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非致死性肺炎链球菌肺炎小鼠模型,探讨感染后72 h内肺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在清除肺炎链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灭菌PBS稀释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肺炎链球菌标准株D39,对SPF级雌性Balb/c鼠(6~8周,15~18 g)滴鼻,收集Balb/c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菌落计数、细胞分类计数,取肺组织进行菌落计数、病理学检查及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感染2 h后BALF中细菌数量逐渐下降,72 h基本清除。肺匀浆细菌量于感染后6 h达高峰,6~24 h明显下降,72 h大部分细菌已清除。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2 h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48 h降至正常水平;淋巴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2 h开始增加,6 h达高峰,24 h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肺组织在感染后6 h出现炎症细胞浸润,48 h达高峰,随后炎症逐渐减轻,肺组织结构开始恢复。肺组织匀浆中的促炎因子IFN-γ、TNF-α、IL-6、IL-1及IL-17于感染后2 h明显增高(P<0.05),其中IFN-γ、TNF-α、IL-6及IL-1在6 h后逐渐降至正常,IL-17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感染12 h后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之后逐渐降至正常;抗炎因子TGF-β与IL-10于感染后2 h明显增高(P<0.05),其中TGF-β于感染后6 h达高峰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而IL-10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直至感染后48 h才开始下降(P<0.05)。结论肺组织感染后早期细胞因子变化除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可能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也有重要作用,促炎及抗炎因子的动态平衡在清除细菌的同时也避免了过强的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