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本书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窗口。课外阅读的价值和必要性,在笔者看来有很多,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对语文课本的有益补充。吕叔湘教授在回顾他儿时的学习过程时说到:……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闫立华认为,由于语文课本里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使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沟鸿。为了让知识面和情感体验都十分有限的小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很有必要通过课下的补充阅读充实对文章的理解。王平也认为: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需要进行巩固,这样才能使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更深刻、更牢固。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和课外阅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二是有效整合和拓展教学的需要。通过发掘和利用相似的文本之间储存的信息量,就可以读厚文本,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另外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把语文教学开放到课外、校外、社会,使学习活动与自身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通过量的扩充促进质的提高。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同样相等。单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课内课外两手抓。
三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提高写作水平有两个方面,一是使文章有材料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有内容,不空洞。二是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加大课外阅读量后,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加深了,写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读的文章多了,自然对文章结构、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写作技巧有较多的认识,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最后,如果说整合并概括以上对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可以语文阅读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具体来说,内在价值维度体现在:生命过程的“深描”和解释,对付困境的努力;外在维度表现在世界语的对话,培养世界公民。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应是培养学生一种?会读?的能力。可是纵观现在小学生课堂,这种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其他教学形式所挤占或取代。
小学生阅读兴趣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看有汉语拼音的寓言、童话神话故事和一些低幼画册,这一时期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非常有限,阅读范围较窄,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阅读动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教师想起来就组织学生读,工作忙就放下不管。学生也是随着意愿,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在一些学校多数老师还反映学生阅读书目乱,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要的阅读指导。在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下,学生不但阅读时间日益减少,许多学生甚至养成了排斥文字的坏习惯。而在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则集中表现为,缺乏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家长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学校也不能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绕教科书转的模式。另外课外阅读涉及范围狭窄也是同样存在的问题。一说要买书。大部分的家长、学生买的往往是优秀作文集,很少涉及古今中外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等。
三、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推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1、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一方面抓基本的阅读训练,体现在?五个不放松?上,即知识积累、语感训练、习惯培养、朗读指导、阅读评价这五方面的与阅读相关技能训练上。同时针对小学中年级的特点,在教法上也应有所侧重,比如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相结合,抓好整体预习。
另外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景,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有效阅读。即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阅读兴趣,同时以文本为依托,拓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最后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本,把知识拓展到课外。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先入景,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乐、同爱同憎。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充分显示语文学科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学生,个体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有效阅读必不可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一靠良师益友,二靠学习中的快乐感和成功感。其次,应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想学、会学、到能学。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交流模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师生之间共处与一个平等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探究性阅读,就是一种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它使学生能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而这种主体参与性阅读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阅读意识的自主性,阅读过程的多元性,阅读体验的个性化。这种发挥学生阅读教学主动性的教学特点在也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推崇,只是有的可能是表述为“开放性阅读教学形式”和“树立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阅读方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体系。应该构建科学的阅读评价,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觉得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要我读书”,从而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建立考级制度,注重评价展示的方法,包括运用展示激励策略,评价激励策略,自主选择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体验跟别人共同欣赏,适时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和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快乐的平台。要改变学生狭义的阅读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应用新的阅读标准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和能力,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发散性思维,不局限于统一、死板的标准答案。
如何优化阅读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评价阅读兴趣、评价阅读积累、评价阅读习惯、评价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进行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在针对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情况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建立一种“读书报告制度”即每天抽出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本书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窗口。课外阅读的价值和必要性,在笔者看来有很多,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对语文课本的有益补充。吕叔湘教授在回顾他儿时的学习过程时说到:……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闫立华认为,由于语文课本里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使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沟鸿。为了让知识面和情感体验都十分有限的小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很有必要通过课下的补充阅读充实对文章的理解。王平也认为: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需要进行巩固,这样才能使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更深刻、更牢固。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和课外阅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二是有效整合和拓展教学的需要。通过发掘和利用相似的文本之间储存的信息量,就可以读厚文本,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另外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把语文教学开放到课外、校外、社会,使学习活动与自身实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通过量的扩充促进质的提高。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同样相等。单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课内课外两手抓。
三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提高写作水平有两个方面,一是使文章有材料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有内容,不空洞。二是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加大课外阅读量后,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加深了,写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读的文章多了,自然对文章结构、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写作技巧有较多的认识,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最后,如果说整合并概括以上对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可以语文阅读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具体来说,内在价值维度体现在:生命过程的“深描”和解释,对付困境的努力;外在维度表现在世界语的对话,培养世界公民。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应是培养学生一种?会读?的能力。可是纵观现在小学生课堂,这种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其他教学形式所挤占或取代。
小学生阅读兴趣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看有汉语拼音的寓言、童话神话故事和一些低幼画册,这一时期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非常有限,阅读范围较窄,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阅读动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教师想起来就组织学生读,工作忙就放下不管。学生也是随着意愿,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在一些学校多数老师还反映学生阅读书目乱,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要的阅读指导。在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下,学生不但阅读时间日益减少,许多学生甚至养成了排斥文字的坏习惯。而在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则集中表现为,缺乏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家长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学校也不能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绕教科书转的模式。另外课外阅读涉及范围狭窄也是同样存在的问题。一说要买书。大部分的家长、学生买的往往是优秀作文集,很少涉及古今中外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等。
三、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推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1、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一方面抓基本的阅读训练,体现在?五个不放松?上,即知识积累、语感训练、习惯培养、朗读指导、阅读评价这五方面的与阅读相关技能训练上。同时针对小学中年级的特点,在教法上也应有所侧重,比如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相结合,抓好整体预习。
另外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景,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有效阅读。即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阅读兴趣,同时以文本为依托,拓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最后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本,把知识拓展到课外。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先入景,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乐、同爱同憎。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充分显示语文学科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学生,个体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有效阅读必不可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一靠良师益友,二靠学习中的快乐感和成功感。其次,应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想学、会学、到能学。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交流模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师生之间共处与一个平等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探究性阅读,就是一种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它使学生能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而这种主体参与性阅读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阅读意识的自主性,阅读过程的多元性,阅读体验的个性化。这种发挥学生阅读教学主动性的教学特点在也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推崇,只是有的可能是表述为“开放性阅读教学形式”和“树立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阅读方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体系。应该构建科学的阅读评价,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觉得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要我读书”,从而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建立考级制度,注重评价展示的方法,包括运用展示激励策略,评价激励策略,自主选择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体验跟别人共同欣赏,适时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和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快乐的平台。要改变学生狭义的阅读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应用新的阅读标准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和能力,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发散性思维,不局限于统一、死板的标准答案。
如何优化阅读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评价阅读兴趣、评价阅读积累、评价阅读习惯、评价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进行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在针对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情况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建立一种“读书报告制度”即每天抽出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