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及压力来源,以便为制定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02例艾滋病患者.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同时发放自编的压力源调查表,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102例患者中有78例(77.2%)存在明显抑郁,有72例(70.5%)患者存明显焦虑。②其压力来源有来自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社会歧视,患病身体不适,缺乏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药物副作用等。结论艾滋病患者中焦虑与抑郁状况较严重,了解其压力来源,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干预,化解患者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避免患者自杀应受到重视。
【关键词】艾滋病;焦虑与抑郁;相关因素
1引言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致命性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的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由于HIV的传染性与危害性,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和抑郁。有个别患者不能化解压力会选择自杀。我院对2010年1——5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进行焦虑与抑郁状况及压力来源调查,现报报告如下。
2研究方法
2.1对象调查对象南宁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2010年1——5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随机抽取了120名,其中102人问卷有效,删除了无力完成、或只完成部分问卷的18份问卷。本组102例,其中男性82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35岁(16-64岁);性传播者90例,吸毒传播12例;大学5例,高中47例,初中44例,文盲6例;干部3人,教师2人,农民45人,无业20人,工人30人,退休2人
2.2测查工具
2.2.1焦虑自评量表(SAS)[1]焦虑自评量表(SAS)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義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X),经过公式换算,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Y).同法计算抑郁自评量表(SDS)。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备分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上为重度焦虑。
2.2.2抑郁自评量表(SDS)[1]抑郁自评量表(SDS)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X),经过公式换算,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Y).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上为重度抑郁。
2.2.3压力源调查表该表包含14个项目,项目内容主要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不同患者确诊后的感受及所面临的压力及结合目前国内感染者的生存现状,筛选了患者遭受濒度最多的压力问题,制成表格。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主观健康状况、症状多少有着显著的相关,并对疾病的适应性有一定影响[2]
3结果
3.1人口学资料和其它信息的分析102人中,其中男性82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35岁(16-64岁);性传播者88%,吸毒传播12%;大学4.9%,高中46.1%,初中43.1%,文盲5.9%;干部3人,教师2人,农民45人,无业20人,工人30人,退休2人,见表1。
4讨论
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严重,压力源是多方面的,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①调查中发现艾滋病患者最大的压力源是经济压力,占94.1%。尽管国家免费提供了抗病毒药物,但治疗机会性感染,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仍耗费了病人较大的经济财力,而患病人群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以农民及工人者居多,收入较低,加之患病后工作能力受影响,收入有限,部份患者为无业人员,经济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源。②其次为社会压力,由于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社会对性传播性疾病存在歧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如同躲避瘟疫一样,给病人的生存空间存造成压力。患者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婚姻,家庭及个人前途的担忧,尤其患病后家人和朋友们的疏远,感到被命运被捉弄,被生活抛弃,使患者倍感孤独。HIV感染者/AID病人多为青壮年,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突然患病,心理落差大。目前艾滋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能靠终生服用抗逆转录药物控制病情发展,逆转抗逆转录药物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依从性要求很高,终生服药给病人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③生物学因素:包括生理性的应激,患病后躯体的不适,如发热,腹泻,皮疹和皮肤瘙痒等症折磨者患者,身体的病痛使患者的抗压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焦虑和抑郁,个别病人因不能化解压力,选择了自杀,因此,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开展爱滋患者的心理干预,减轻或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状态,应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194-197.
[2]http://aidsonline com cn/news/news_21 htm.
【关键词】艾滋病;焦虑与抑郁;相关因素
1引言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致命性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的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由于HIV的传染性与危害性,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和抑郁。有个别患者不能化解压力会选择自杀。我院对2010年1——5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进行焦虑与抑郁状况及压力来源调查,现报报告如下。
2研究方法
2.1对象调查对象南宁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2010年1——5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随机抽取了120名,其中102人问卷有效,删除了无力完成、或只完成部分问卷的18份问卷。本组102例,其中男性82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35岁(16-64岁);性传播者90例,吸毒传播12例;大学5例,高中47例,初中44例,文盲6例;干部3人,教师2人,农民45人,无业20人,工人30人,退休2人
2.2测查工具
2.2.1焦虑自评量表(SAS)[1]焦虑自评量表(SAS)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義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X),经过公式换算,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Y).同法计算抑郁自评量表(SDS)。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备分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上为重度焦虑。
2.2.2抑郁自评量表(SDS)[1]抑郁自评量表(SDS)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X),经过公式换算,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Y).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上为重度抑郁。
2.2.3压力源调查表该表包含14个项目,项目内容主要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不同患者确诊后的感受及所面临的压力及结合目前国内感染者的生存现状,筛选了患者遭受濒度最多的压力问题,制成表格。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主观健康状况、症状多少有着显著的相关,并对疾病的适应性有一定影响[2]
3结果
3.1人口学资料和其它信息的分析102人中,其中男性82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35岁(16-64岁);性传播者88%,吸毒传播12%;大学4.9%,高中46.1%,初中43.1%,文盲5.9%;干部3人,教师2人,农民45人,无业20人,工人30人,退休2人,见表1。
4讨论
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严重,压力源是多方面的,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①调查中发现艾滋病患者最大的压力源是经济压力,占94.1%。尽管国家免费提供了抗病毒药物,但治疗机会性感染,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仍耗费了病人较大的经济财力,而患病人群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以农民及工人者居多,收入较低,加之患病后工作能力受影响,收入有限,部份患者为无业人员,经济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源。②其次为社会压力,由于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社会对性传播性疾病存在歧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如同躲避瘟疫一样,给病人的生存空间存造成压力。患者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婚姻,家庭及个人前途的担忧,尤其患病后家人和朋友们的疏远,感到被命运被捉弄,被生活抛弃,使患者倍感孤独。HIV感染者/AID病人多为青壮年,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突然患病,心理落差大。目前艾滋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能靠终生服用抗逆转录药物控制病情发展,逆转抗逆转录药物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依从性要求很高,终生服药给病人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③生物学因素:包括生理性的应激,患病后躯体的不适,如发热,腹泻,皮疹和皮肤瘙痒等症折磨者患者,身体的病痛使患者的抗压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焦虑和抑郁,个别病人因不能化解压力,选择了自杀,因此,关注艾滋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开展爱滋患者的心理干预,减轻或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状态,应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194-197.
[2]http://aidsonline com cn/news/news_21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