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jia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滚山珠” 是活跃在贵州省纳雍县苗族中的芦笙舞蹈,具有和苗族人民一样的历史渊源和自身的“古”、“土”、“活”、“难”、“高”几大特点,近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得到发展。
  关键词滚山珠 苗族 芦笙舞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
  
  “滚山珠”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一枝苗族独特的芦笙舞蹈。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就和贵州侗族大歌一样,引起了国内外高度重视。
  1 历史渊源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如何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协调进行。80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家逐渐重视和弘扬各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人表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更名为“滚山珠”。
  如今的“滚山珠”,已从“重新再现”的艺术形式升华为“重在表演”的艺术形式。除了原来的内容(舞蹈语汇)如“蜻蜓点水”(苗语称“等古东林”)、“骏马奔驰”(苗语称“朝点”)、“打场”(苗语“飞冷古”)、“地龙滚荆”即“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等动作造型之外,又发展成“二人立”、“三人立”、“双燕飞搭桥”、“过桥”等动作造型。同时借鉴了京剧的表演艺术揉进了侧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难动作,还创编了后仰空腰腹支撑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难造型。音乐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发展成统一的调子。就这样,“滚地龙”升华成了“滚山珠”。
  传统的“滚山珠”一般在年节、喜庆或农闲之余表演,其原型是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村寨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民间芦笙舞。关于这个舞蹈的产生有这样的传说:“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行走十分艰难。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道路,就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滚出一条路来,让父老们顺利通过,最终达到黑洋大箐(包含今黔西北一带),并在这里安家落户。人们为了褒奖这些青年的英勇行为,纪念她他们的英雄业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荡平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在节庆日子表演。”据介绍,地龙滚荆早年动作比较单一,机械单纯,古朴稚拙,以再现年轻人征服自然的艰难过程为主,一人数人均可表演。表演时用6枝长约30厘米的木制梭镖柄尖头插地,围成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圈,或用六摞对顶的饭碗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持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起舞。舞蹈进入高潮时,表演者头在圈内,脚在圈外,腰部和腹部悬空于梭镖柄或饭碗的上空,呈弓形旋转扭动,两手持芦笙边吹奏边翻滚旋转,这就是“地龙滚荆”。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过程中,人们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技巧提炼、融汇到舞蹈中来,不断充实、改进、完善,使其更趋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最后又引进和融汇现代舞蹈和古典京剧艺术的动作造型和技巧,形成了现在享誉海内外的苗族芦笙技巧舞蹈——滚山珠。
  2 几大特点
  “滚山珠”作为独树一帜的苗族芦笙舞,有以下特点:
  2.1 古
  “滚山珠”是为纪念英勇的苗族青年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身躯滚倒荆棘,以矫健的体魄开创出一条穿越山野林荞的通道,让迁徙的父老乡亲能够到黑洋大箐安家落户的业绩。据《苗族简史》记述,苗族先民首领蚩尤在与黄帝作战战败后,苗族就开始了从东向西、从北向南的迁徙。由于历代战乱等原因素,直到清朝时期还有大量的苗族不断的迁徙。这种迁徙的经历,在“滚山珠”产生的传说中已有体现。同时,“滚山珠”表演时,演员必须头戴雉鸡尾竹笠帽,透露了苗族先民穿越原始森林猎获雉鸡而拔其尾羽,一则显示所猎获的野物数量多,二则纪念穿越林荞之艰辛的历史遗迹。苗族先民进入黔西北地区的具体年代尚不能具体考证,但其历史悠久,居处年月十分久长是不可辩驳的史实。由此可知“滚山珠”创编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了。她不是现代舞,不是现代人的创作,她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或许上千年,这正是其“古”的特色的基本方面。因此,“滚山珠”虽然只是一个民间芦笙舞,但结合苗族历史上未曾创造文字以记录历史却有比较可信的史事传说和芦笙词这些特点来看待这个芦笙舞,“滚山珠”就具有了史诗性质。
  2.2 土
  这是相对而言,一则相对“洋”舞蹈,二则相对于现代流行舞、现代舞,即主要为舞台表演创编的艺术舞蹈,三则相对于由专门演员专门演出而言。“滚山珠”的乡土特点十分突出,她产生和流传于纳雍县边远封闭的猪场民族乡,这里山峦重重,峰高林密,一切处于原生态状态。“滚山珠”的演出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长期是由苗族中的青少年表演给本民族的父老乡亲们观赏,为群众喜闻乐见,在乡村延续承传。在未进行深一步加工提炼之前,从未走上过艺术舞台。作为创作节目观摩,她没有专职的专业艺术演员,也不固定在歌舞剧院演出,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滚山珠”的民族特性也是一目了然的,她是苗族的一个支系“小花苗”的芦笙舞,只要她一亮相,从鲜艳的服饰中即可辨明其鲜明的名族特色。他们平时劳作,需要表演时才相聚。这些演艺人员的技艺不是专业学习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很多音乐、舞蹈一样,是“口传心授”,在农闲时互相学习,世代相传,一般就是一代传一代。
  2.3 活
  就整体而言,“滚山珠”是一个开放性的活的系统。
  首先,从演员的角度而言,可以一人、二人、四人、六人、八人表演。其舞蹈的精髓一人就可以表达,八个人也可以表达,常规下是二人、四人、六人。从表演者的年龄结构而言,她不像通常的舞蹈由成人或是儿童一组年龄相仿的人共同表演。“滚山珠”的表演从七、八岁到三四十岁的青壮年都有,不管年龄,只要技艺纯熟即可参加表演。
