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作文,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更谈不上作文之乐。观摩了区作文研训活动之后,笔者发现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有“趣”、有“货”、有“情”,那么作文教学就能实现“快乐作文”的追求。
【关键词】快乐作文 兴趣 情感
现在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是“怕”字当头,老师则已黔驴技穷。对笔者而言,“快乐作文”似乎成了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带着对“快乐作文”的迷惑和憧憬,笔者有幸观摩了本区的作文教学研训活动,并从细节出发,做了如下总结。
一、快乐作文,源于有“趣”
作文教学中,教师坚持“趣”字为先,就能使学生乐学,乐写。纵观本次研训活动的作文课,都极好的体现了一个“趣”字。
1.内容之趣。即以作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王霞老师的《尝味道》,以一种学生意想不到的果子——青花椒为切入口,猜一猜这是什么果子,尝一尝什么滋味,观一观品尝者神态,访一访品尝者感受……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倍感新鲜,参与热情高涨,趣味盎然。
2.语言之趣。作文课堂中要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之乐,教学氛围首先应是宽松愉悦的,而师生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则是营设这种良好氛围的关键。被评课老师誉为“女刘谦”的吴老师,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像“魔术,是真的吗?”“你猜猜,老师会不会忽悠大家?”这些语言不仅极大地唤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常常逗得孩子们开怀大笑。
二、快乐作文,源于有“货”
作文教學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听完两位教师的作文课,笔者发现,让学生发现自己有“货”,才是解决学生畏惧心理的关键。
1.有写作素材。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王老师《尝味道》一课,在课前谈话中,她紧紧围绕学生喜欢的食物来聊味道,课堂中又让学生亲历了观察、品尝、猜测、体验、交流等系列活动。当每个学生有了真实、具体、个性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素材后,下一步的习作就变得容易多了。
2.有备用词库。语言贫乏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两位执教者不约而同的给孩子们提供了备用词库。特别是吴老师还将词库分为三类,有动作类:挂、甩、捏、折、卷、掏、撒、气沉丹田、吹、满脸通红等;有神态类:煞有介事、神秘兮兮等;还有心理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理打起了小鼓、半信半疑、不可思议等。这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语言贫乏、用词不当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和引领。
3.有观察体验。作文教学中,调动孩子的眼、耳、鼻、口、手,全方位的观察体验能使孩子的写作素材有血有肉,饱满丰盈,还能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像王老师,在出示青花椒后,第一时间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种果子的外形颜色,请学生凭借观察来猜测,在接下来品尝环节中,不仅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同学尝味时的动作神态,从同学的动作神态猜测这种果子的滋味,在倾听同学们的猜测和尝味孩子的描述后,亲自尝一尝,品味青花椒,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快乐作文,源于有“情”
快乐作文就得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写作的情感,让学生想表达,有表达的意向。
1.投入而情生。如果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趣味性的、生本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就能争相参与、有感而发、妙语连珠。如《尝味道》一课,前三位品尝青花椒学生:其中一位闭上眼睛,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仿佛正在享受一种美食;另外一位不停吐出舌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似乎想用他的神态告诉同学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还有一位神情坚定,动作幅度保持一致,似乎不露一点儿声色,仿佛在向大家宣布他才是最勇敢的。前三位同学的投入,进一步唤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几乎个个都来争着品尝,于是,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就彻底调动了起来。
2.情动而辞发。在很多时候,作文课堂教学往往运用的是逻辑性、理性、结论性的方法。小学生不大容易接受,就像我们与其告诉他们“炉子上的开水壶很危险,不如让他们的小手轻轻触摸一下水壶”,这种真切的体验会让孩子铭刻在心,建立在这种体验基础上的写作就会“情动而辞发”,自然而顺畅。
在课堂展示之后,两位评课教师各自畅谈了对每堂作文课的看法,用专家的话来说:两堂课“新、实、真、趣”,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快乐作文的理念,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和深思。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01).
