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學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上好音乐欣赏课首先要撩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其次是提问要切中肯綮;最后是范唱、演唱伴奏要恰到好处。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用积极的高雅的音乐去影响和熏陶学生,用音乐欣赏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引导学生学起来、动起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教育内涵,体验音乐的美妙,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爱上音乐,爱上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下功夫。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看法。
一、撩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使其對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导入新奇多样;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
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二、提问要切中肯綮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随着教学内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开在教学活动中。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
小学音乐五年级欣赏课歌曲《红梅赞》是选自歌剧《江姐》。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欣赏全歌。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再听歌曲: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又如: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欣赏中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范唱、演唱的伴奏要恰到好处
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予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
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模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小学音乐课堂的乐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对乐器的范奏能力(如口琴、竖笛、电子琴),当然也包括欣赏教学中一些器乐曲的范奏,它比单纯的听录音欣赏效果更好。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教师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的口形与歌唱的姿势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即所谓“窗户纸一点就透”、“拨开迷雾见晴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无论哪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普遍适用的。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学习任务的性质、特定学习场合的需要来优化组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上的生动有趣。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用积极的高雅的音乐去影响和熏陶学生,用音乐欣赏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引导学生学起来、动起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教育内涵,体验音乐的美妙,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爱上音乐,爱上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下功夫。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看法。
一、撩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使其對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导入新奇多样;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
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二、提问要切中肯綮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随着教学内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开在教学活动中。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
小学音乐五年级欣赏课歌曲《红梅赞》是选自歌剧《江姐》。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欣赏全歌。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再听歌曲: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又如: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欣赏中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范唱、演唱的伴奏要恰到好处
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予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
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模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小学音乐课堂的乐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对乐器的范奏能力(如口琴、竖笛、电子琴),当然也包括欣赏教学中一些器乐曲的范奏,它比单纯的听录音欣赏效果更好。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教师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的口形与歌唱的姿势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即所谓“窗户纸一点就透”、“拨开迷雾见晴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无论哪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普遍适用的。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学习任务的性质、特定学习场合的需要来优化组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上的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