  其次,她的舞蹈技巧和造型也是“活”的,她从原来比较单纯和稚拙的动作造型,到不断发展、变化、融汇了一些其他姊妹艺术的技巧(如杂技的“二人立、三人立、双飞燕”等,京剧的“各式空翻”等),从而不断的提炼升华,发展变化,同时又保持其基本民族特色。
  再次,音乐上也是“活”的。原来表演时吹奏的芦笙曲,调高是不相同的,特别是二人表演时。后来经过发展,现在的芦笙伴奏曲调高相同,伴奏音量变大,观赏者可以清晰的听到芦笙曲调。
  2.4 难
  其实,“滚山珠”的这一特点,在以上的阐述中已经体现了,其一就是由于这个节目只有七分钟的表演时间,许多高难度的动作有时一分钟之内就有两三个,因此节奏非常紧张,动作造型难度很大。其二是因这个节目的特点之一是自吹芦笙伴奏自己表演,需要极好的体力、耐力和平衡协调能力,增加了表演难度,非得有几年的基本功、长期的技巧配合和经验的积累,否则难以完成。其三是配伍难,每个表演小组中,至少有1—2名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要让这些孩子熟练地掌握吹奏芦笙的技术并表演,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四是“滚山珠”既是艺术表演,也充满了体育竞技的特质。
  2.5 高
  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目的就是再现、表现生活,所以都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审美趣味。“滚山珠”也不例外。但她若干年来长期传承于民间,在历史上只是作为一个芦笙舞流行于苗家山寨,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生存状态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才逐渐被外界知晓,并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深透影响力的民族舞蹈形式。这主要是她“高”的特点决定的。其第一高点是“起点高”。80年代“滚山珠”在世人眼前一亮相之时,便已是经过比较系统而良好的艺术加工的,她早就不是那个原创时期的以重在再现历史的纪念性质的舞蹈,她早就孕育成既保存了浓厚的民族民俗和历史内涵的芦笙舞,又融汇了杂技京剧等艺术技巧的精致的艺术品,因此才会一走出苗家村寨就一路高奏凯歌,赢得了许多荣誉。其第二高是艺术品味高。“滚山珠”是来源于生活、记录着历史、包含着真实、充满了激情的艺术创作,有着厚重的民族史的内涵。这些内涵与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蹈的紧密配合,用芦笙舞承载和传递民族迁徙历史的脉脉不绝的信息,使熟悉这一历史的演艺人员和观众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演和鉴赏中,使“滚山珠”具有了饱满的艺术情趣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内驱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3 发展探究
  “滚山珠”之所以一亮相于世人,便开始一步步走出山寨,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饮誉华夏,倾倒欧美,主要得益于她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1 政治生态
  应该说,“滚山珠”的创编与流传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了,但一直无人知晓。她能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为国家领导人所知晓,八十年代登上舞台并走向世界,这全归功于解放后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使苗族人民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与各民族团结合作建设祖国的良好政治环境,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和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这些方针政策作为保障,也许“滚山珠”今天任然是埋在深山里的宝石,不能被世人所知晓、了解。
  3.2 自然生态
  “滚山珠”产生和流传于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比较原始的边远山区,流行于比较原生态的小花苗聚居的村寨。在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年代,在各种政治运动冲击力极强的年代,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形成了较小区域的相对的一个内循环生存系统,使“滚山珠”得以保存和传承,没有被历史大潮和政治运动所淹没、淘汰。
  3.3 社会生态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苗族内部系统,二是作为观众的外部系统。
  在迄今为止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苗族的族内婚姻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现已有所改变),由婚姻组建家庭,家庭组成村落。这种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和以家庭为基础组成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形式,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这些作为“滚山珠”的保存、发展的村落环境,其意义自不待言。苗族有敬重老人,尊敬师生,敬重芦笙艺人的传统习惯,这使得芦笙舞的学习和传承得到老人的关心,师长的支持,学徒的喜爱。而每一次学习和演习,正是老人们讲述本民族历史的最好时机。在教习过程中,老人们讲述苗族先民的英勇壮举,教导后人自强不息,并通过表演和观看复述历史。艺术化的复述又能更加生动地教育年轻人热爱自己的民族,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爱好狩猎的习俗则能够保证他们获得雉鸡美丽的尾羽作为华丽的头饰。狩猎和竞技则是体现是否强壮和有智慧的重要表现,苗族人如果能自己猎获雉鸡,又能吹奏芦笙跳起技巧极高的舞蹈,这样的人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异性的青睐。芦笙是芦笙舞必须的伴奏乐器和道具。纳雍县的苗族芦笙制作享誉全国,畅销省内外。猪场民族乡杨光富一家有4代人制作芦笙的历史,曾获得过全国民族乐器制作奖。每到喜庆节日,在坡头、地坝、山野、都能看到苗族青年们跳犁牛舞、脚背舞、翻掌舞、斗鸡舞等等。每年农历的二月和八月,就是苗族青年人唱歌和跳芦笙舞的好时节。有能工巧匠制作芦笙,有众多的青少年热爱歌舞,这些浓厚的文化沃土,滋滋润润地涵养着“滚山珠”,使这枝芦笙舞蹈的奇葩越开越艳丽。
  4 几点启示
  从对“滚山珠”这一苗族芦笙舞的形成、特点和生态的探讨,可以有这样的几点启示:
