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D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60-02
热控电缆的干扰致使一些信号发生信息畸变,而使参数显示不准,控制设备出现误扰动,自动投入品质不好,严重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这些问题在#1、2机组频繁发生,一直困扰着电厂的运行人员和热控检修人员,在调试和试运初期及生产期间因此造成DCS模块损坏,试运期间仪表和自动不能更好投入,而他们却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为了交出一个让业主满意的机组,创建精品工程,确保仪表、保护和自动100%投入率的实现,多次和电厂、监理、设计人员和设备厂家探讨研究,以电缆分层敷设、严格正确的盘柜和电缆屏蔽接地、增加了电缆桥架接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尤其电缆分层敷设是国内设计中所少有的,盘柜、电缆桥架和电缆屏蔽接地也是行业的最高要求,在设计中要求不明。事实证明,这个技术创新优化克服了热控电缆防干扰问题。在“168”试运前期,仪表、保护和自动已经全部投入,参数显示正确、稳定,自动投入品质优良。尤其汽机ETS(汽机危机遮断保护系统)系统和TSI(汽机监视)系统的可靠运行,没有因此出现误动和拒动,设备厂家给予高度的称赞。为今后的安装和调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一.热控信号干扰的来源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干扰产生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只有屏蔽产生干扰设备或把干扰产生降到最低,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设备的抗干扰性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扰问题。干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外部干扰:凡能在空间产生电磁场的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而产生。首先,电厂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交变电磁场,再加上380/220V及以上交流电的电磁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电缆及控制设备必然会受到电容(静电)耦合、电磁耦合等电磁干扰。再一个,电缆也是干扰的主要发生器,它向空间发射电磁信号。
2.射频干扰:指大功率的高频发生装置、电气装置开、断时产生的火花及电焊机产生的弧光等。
3.感应干扰:指信号电缆经过较强的交变磁场时,耦合到信号回路中的干扰。
二.采取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通过对上述干扰产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确定出了解决的几个方案。把解决方案和电厂、设计院共同商讨,立即得到赞同和认可,并付之实施。总体思路如下:
1.合理优化电缆排列层,将动力、控制、信号电缆分层敷设,减少相互干扰。在电缆敷设的前期,进行电缆合理的重排,严格地控制了控制缆和信号缆的合并,阻绝相互干扰。
2.合理使用屏蔽电缆,屏蔽层达到正确、可靠接地,强弱电电信号尽量使用专用接线盒、端子排。工程中重要参数的、易被干扰的或怕干扰影响的信号合理地采用屏蔽电缆,并把屏蔽层如何正确接地在施工技术手册中作了明确规定,有效地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控制。
3.能产生强磁设备和易被干扰设备采取一定屏蔽措施和良好接地。国产机组中,采用电缆桥架封闭并接地,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干扰的传播。盘台柜箱严格进行屏蔽措施和接地。
4.能产生强磁设备和易被干扰设备采取一定屏蔽措施和良好接地。
5.各种设备支架进行良好接地。
6.在施工和生产中进行控制,降低和避免不必要的射频干扰。
三 、具体方案的实施情况:
1.电缆桥架分层安装
原设计为主通道三路,每路共三层,桥架厚度为150mm,根据这个设计虽然实现了分层敷设,但在实施上比较困难,原因是三路通道电缆交叉的问题难以解决,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如果桥架高度为150mm,两层至少为500mm,在锅炉各层将会影响通行。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根据电缆的使用数量把设计进行了优化,改为两路三层,一路为动力电缆层、一路为控制信号层,分支架上层为动力层、下层为信号控制层,桥架厚度改为100mm。这样的每一路电缆桥架,都按照两层安装,实现了分层敷设。在#4机组中我们继续应用了这种方案。
2.合理优化电缆排列层,将动力、控制、信号电缆分层敷设
