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科幻动画片《哆啦A梦》中机器猫凭借着超强的时间机器,可以定格于某时间,带领大家一起重温过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沈铭就是这样一个收藏关于时间记忆的人,那些关于时间的往事都被他收藏在了腕表之间。
身为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钟表专业委员会会长的沈铭是玩手表的行家,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并不关注百达翡丽、江诗丹顿这种动辄数万元的表中至尊,他喜欢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机械表。到目前为止,他已收藏这样的国产手表400块之多。全世界每4块机械表就有一块使用的是国产“海鸥芯”,所以沈铭认为,好的国产表与国外相比并不差,有的甚至还要好。
两个表盒、两个纸盒 、一堆用皮筋儿束起的报纸卷被一一打开,沈铭的藏品按顺序放在桌子上。表盒里装的是最早的一批国产表“58001”,两只纸盒里分别是两只秒表,其中一只纸盒的表面还印着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沈铭的时间机器已经打开,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他收藏的“时间”记忆。
从“胜利”到“春蕾” 爱上腕表
时间回拨40多年,在1970年代中期,手表还是个稀罕物件儿。当时结婚要求的“四大件”,又称“三转一提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手表排在第一位。一块“上海”手表的价格是120元,相当于一名高级知识分子1个月、普通工人近3个月的收入。
正是这个时间段,16岁的沈铭初中毕业,在北京西二旗第二生产队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早上7点下地,下午5点多回来,一次劳动时间是两小时。掌握工间休息时间的是他们的带队老师。有一天老师要回城里办事,就把自己的手表交给沈铭,让他来看大家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劳动时,同学们隔一阵儿就问一声,“沈铭,是不是该歇歇儿啦!”沈铭骄傲地抬起胳膊,看一眼说,“还早哪!还差多少多少分!”
“那是一块前苏联生产的胜利牌手表,厚实的表壳透着一种德意志风格。戴上那块表,我当时就觉得那走针的嗒嗒声都是那么动听!”沈铭说,从那时开始,他就对手表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但在当时,表不但贵而且限量供应,买表需要表券,领券还要论资排辈。在沈铭当时所在工厂,一组十五六个工人一年只能分到一张表券和一张自行车券。
求表心切的沈铭只好求助于父亲的关系,1976年,积蓄一年时间后,沈铭终于以125元的价格拥有了第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上海春蕾牌手表。但在那时,他还不曾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竟然会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产表的收藏专家。
时间控制器 开启手表收藏
谈到自己对手表的钟爱和收藏,沈铭说,这要源于时间控制器。其实,沈铭最初的收藏是照相机,他发觉相机跟手表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个“时间控制器”。通过这些时间控制器你就可以定格于那些历史的瞬间,时时忆起那个年代的情怀。但后来,随着相机价格的节节攀升,一直处于工薪阶层的沈铭就开始选择手表作为自己的收藏方向。
之所以确定收藏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表,沈铭则表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亲历过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充满亲切的感情。同时,这样也能看到国产表市场的变化,有一种“回顾历史”的感觉,具有研究价值。也正是由于国产表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前几年国产表收藏异军崛起,成为收藏领域的新军。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产表比较便宜。“对于我这个工薪阶层来说,每月拿出来几百块钱玩玩表,还能承受得起。可国际知名品牌的金表十几万元,几十、上百、上千万元的都有,这些就不是我能买得起的”。沈铭笑著说,“收藏的关键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我收藏的表中最贵的不过数百元,大多数都是几十块钱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抓住时间结点 国产表见证历史
对于自己的收藏史,沈铭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喜欢钟表,然而却是在2003年以后,国内相机收藏文化步入低潮时,才开始专心关注国产表收藏,并将收集范围确定为计划经济时期。他的收藏紧紧抓住这一时期手表发展的时间结点,代表了国产手表的三大阶段,即以“51”和“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后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二代,以1973年开始大量出现到计划经济结束告终的统一机芯手表,让国产表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在沈铭的藏品中,有一些是早已失去计时功能的手表,它们或者没有指针,或者除了机芯之外一无所剩。这类手表大部分产生于1950年代前期,沈铭称之为国产表的启蒙产品。