  第一,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发掘和弘扬优秀(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66页)民族文化艺术的前提。这些政治环境包括党和国家有关民族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依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关条例、政策、实施细则;地方民族、文化工作部门贯彻这些法规政策的具体做法等。
  第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发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没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了再好的政治环境,给了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投入,都是没有载体、没有依托的。发掘什么,如何弘扬等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必须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保存流传下来,才能利用有利的政治环境去抢救、去弘扬、去继承。所以,保持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特色,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又向我们提出了抢救和保存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大课题以及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开放的舞蹈系统是苗族芦笙舞能够发展和提高的关键。一种民族舞蹈,如果是一个封闭系统,其格局就不易打破,其内涵就不易增加,其行伍就不容改变。如果一经形成便如宗教的神灵不容侵犯,从而固步自封,不允许外界同行和专家批评;这样的艺术就一定要在历史大潮的冲击下逐渐萎缩,在竞争中被淘汰。“滚山珠”的开放系统,正说明了保持民族特色基础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文学家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特色的创作,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其渗透力是薄弱的,其影响力是有限的,其艺术个性也是模糊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和基础,也是艺术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依托。
  “滚山珠”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对苗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根据当前的各种情况来看,贵州苗族芦笙舞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学习中创新。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学习就无法丰富多彩,不创新就会停止不前,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相关、相通的东西,其他艺术门类先进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的开放态度,坚持自我,融会贯通,才能发展、升华。
  (2)树立品牌形象。在商品社会的今天,艺术创作早就商品化了,但我们不能为了商品而商品,要打造“滚山珠”的“品牌意识,品牌形象”,让它在商品过程中发展,实现精品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中国舞蹈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实践能力、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工科类院校生产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思考.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
语言学家格莱斯在1967年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被认为是语用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林黛玉更是作者花大手笔刻画的人物形象
《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两句历来被认为似有抵牾。本文从关键词“素琴”入手,通过探求“素琴”的来源与特点,并结合《陋室铭》的内容,以解决“调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然而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也还存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破解.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
期刊
摘要“和”理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从远古到现代“和”理念经过历史的不断洗练,逐步丰富,并全面渗透中国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和”理念的价值是为了进一步研究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经验启示,以期更好地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深化,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用。  关键词传统音乐 音乐美学 价值 “和”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    1 “和”理念
本文提供用BASIC语言编写的建立引进设备-PSM-400型分析仪粒度测量数学模型的计算机程序。程序在PANDA-100型微型计算机上运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本文将以最近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为例,提取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来简要分析一下汉语修辞运用在语言幽默中的方式及效果。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po
统计数据显示,7月,北京47个项目实现了成交,比6月多5个,累计成交公寓高端住宅688套。据亚豪机构介绍,7月高端住宅供需价格双双上扬,北京76个在售公寓高端住宅项目的平均报价
新闻史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展及衍变规律的科学。以史为鉴,可以得到智慧和启迪,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和专业知识。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