更快。”有熟悉工行海外发展思路的高管说,但这种做法面临更艰巨的整合难题。
相比之下,中行海外收购兼并的力度和热情似不及工行。“资本金、负债和流动性都面临掣肘,中行没有太多余力把战场铺得太大。”一位接近中行高层的人士说。
不过,“中行兼并收购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是持开放态度的。”岳毅说,兼并收购的对象一定要与中行有互补性,比如在地区机构数量或者客户资源上,另外要考虑企业文化的契合度。
“我们既会考虑大额收购,在持股比例上占比59%-60%,也会考虑部分财务投资,在成熟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股权。我们也考虑与第三方合作参与对第四方的收购投资。”岳毅说。
在曾刚看来,中行历史悠久,多年的累积使其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海外覆盖面,未来更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海外盈利能力。而工行海外业务发展较晚,要想快速发展,兼并重组是最快的办法。
第三方研究机构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认为,这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各家银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决定的。中行的网点相对较多,无需通过并购来扩张网点。而工行在国内的一些大客户走出去继续海外的金融服务,使得工行不得不快速跟上客服走出去的步伐,因此它选择了兼并收购的方式更多一些。
业内人士认为,中行和工行的国际化之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路径。中行在投行业务方面国际化做得比较多,而工行则体现在公司银行业务上。同样都是全能型银行,最后谁的国际化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时间考验。
这和中行较高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有关。其2011年中报显示,中行海外资产总额(包括港澳台地区)为4128.21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比例为22.38%,税前利润折合28.23亿美元,占比20.31%。
中行副行长岳毅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新阶段的海外业务不仅要服务“走出去”的客户,还要深入拓展海外当地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
中行开始酝酿新一轮海外扩张计划。2011年下半年,中行面向全球进行招聘,业务岗位涵盖28个国家的海外分支机构。
事实上,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对外贸易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等,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源动力。同时,全球金融业重构正在发生,欧美金融机构的自顾不暇为中资银行国际化腾挪了一定空间。
百年中行
伦敦金融城洛斯布里1号,与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隔街相望,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就坐落于此。从1929年成立之初的5个人、3间房,到如今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新办公大楼,中行首家海外机构已走过83年历史。
1912年2月,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中国银行正式成立。到1949年前,中行先后履行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职能。
回顾百年历史,中行海外业务集中发展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前,1929年、1931年、1936年,中行分别在英国伦敦、日本大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专业的国际汇兑银行,中行海外业务主要以国际贸易、金融与外汇业务为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中行在纽约、欧洲的法兰克福和卢森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区开设分行,逐渐覆盖了十几个国家的范围。
第三阶段,股改上市以来,中行陆续在东南亚建立了一些分支机构。在欧洲的一些小国家,比如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地,分支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
中行行长李礼辉在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行目前正在从国际化经营转型建设大型跨国金融集团。
此前,中行的海外业务一直是追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资金和客户均“两头在内”,即资金来源于内地,客户也来自国内企业。
如今,中行要求海外分支机构在当地既做华人华侨业务,也做当地人业务。不仅服务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也要服务于当地的企业。特别是在中国有业务的海外跨国企业,比如,法国航空、英国航空、日本本田等跨国企业都相继成为中行的海外客户。
伴随着客户范围的拓展,中行的海外资金来源也有所调整。岳毅介绍,在资金来源上,区别于以往依靠国内资金的模式,现在是资金来源在海外,资金运用亦在海外。总行对海外分支行的考核不只局限于贷款能力,还要考核存款能力,以及这种比例的平衡。
海外再定位
中行的海外布局有了新变化。
由于之前一些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存在分行设置小而全,造成功能和投资上的重复浪费现象。鉴于此,中行有意设置区域中心来整合后台的部分职能,将分散的点组织成网来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岳毅介绍,中行将在北美、欧洲、亚洲分别建立不同的区域业务平台,用来辐射三大区域的数家分支机构的中、后台服务。
同时,随着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综合化的特点,银行提供单一产品或简单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根据各区域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同,中行将参考国别风险,对各区域的分支机构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比如,中行计划将美国纽约分行建成一个银团贷款中心、资金交易中心、海外托管中心。东南亚地区的分行关注高端的华人华侨业务,开展信用卡、财富管理、个人贷款业务。在欧洲,中行则主要服务一些大型的跨国集团。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主要是做当地的中资企业,配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做一些结算业务。
这样的规划势必涉及到人员的重新安排和机构的重新布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海外规划可能将成为中行海外业务整合上的一场攻坚战。
就已取得的成果看,中行已经在新加坡建成了产品平台,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财富管理平台,与此配套的信用卡服务中心也将在新加坡成立。
纵观上述规划,不难发现,中行在东南亚、欧美等地的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以中银香港为龙头,立足香港,辐射亚洲,以海外人民币业务为切入点,提高中行在亚洲地区对当地市场的渗透力,率先实现亚洲地区业务转型。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本刊记者分析说,这与中行海外业务历史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中行作为最早开启海外业务的中资银行,最初的身份是外汇外贸银行,因此在与中国进出口贸易较多的国家业务分布比较广。
业内人士评价,中行海外布局呈现的是,亚太地区快速发展,欧美地区稳健布局,南美地区寻机突破。
目前,中行的海外业务不包括中银香港在内,外币贷款已达280亿美元,人民币贷款新增加1000多亿元。中行2011年中报显示,其海外贷款总额已达1783.12亿美元(包括港澳台地区)。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亦为中资银行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特殊机遇。
差异化扩张
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中,产生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通过自身设立分支机构去增强区域覆盖面,这样的过程比较缓慢,但相对稳健;另外一种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快速扩张,这种模式的前期考察和后期整合很关键。
曾刚认为,金融危机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好机会,随着当地银行资本不断亏损,股东持有的意愿在下降,会有意出售手中的银行股权,而且价格也会相对便宜。
工行正是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加速了全球布局。“工行海外业务发展在收购兼并方面幅度较大,其优势是比自建网络速度更快。”有熟悉工行海外发展思路的高管说,但这种做法面临更艰巨的整合难题。
相比之下,中行海外收购兼并的力度和热情似不及工行。“资本金、负债和流动性都面临掣肘,中行没有太多余力把战场铺得太大。”一位接近中行高层的人士说。
不过,“中行兼并收购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是持开放态度的。”岳毅说,兼并收购的对象一定要与中行有互补性,比如在地区机构数量或者客户资源上,另外要考虑企业文化的契合度。
“我们既会考虑大额收购,在持股比例上占比59%-60%,也会考虑部分财务投资,在成熟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股权。我们也考虑与第三方合作参与对第四方的收购投资。”岳毅说。
在曾刚看来,中行历史悠久,多年的累积使其已经有了比较高的海外覆盖面,未来更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海外盈利能力。而工行海外业务发展较晚,要想快速发展,兼并重组是最快的办法。
第三方研究机构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认为,这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各家银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决定的。中行的网点相对较多,无需通过并购来扩张网点。而工行在国内的一些大客户走出去继续海外的金融服务,使得工行不得不快速跟上客服走出去的步伐,因此它选择了兼并收购的方式更多一些。
业内人士认为,中行和工行的国际化之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路径。中行在投行业务方面国际化做得比较多,而工行则体现在公司银行业务上。同样都是全能型银行,最后谁的国际化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