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糖尿病大鼠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和视网膜白细胞黏附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以及视网膜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2个月后.取18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组(ASODN)(C组)、糖尿病+HIF-1α正义寡核苷酸组(SODN)(D组),每组各为6只大鼠.年龄匹配的正常大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A、B组注射等量5%葡萄糖溶液,C,D组分别通过鼠尾静脉注射ASODN和SODN(0.25 mg/kg).分别以流式细胞仪和丫啶橙白细胞造影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8水平及视网膜白细胞黏附量.结果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8的阳性细胞比例,B组为(44.93±3.60)%,A组为(18.66±1.52)%,C组为(31.66±4.72)%,D组为(51.00±5.66)%;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6,P<0.001).丫啶橙视网膜白细胞染色阳性细胞数.A组为(46.16±10.68)个,B组为(133.83±20.43)个,C组为(99.83±9.28)个,D组为(121.33±10.23)个.B组阳性染色细胞数较A组提高约2.89倍;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5%可信区间为-3.69~28.69).结论 在体内实验条件下,HIF-1α蛋白能够下调糖尿病动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达CD18及视网膜白细胞聚集.HIF-1α有可能成为早期DR药物治疗的靶点。

其他文献
染色技术的应用初步解决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靶组织透明、可视性差、切除范围不确切、手术费时等问题,从而降低视网膜损伤的风险,减少疾病复发.锥虫蓝是应用于玻璃体切割术中的新型染色剂,可使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着染,尤其对ERM染色效果好[1]。
期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DR发生机制尚未明确.高血糖诱发一系列相关的功能和生化代谢异常.如血流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多元醇通路活化、氧化应激增多、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积聚及细胞因子活化等受到广泛关注.近年的研究发现许多炎症因素如白细胞浸润、黏附分子及许多炎症因子的表达与早期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许多抗炎药物可通过抑制白细胞积聚、降低炎症因子
目的 了解甲巯咪唑(MMI)对新生大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与正常血管发育和异常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实验组(MMI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75只,孕鼠分娩后第1天即饮用含0.1%MMI的自来水.对照组50只新生鼠的母鼠饮用普通自来水.两组新生鼠又分别分为4 d和10 d两个亚组,每组取右眼进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ADP)酶染色,
期刊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鼠视网膜N-钙粘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方法 2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65 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另20只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等体积枸橼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伊文思蓝检测视大鼠网膜血管的渗透性;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及用胰蛋白酶消化的视网膜
期刊
患者,女,27岁.因左眼视物变形2周就诊.发病前无头疼、发烧、流涕、腹疼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检查:视力:右眼0.1,矫正视力1.0,左眼0.1,矫正视力0.5,矫正度数均为-7.0 D.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瞳孔圆,对光反射正常,相对性瞳孔传人障碍(-),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玻璃体未见炎性细胞。
期刊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GCV)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实验性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的疗效.方法 用单纯疱疹病毒(HSV-1,COS株)感染41只青紫蓝兔的右眼,建立ARN动物模型.建模后24、72 h,分别用GCV以玻璃体腔注射(10只眼)、静脉注射(11只眼)以及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静脉注射(10只眼)3种方式对ARN动物进行治疗,另设GCV联合氟美松玻璃体腔注射组(6只眼)和未进行任何治疗的单纯模型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