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需要科学对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再度兴起的收藏热是值得每一个国人倍感欣慰的,毕竟收藏热的背后是国力的增强和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当然,伴随“收藏热”而来的还有“鉴定热”、“专家热”以及和“专家”鉴定结论密切相关的无休止的争议。“科技鉴宝”逐渐开始以不同的形式与收藏者“亲密接触”了。结果,向来就不乏争议的鉴定领域里又多了一个新的话题:“传统鉴定vs科学鉴定,到底谁说了算?”
  
  
  “科技鉴定”为何物?
  
  目前陶瓷鉴定主要使用的大致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专家鉴定,俗称“眼学”。即专家基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通过眼看手摸等手段确认藏品的新老、年代、窑口、真伪和价值。另外一种鉴定方法就是科技鉴定。除专业考古实验室使用碳14测定年代之外,目前比较实用的科技鉴定方法有三种:一是热释光,可以准确地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但是由于需要取样,对文物会造成破坏。二是无损检测釉的脱玻化系数,用这种方法对付高仿瓷器有效,但是它的局限是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三是以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为代表的无损检测藏品胎釉的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通过与数据库的对比分析断定其年份和窑口,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
  我们需要认清一点:无论是哪一种技术形式都不是针对“鉴定热”抑或是“专家热”应运而生的。任何一种高科技手段的成熟都经历过从设想到理论,从理论到应用的漫长过程。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EDXRF)为例,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Roentgen W.C)首先发现了X射线,到1913年,莫塞莱(Moseley,H.G.J)发现X射线光谱线的频率与原子序数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到1929年,施莱博(Schreiber)首先应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再到1938年第一台商业型X射线光谱仪问世。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国际标准(ISO)分析方法之一。由于它是非破坏性分析,分析成本相对较低,国内外已经利用它作了许多考古研究。在我国,对考古样品的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陶瓷考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持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自1982年以来已召开了8次,会上半数以上的论文涉及陶瓷的化学组成,又如由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持整理的中国古陶瓷成分数据库方面已经全面通过验收等等。如此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古陶瓷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鉴定需要科学对待
  
  在古陶瓷鉴定领域里,无论是传统专家鉴定还是科学仪器鉴定,“科学与否”应该注重本质而不是形式。只要能被实践证明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事物本质的就是科学的;只要是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就是科学的。因此传统眼学是科学,科技鉴定也是科学。这两种鉴定手段都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陶瓷鉴定方法,不能因为国外热释光用的多,就断定热释光是最好的;更不能因为国内传统眼学用的多,就断定科技鉴定是骗人的。实践证明:传统的眼学完全能够与科技鉴定方法相结合,成为一个崭新的鉴定模式!这种结合能够保证将鉴定失误率降到最低点。如何保证传统眼学的延续性,如何提高科技鉴定的规范化才是鉴定领域里真正应该热议的。
  在收藏界,代表行业最高标准的真正的专家们对待古陶瓷“科技鉴定”早有统一的意见。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大家耿宝昌先生说过:“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甚至整器,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很难识别它们。古陶瓷鉴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目鉴’方法与‘科鉴’方法相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另外,霍华在《陶瓷述古》中提出“高仿瓷虽然可以按照已测试出的出土瓷的化学成分进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通过科技手段测试藏品的微量元素在古瓷科学研究中有较大价值。”还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吴隽撰写的《古陶瓷科技研究与鉴定》一书,对科技鉴定更是有非常系统的论述。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早已经势不可挡。作为鉴定行业的“专家”,对于鉴定行业里出现的新技术、新动向,不应该一味地针锋相对,而应该客观理性地考量这种技术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利弊。这样考量的理由简单至极:那就是之于本行业发展必备的责任感。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