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用岳麓书院大门上的这幅对联来形容潘晓山丝毫不为过。1991年,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信息处理、显示与识别专业毕业,潘晓山进入湖南省新华印刷三厂,开始了与印刷的亲密接触,尽管那会儿他梦寐以求的职业是像父母一样做一名优秀的“编辑”。
阴差阳错地进入印刷厂,潘晓山倒也“既来之,则安之”。当时的印刷三厂,正赶上“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潘晓山在电脑方面的专长派上了用场。凭借出色的技术水平和脚踏实地、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潘晓山很快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厂长助理,1998年成为总工程师,而且是一位年仅29岁的总工程师,是当时省出版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这在当时一度传为美谈。
2001年作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和“21世纪跨世纪培养人才”,潘晓山以内派干部的身份被组织派往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工作。伴随着这一幸运的“机缘巧合”,潘晓山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香港。
在香港中华商务的那段时间,潘晓山在管理方面的才能被迅速挖掘。“香港公司的方式是,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可以胜任某项工作,不必有什么思想动员。尤其是老一辈香港人,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将之做到最好。”香港同事的这些优点,让潘晓山受益良多。接下来,从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有限公司到北京银牡丹印务有限公司,再回到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有限公司,潘晓山来回穿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留下一段卓越的成绩和佳话。
转眼到了2007年,“内派干部有轮换机制,到了一定的年限可以选择回原工作单位,当然,也可以选择脱离体制,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留下还是回去?That is a question!
对于潘晓山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伢子”来讲,除了乡土情结外。还有一段“湖南新华情结”,在自己的家乡,在最初工作的企业做出一番改变和成就,岂不快哉?而且此时的潘晓山,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湖南新华未来规划图。
“走!回家乡,回新华!”面对香港的优越待遇和各种优势,潘晓山毅然决然地回来了,他要在湖南新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回来之前,潘晓山手拟了一份“湖南新华五年规划”。耗时2个余月,这一规划最终完稿。事实证明,从2008年回来以后,湖南新华确实按照潘晓山的这一五年规划扎实推进,实现了年销售额从4亿余元到现在超10亿元的飞跃。
不过,刚回到新华的潘晓山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人”。2009年湖南新华正处于上市筹备阶段,进行存续分离时,很多曾经在新华工作过、但因各种原因又离开新华的员工找上门分享“改革成果”,诸多困难还是超出了潘晓山的预期,“员工的吃喝拉撒睡几乎都要管着”,想及当时的困难,潘晓山也是无可奈何。好在天闻印务如期成立并顺利跟随中南传媒在沪上市。
做了天闻印务的“大管家”,潘晓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调整业务结构,创新经营方式,截至目前已投入1亿余元进行技改;其次,推行绿色印刷,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天闻印务成为首批获得绿色印刷资质的企业;再次,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职业晋升和专业晋升两个人才培养渠道,为天闻印务储备各类人才。“每年我们都会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除了传统的管理职位晋升以外,员工还可以通过专业水平晋升,为此我们设立了首席机长、金牌机长等。”当过工人的潘晓山深知一线员工的疾苦,“让一线的专业技术工人拿到不低于中层干部的工资”,潘晓山说到了也做到了。
凭借多方面的探索和成就,潘晓山获得了“毕昇印刷优秀新人奖”等一系列荣誉,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个很努力也很幸运的人”。“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大家一起奋斗,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这是很难得的。”谦虚的潘晓山将眼前的荣誉都归给了团队,他说,“一个好汉,肯定要三个帮。”
《史记·高祖本纪》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知人善任、戮力同心,潘晓山是个绝对称职的“班长”。
谈及于此,必须要说潘晓山还是个酷爱阅读的人,前两天才把《三国演义》重新温习一遍的他,抑制不住分享自己的心得。“同一本书,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以前读书看结果,现在读书更注意揣摩过程和原因。”经营如此庞大的基业。阅读让潘晓山的管理经越来越丰富。除了阅读,潘晓山还非常喜欢打篮球,作为工作之余的放松,篮球带给他不少乐趣。
引领天闻印务走在转型升级的大道上,潘晓山责任大、担子重,但是他从未怀疑过印刷的未来。“印刷业仍然大有所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到不顾一切实现抱负,潘晓山是个够格的追梦者。
转型之路仍在升级,对于转型中的所有印刷企业,潘晓山的建言只有六个字:“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他将后一句略了过去,但是谁又能说,任何一个成果的取得,道路不是曲折的呢?