在电缆敷设的前期,进行电缆合理的重排,采取了动力、控制、信号电缆分层,严格禁止控制缆和信号缆的合并,合理使用屏蔽电缆,在电缆敷设清册中明确标识,经过反复审查斟酌才定稿,并把敷设要求写进作业指导书。为了防止误走线路,就用红漆在每层桥架上喷印了标志;在敷设电缆前,组织敷设人员进行了学习和交底,确保了敷设质量。这样,从电缆敷设上阻绝相互干扰。
3. 电缆桥架封闭并接地
考虑到电缆桥架是产生强磁的设备和易被干扰的设备,尽管在安装时支架和桥架基本接地,但并不可靠,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和技术,采用电缆主桥架封闭并接地的方法,把主通道的桥架基本上做到封闭,同时,主通道的每节桥架间用φ10mm的裸铜电缆钢射钉铆接的方式相连,每隔4~6米与就近的钢结构用钢射钉铆焊接地(见附图一),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了电缆干扰的传播和被干扰。
4.严格可靠的屏蔽接地
在这个工程中,我们统一采用在盘侧电缆一端接地法,即在电子设备间的DCS盘柜等为中心的单端接地,就地及其余盘电缆的另一端浮空。具体方法是:在电缆剥皮作头时,把每根电缆的屏蔽网统一梳理出150mm左右长绞成一股,每4~6股合成一股和φ2.5mm的单股多芯线焊接在一起,网线和焊点用热缩管缩紧绝缘;成排的4~6根单股线编成辩,使用压线端接头压紧后,用镀锌螺栓压接在每个盘内的接地镀锡铜排上。同样,每个盘的门及边框也用接地线接在铜排上。各个盘的接地铜排用φ10mm的单股多芯接地线连接到公共铜母排上,通过专用电缆与电气接地网相连,完成了盘内屏蔽接地(見附图二)。在施工中,DCS的一些盘及汽机ETS等盘到货后,未提供接地铜排,在我们的说服商讨下,心悦诚服地又补供来,完成了全部接地。接线结束,经过抽查测量,接地良好,对地电阻全部控制在1Ω以内。
在电缆敷设和电缆桥架封堵过程中,严格要求施工方法,防止划坏电缆保护层造成屏蔽接地,确保屏蔽层“一点接地”。
5.特殊设备和地段采取特殊屏蔽措施
一些易被干扰的设备,如汽机轴振、轴向位移、转速等TSI的监视装置,都是机组的重要而且准确投入困难的参数,原因是信号较弱且易被干扰;为了防止汽机 前箱内的信号线磨损接地,我们全部给套装了黄蜡管隔离;为了防止信号电缆的干扰,在强电磁区域的电缆增加了金属软管屏蔽;前置器接线盒也进行屏蔽接地。这些措施保证了模拟信号不受干扰。
四、优化结果的验证
热控信号防干扰问题通过上述在施工中的优化,经过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调试和试运阶段,没有因为电磁干扰问题而损坏DCS的控制和检测模块;保证了仪表的准确、全部一次性投入,自始至终没有发生信号畸变及不稳定现象;在整机试运期间,自动全部一次性投入,而且灵敏、稳定、可靠,这在以往机组中所没有的。机组的稳定可靠运行,受到公司领导、电厂及电科院的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一些是归功于热控信号防干扰问题在施工中的优化的成功。
热控电缆的干扰致使一些信号发生信息畸变,而使参数显示不准,控制设备出现误扰动,自动投入品质不好,严重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这些问题在#1、2机组频繁发生,一直困扰着电厂的运行人员和热控检修人员,在调试和试运初期及生产期间因此造成DCS模块损坏,试运期间仪表和自动不能更好投入,而他们却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为了交出一个让业主满意的机组,创建精品工程,确保仪表、保护和自动100%投入率的实现,多次和电厂、监理、设计人员和设备厂家探讨研究,以电缆分层敷设、严格正确的盘柜和电缆屏蔽接地、增加了电缆桥架接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尤其电缆分层敷设是国内设计中所少有的,盘柜、电缆桥架和电缆屏蔽接地也是行业的最高要求,在设计中要求不明。事实证明,这个技术创新优化克服了热控电缆防干扰问题。在“168”试运前期,仪表、保护和自动已经全部投入,参数显示正确、稳定,自动投入品质优良。尤其汽机ETS(汽机危机遮断保护系统)系统和TSI(汽机监视)系统的可靠运行,没有因此出现误动和拒动,设备厂家给予高度的称赞。为今后的安装和调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一.热控信号干扰的来源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干扰产生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只有屏蔽产生干扰设备或把干扰产生降到最低,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设备的抗干扰性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扰问题。干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外部干扰:凡能在空间产生电磁场的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而产生。首先,电厂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交变电磁场,再加上380/220V及以上交流电的电磁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电缆及控制设备必然会受到电容(静电)耦合、电磁耦合等电磁干扰。再一个,电缆也是干扰的主要发生器,它向空间发射电磁信号。
