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学,不能只以单纯的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培养。目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基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积淀,对学生的想象力、实际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重较大。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造更适合的学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文化,小学,美术,教学方式
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学生只是学到最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而缺少了对生活中美的欣赏,缺少了对美术背后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不应只是课内知识,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要纳入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
一、 艺术文化来源于生活的体验,但高于生活实际。
艺术文化和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文化是指人在自然界的活动对自然现象的体验和感悟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与取舍,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例如,在《我的牙刷》这一课,课程开始,教师发问“牙刷是我们生活的伙伴,你现在用的牙刷是什么样子的?给我们展示一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查缺补漏,告诉学生牙刷的设计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功能不同,我们要从小保护好我们的牙齿,每天都要记得刷牙。对于市场上出现的牙刷,有很多同学都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自己设计了很特别的牙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同学们对于出示的牙刷设计有更好的优化方案,可以自行修改。这时会有很多同学觉得牙刷的细节可以更好,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不同想法的草图动手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解释说明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学生阐述后,让同学之间做评判,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动手绘图的过程,不仅动脑进行思考,又动手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对于美的多角度审视。
二、 美术思维建立在情感的表现,且含有想象空间。
美术思维是一种直观的点线面构思,若没有投入作者的情感,作品是毫无生气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情感,又蕴含天马行空的想象。
例如,在《喜怒哀乐》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能够展现喜怒哀乐的作品,并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以及作品中对于不同情绪的表现方法。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颜色的色卡、橡皮泥、油画棒。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选择分别能体现自己喜、怒、哀、乐的颜色,学生选择好后进行统一收集,学生要解释自己选择色卡的理由。第二部分,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选取各组代表,将本组同学对于不同表情的想法收集整理,并用橡皮泥制作出最能体现自己对于这种表情的图形。根据学生摆放的不同图案和说明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心情和表情进行观察,我们对大自然的不爱护,大自然以什么回馈我们的做法呢?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于大自然要多加爱护。并要求课后完成一幅展示表情的作品,形式不限。通过本节课,要基于培养学生对人物情绪的观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在已有知识和对作品的理解上,又在自己探索中提高自己想象力。
三、 传统文化需我们传承与学习,更要创新与拓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基于这么好的资源,可以更好地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每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其特殊的文化含义,教师根据学段,分阶段引领学生赏析经典作品。
基于不同的文化种类,教师可以设计出多样化、高效的课堂。教师可以以课堂内容的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理,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全方位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例如,在讲解小学四年级《茶香四溢》时,教师要提前备好教学所需材料,并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向家长了解关于茶的文化,或者通过网络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亲身做示范,演示泡茶過程,学生需要旁观教师的泡茶过程,仔细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以及水的颜色变化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泡茶尝试,可以模仿教师的泡茶过程,再一次仔细观察茶叶和水的变化过程,并且对自己泡出的茶进行品尝,与同伴进行交流对茶的认识,讨论不同的方式泡出茶的味道是否相同。教师在学生自由讨论后做小结,由本节课的茶知识延伸到教育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引发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要求学生整合小组内收集的中国茶文化信息。教师要把控学生的思想方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基于学生的兴趣设问,把学生收集材料探索问题的能力提升上来。最后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设计造型别致、色彩和谐的茶具、茶叶的包装盒等,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 结束语
小学时期是学生对欣赏美、鉴赏美的形成阶段,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是学习美术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强在文化视角下对学生的美术素养及人文素养培养,是当代教师的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彩凤.立足学生兴趣 创新小学美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9(34):175.
[2]汪擘.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生活教育,2019(3):110-113.
作者简介:
汪铭昌,福建省石狮市,石狮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文化,小学,美术,教学方式
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学生只是学到最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而缺少了对生活中美的欣赏,缺少了对美术背后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不应只是课内知识,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要纳入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
一、 艺术文化来源于生活的体验,但高于生活实际。
艺术文化和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文化是指人在自然界的活动对自然现象的体验和感悟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与取舍,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例如,在《我的牙刷》这一课,课程开始,教师发问“牙刷是我们生活的伙伴,你现在用的牙刷是什么样子的?给我们展示一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查缺补漏,告诉学生牙刷的设计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功能不同,我们要从小保护好我们的牙齿,每天都要记得刷牙。对于市场上出现的牙刷,有很多同学都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自己设计了很特别的牙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同学们对于出示的牙刷设计有更好的优化方案,可以自行修改。这时会有很多同学觉得牙刷的细节可以更好,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不同想法的草图动手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解释说明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学生阐述后,让同学之间做评判,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动手绘图的过程,不仅动脑进行思考,又动手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对于美的多角度审视。
二、 美术思维建立在情感的表现,且含有想象空间。
美术思维是一种直观的点线面构思,若没有投入作者的情感,作品是毫无生气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情感,又蕴含天马行空的想象。
例如,在《喜怒哀乐》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能够展现喜怒哀乐的作品,并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以及作品中对于不同情绪的表现方法。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颜色的色卡、橡皮泥、油画棒。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选择分别能体现自己喜、怒、哀、乐的颜色,学生选择好后进行统一收集,学生要解释自己选择色卡的理由。第二部分,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选取各组代表,将本组同学对于不同表情的想法收集整理,并用橡皮泥制作出最能体现自己对于这种表情的图形。根据学生摆放的不同图案和说明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心情和表情进行观察,我们对大自然的不爱护,大自然以什么回馈我们的做法呢?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于大自然要多加爱护。并要求课后完成一幅展示表情的作品,形式不限。通过本节课,要基于培养学生对人物情绪的观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在已有知识和对作品的理解上,又在自己探索中提高自己想象力。
三、 传统文化需我们传承与学习,更要创新与拓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基于这么好的资源,可以更好地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每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其特殊的文化含义,教师根据学段,分阶段引领学生赏析经典作品。
基于不同的文化种类,教师可以设计出多样化、高效的课堂。教师可以以课堂内容的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理,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全方位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例如,在讲解小学四年级《茶香四溢》时,教师要提前备好教学所需材料,并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向家长了解关于茶的文化,或者通过网络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亲身做示范,演示泡茶過程,学生需要旁观教师的泡茶过程,仔细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以及水的颜色变化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泡茶尝试,可以模仿教师的泡茶过程,再一次仔细观察茶叶和水的变化过程,并且对自己泡出的茶进行品尝,与同伴进行交流对茶的认识,讨论不同的方式泡出茶的味道是否相同。教师在学生自由讨论后做小结,由本节课的茶知识延伸到教育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引发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要求学生整合小组内收集的中国茶文化信息。教师要把控学生的思想方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基于学生的兴趣设问,把学生收集材料探索问题的能力提升上来。最后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设计造型别致、色彩和谐的茶具、茶叶的包装盒等,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 结束语
小学时期是学生对欣赏美、鉴赏美的形成阶段,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是学习美术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强在文化视角下对学生的美术素养及人文素养培养,是当代教师的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彩凤.立足学生兴趣 创新小学美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9(34):175.
[2]汪擘.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生活教育,2019(3):110-113.
作者简介:
汪铭昌,福建省石狮市,石狮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