阴差阳错地进入印刷厂,潘晓山倒也“既来之,则安之”。当时的印刷三厂,正赶上“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潘晓山在电脑方面的专长派上了用场。凭借出色的技术水平和脚踏实地、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潘晓山很快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厂长助理,1998年成为总工程师,而且是一位年仅29岁的总工程师,是当时省出版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这在当时一度传为美谈。
2001年作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和“21世纪跨世纪培养人才”,潘晓山以内派干部的身份被组织派往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工作。伴随着这一幸运的“机缘巧合”,潘晓山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香港。
在香港中华商务的那段时间,潘晓山在管理方面的才能被迅速挖掘。“香港公司的方式是,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可以胜任某项工作,不必有什么思想动员。尤其是老一辈香港人,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将之做到最好。”香港同事的这些优点,让潘晓山受益良多。接下来,从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有限公司到北京银牡丹印务有限公司,再回到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有限公司,潘晓山来回穿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留下一段卓越的成绩和佳话。
转眼到了2007年,“内派干部有轮换机制,到了一定的年限可以选择回原工作单位,当然,也可以选择脱离体制,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留下还是回去?That is a question!
对于潘晓山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伢子”来讲,除了乡土情结外。还有一段“湖南新华情结”,在自己的家乡,在最初工作的企业做出一番改变和成就,岂不快哉?而且此时的潘晓山,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湖南新华未来规划图。
“走!回家乡,回新华!”面对香港的优越待遇和各种优势,潘晓山毅然决然地回来了,他要在湖南新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回来之前,潘晓山手拟了一份“湖南新华五年规划”。耗时2个余月,这一规划最终完稿。事实证明,从2008年回来以后,湖南新华确实按照潘晓山的这一五年规划扎实推进,实现了年销售额从4亿余元到现在超10亿元的飞跃。
不过,刚回到新华的潘晓山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人”。2009年湖南新华正处于上市筹备阶段,进行存续分离时,很多曾经在新华工作过、但因各种原因又离开新华的员工找上门分享“改革成果”,诸多困难还是超出了潘晓山的预期,“员工的吃喝拉撒睡几乎都要管着”,想及当时的困难,潘晓山也是无可奈何。好在天闻印务如期成立并顺利跟随中南传媒在沪上市。
做了天闻印务的“大管家”,潘晓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调整业务结构,创新经营方式,截至目前已投入1亿余元进行技改;其次,推行绿色印刷,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天闻印务成为首批获得绿色印刷资质的企业;再次,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职业晋升和专业晋升两个人才培养渠道,为天闻印务储备各类人才。“每年我们都会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除了传统的管理职位晋升以外,员工还可以通过专业水平晋升,为此我们设立了首席机长、金牌机长等。”当过工人的潘晓山深知一线员工的疾苦,“让一线的专业技术工人拿到不低于中层干部的工资”,潘晓山说到了也做到了。
凭借多方面的探索和成就,潘晓山获得了“毕昇印刷优秀新人奖”等一系列荣誉,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个很努力也很幸运的人”。“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大家一起奋斗,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这是很难得的。”谦虚的潘晓山将眼前的荣誉都归给了团队,他说,“一个好汉,肯定要三个帮。”
《史记·高祖本纪》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知人善任、戮力同心,潘晓山是个绝对称职的“班长”。
谈及于此,必须要说潘晓山还是个酷爱阅读的人,前两天才把《三国演义》重新温习一遍的他,抑制不住分享自己的心得。“同一本书,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以前读书看结果,现在读书更注意揣摩过程和原因。”经营如此庞大的基业。阅读让潘晓山的管理经越来越丰富。除了阅读,潘晓山还非常喜欢打篮球,作为工作之余的放松,篮球带给他不少乐趣。
引领天闻印务走在转型升级的大道上,潘晓山责任大、担子重,但是他从未怀疑过印刷的未来。“印刷业仍然大有所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到不顾一切实现抱负,潘晓山是个够格的追梦者。
转型之路仍在升级,对于转型中的所有印刷企业,潘晓山的建言只有六个字:“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他将后一句略了过去,但是谁又能说,任何一个成果的取得,道路不是曲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