2.射频干扰:指大功率的高频发生装置、电气装置开、断时产生的火花及电焊机产生的弧光等。
3.感应干扰:指信号电缆经过较强的交变磁场时,耦合到信号回路中的干扰。
二.采取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通过对上述干扰产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确定出了解决的几个方案。把解决方案和电厂、设计院共同商讨,立即得到赞同和认可,并付之实施。总体思路如下:
1.合理优化电缆排列层,将动力、控制、信号电缆分层敷设,减少相互干扰。在电缆敷设的前期,进行电缆合理的重排,严格地控制了控制缆和信号缆的合并,阻绝相互干扰。
2.合理使用屏蔽电缆,屏蔽层达到正确、可靠接地,强弱电电信号尽量使用专用接线盒、端子排。工程中重要参数的、易被干扰的或怕干扰影响的信号合理地采用屏蔽电缆,并把屏蔽层如何正确接地在施工技术手册中作了明确规定,有效地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控制。
3.能产生强磁设备和易被干扰设备采取一定屏蔽措施和良好接地。国产机组中,采用电缆桥架封闭并接地,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干扰的传播。盘台柜箱严格进行屏蔽措施和接地。
4.能产生强磁设备和易被干扰设备采取一定屏蔽措施和良好接地。
5.各种设备支架进行良好接地。
6.在施工和生产中进行控制,降低和避免不必要的射频干扰。
三 、具体方案的实施情况:
1.电缆桥架分层安装
原设计为主通道三路,每路共三层,桥架厚度为150mm,根据这个设计虽然实现了分层敷设,但在实施上比较困难,原因是三路通道电缆交叉的问题难以解决,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如果桥架高度为150mm,两层至少为500mm,在锅炉各层将会影响通行。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根据电缆的使用数量把设计进行了优化,改为两路三层,一路为动力电缆层、一路为控制信号层,分支架上层为动力层、下层为信号控制层,桥架厚度改为100mm。这样的每一路电缆桥架,都按照两层安装,实现了分层敷设。在#4机组中我们继续应用了这种方案。
2.合理优化电缆排列层,将动力、控制、信号电缆分层敷设
在电缆敷设的前期,进行电缆合理的重排,采取了动力、控制、信号电缆分层,严格禁止控制缆和信号缆的合并,合理使用屏蔽电缆,在电缆敷设清册中明确标识,经过反复审查斟酌才定稿,并把敷设要求写进作业指导书。为了防止误走线路,就用红漆在每层桥架上喷印了标志;在敷设电缆前,组织敷设人员进行了学习和交底,确保了敷设质量。这样,从电缆敷设上阻绝相互干扰。
3. 电缆桥架封闭并接地
考虑到电缆桥架是产生强磁的设备和易被干扰的设备,尽管在安装时支架和桥架基本接地,但并不可靠,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和技术,采用电缆主桥架封闭并接地的方法,把主通道的桥架基本上做到封闭,同时,主通道的每节桥架间用φ10mm的裸铜电缆钢射钉铆接的方式相连,每隔4~6米与就近的钢结构用钢射钉铆焊接地(见附图一),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了电缆干扰的传播和被干扰。
4.严格可靠的屏蔽接地
在这个工程中,我们统一采用在盘侧电缆一端接地法,即在电子设备间的DCS盘柜等为中心的单端接地,就地及其余盘电缆的另一端浮空。具体方法是:在电缆剥皮作头时,把每根电缆的屏蔽网统一梳理出150mm左右长绞成一股,每4~6股合成一股和φ2.5mm的单股多芯线焊接在一起,网线和焊点用热缩管缩紧绝缘;成排的4~6根单股线编成辩,使用压线端接头压紧后,用镀锌螺栓压接在每个盘内的接地镀锡铜排上。同样,每个盘的门及边框也用接地线接在铜排上。各个盘的接地铜排用φ10mm的单股多芯接地线连接到公共铜母排上,通过专用电缆与电气接地网相连,完成了盘内屏蔽接地(見附图二)。在施工中,DCS的一些盘及汽机ETS等盘到货后,未提供接地铜排,在我们的说服商讨下,心悦诚服地又补供来,完成了全部接地。接线结束,经过抽查测量,接地良好,对地电阻全部控制在1Ω以内。
在电缆敷设和电缆桥架封堵过程中,严格要求施工方法,防止划坏电缆保护层造成屏蔽接地,确保屏蔽层“一点接地”。
5.特殊设备和地段采取特殊屏蔽措施
一些易被干扰的设备,如汽机轴振、轴向位移、转速等TSI的监视装置,都是机组的重要而且准确投入困难的参数,原因是信号较弱且易被干扰;为了防止汽机 前箱内的信号线磨损接地,我们全部给套装了黄蜡管隔离;为了防止信号电缆的干扰,在强电磁区域的电缆增加了金属软管屏蔽;前置器接线盒也进行屏蔽接地。这些措施保证了模拟信号不受干扰。
四、优化结果的验证
热控信号防干扰问题通过上述在施工中的优化,经过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调试和试运阶段,没有因为电磁干扰问题而损坏DCS的控制和检测模块;保证了仪表的准确、全部一次性投入,自始至终没有发生信号畸变及不稳定现象;在整机试运期间,自动全部一次性投入,而且灵敏、稳定、可靠,这在以往机组中所没有的。机组的稳定可靠运行,受到公司领导、电厂及电科院的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一些是归功于热控信号防干扰问题在施工中的优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