[2]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J].江苏教育.2001(04).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新塘小学)
编辑/张华利
【关键词】快乐作文 兴趣 情感
现在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是“怕”字当头,老师则已黔驴技穷。对笔者而言,“快乐作文”似乎成了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带着对“快乐作文”的迷惑和憧憬,笔者有幸观摩了本区的作文教学研训活动,并从细节出发,做了如下总结。
一、快乐作文,源于有“趣”
作文教学中,教师坚持“趣”字为先,就能使学生乐学,乐写。纵观本次研训活动的作文课,都极好的体现了一个“趣”字。
1.内容之趣。即以作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王霞老师的《尝味道》,以一种学生意想不到的果子——青花椒为切入口,猜一猜这是什么果子,尝一尝什么滋味,观一观品尝者神态,访一访品尝者感受……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倍感新鲜,参与热情高涨,趣味盎然。
2.语言之趣。作文课堂中要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之乐,教学氛围首先应是宽松愉悦的,而师生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则是营设这种良好氛围的关键。被评课老师誉为“女刘谦”的吴老师,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像“魔术,是真的吗?”“你猜猜,老师会不会忽悠大家?”这些语言不仅极大地唤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常常逗得孩子们开怀大笑。
二、快乐作文,源于有“货”
作文教學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听完两位教师的作文课,笔者发现,让学生发现自己有“货”,才是解决学生畏惧心理的关键。
1.有写作素材。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王老师《尝味道》一课,在课前谈话中,她紧紧围绕学生喜欢的食物来聊味道,课堂中又让学生亲历了观察、品尝、猜测、体验、交流等系列活动。当每个学生有了真实、具体、个性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素材后,下一步的习作就变得容易多了。
2.有备用词库。语言贫乏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两位执教者不约而同的给孩子们提供了备用词库。特别是吴老师还将词库分为三类,有动作类:挂、甩、捏、折、卷、掏、撒、气沉丹田、吹、满脸通红等;有神态类:煞有介事、神秘兮兮等;还有心理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理打起了小鼓、半信半疑、不可思议等。这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语言贫乏、用词不当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和引领。
3.有观察体验。作文教学中,调动孩子的眼、耳、鼻、口、手,全方位的观察体验能使孩子的写作素材有血有肉,饱满丰盈,还能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像王老师,在出示青花椒后,第一时间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种果子的外形颜色,请学生凭借观察来猜测,在接下来品尝环节中,不仅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同学尝味时的动作神态,从同学的动作神态猜测这种果子的滋味,在倾听同学们的猜测和尝味孩子的描述后,亲自尝一尝,品味青花椒,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快乐作文,源于有“情”
快乐作文就得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写作的情感,让学生想表达,有表达的意向。
1.投入而情生。如果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趣味性的、生本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就能争相参与、有感而发、妙语连珠。如《尝味道》一课,前三位品尝青花椒学生:其中一位闭上眼睛,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仿佛正在享受一种美食;另外一位不停吐出舌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似乎想用他的神态告诉同学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还有一位神情坚定,动作幅度保持一致,似乎不露一点儿声色,仿佛在向大家宣布他才是最勇敢的。前三位同学的投入,进一步唤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几乎个个都来争着品尝,于是,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就彻底调动了起来。
2.情动而辞发。在很多时候,作文课堂教学往往运用的是逻辑性、理性、结论性的方法。小学生不大容易接受,就像我们与其告诉他们“炉子上的开水壶很危险,不如让他们的小手轻轻触摸一下水壶”,这种真切的体验会让孩子铭刻在心,建立在这种体验基础上的写作就会“情动而辞发”,自然而顺畅。
在课堂展示之后,两位评课教师各自畅谈了对每堂作文课的看法,用专家的话来说:两堂课“新、实、真、趣”,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快乐作文的理念,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和深思。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01).
[2]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J].江苏教育.2001(04).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新塘小学)
编辑/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