沈铭介绍,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中期是国产手表的启蒙期,这时所谓的国产表(如华成、华威等)都是自己制造表壳,但机芯还是从瑞士等国家进口的。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批机械表正式上市。那一批表被命名为“58001”,专门在后表盖上打上了批号。但“天津制造”的拼音偏偏给拼错了,写成了“ZHIZHAO”。打开“58001”的后表盖,可以看到当时的技术还比较简单,但这批表是我国“自力更生”研究制造出来的,其历史意义非凡。
沈铭告诉《中国民商》记者,他的手表藏品中最具代表意义是天津 “51”、“上海581”和南京“紫金山”及“钟山”,还有“北京2型”、“红旗”、“延安”等等。前者是国产早期的代表型产品,后者则是带有文革印记的产品。而他收集这些实物的主要目的,更多是为了研究表的历史,并为表收藏的推广和普及撰写文章。
捡漏儿得“华成” 偶然获“胜利”
沈铭收藏的手表大多来源于旧货市场,如报国寺、潘家园、城南旧市等,只有少部分是从典当行来的。其中离沈家最近的报国寺,更是成了沈铭的“主要据点”。只要在家,没事儿他就溜达过去,看看有啥好东西没有。
在沈铭收藏淘货过程中有两件事是他终身难忘的,这第一件就是在潘家园捡漏儿收了一块“华成”残表。“华成表历史悠久,解放前就开始生产,是中国表“启蒙时期”的代表作。我看到这块‘华成’残表是在潘家园的地摊上,摊主要价400元,我摇头转身便走。”沈铭笑着解释,“这块表我是真想要,但这价格也要得太高了,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压压价钱。”
之后的几个月,沈铭去潘家园时总能看到这块残表,每次都会问问价,也都摇着头一走了之。“最后摊主从400元一路降到80元,我觉得有戏!就说,你这残表烂成这个样子,除了我也没人要呀!40元吧!”沈铭得意地说,“摊主原本想当收藏品赚一笔的,结果一直没人要,也只好一咬牙便宜卖给了我。”
另一件让沈铭难以忘怀的事,是偶然收获了与他学时下乡锻炼时老师借他看时间一模一样的“胜利”手表。2004年的一天,他来到报国寺的旧表摊闲逛,偶然间遇到了外形完全一致的“胜利”手表。“当时我甚至怀疑这块表是不是就是我曾经带过的那块表!于是,我毫不含糊地买下了它。”沈铭说,这块表时至今日他还时常会拿出来戴一戴,也借此经常能回忆起一些往事。
有关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手表收藏主题已基本告一段落,如今的沈铭,刚刚从从事了三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上退下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生活之余,他依旧会去离家最近的报国寺市场逛逛,更会常常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块块旧表摆弄一番,在他看来,这每一块表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历史,回望了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 李秀江)
身为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钟表专业委员会会长的沈铭是玩手表的行家,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并不关注百达翡丽、江诗丹顿这种动辄数万元的表中至尊,他喜欢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机械表。到目前为止,他已收藏这样的国产手表400块之多。全世界每4块机械表就有一块使用的是国产“海鸥芯”,所以沈铭认为,好的国产表与国外相比并不差,有的甚至还要好。
两个表盒、两个纸盒 、一堆用皮筋儿束起的报纸卷被一一打开,沈铭的藏品按顺序放在桌子上。表盒里装的是最早的一批国产表“58001”,两只纸盒里分别是两只秒表,其中一只纸盒的表面还印着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沈铭的时间机器已经打开,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他收藏的“时间”记忆。
从“胜利”到“春蕾” 爱上腕表
时间回拨40多年,在1970年代中期,手表还是个稀罕物件儿。当时结婚要求的“四大件”,又称“三转一提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手表排在第一位。一块“上海”手表的价格是120元,相当于一名高级知识分子1个月、普通工人近3个月的收入。
正是这个时间段,16岁的沈铭初中毕业,在北京西二旗第二生产队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早上7点下地,下午5点多回来,一次劳动时间是两小时。掌握工间休息时间的是他们的带队老师。有一天老师要回城里办事,就把自己的手表交给沈铭,让他来看大家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劳动时,同学们隔一阵儿就问一声,“沈铭,是不是该歇歇儿啦!”沈铭骄傲地抬起胳膊,看一眼说,“还早哪!还差多少多少分!”
“那是一块前苏联生产的胜利牌手表,厚实的表壳透着一种德意志风格。戴上那块表,我当时就觉得那走针的嗒嗒声都是那么动听!”沈铭说,从那时开始,他就对手表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但在当时,表不但贵而且限量供应,买表需要表券,领券还要论资排辈。在沈铭当时所在工厂,一组十五六个工人一年只能分到一张表券和一张自行车券。
求表心切的沈铭只好求助于父亲的关系,1976年,积蓄一年时间后,沈铭终于以125元的价格拥有了第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上海春蕾牌手表。但在那时,他还不曾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竟然会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产表的收藏专家。
时间控制器 开启手表收藏
谈到自己对手表的钟爱和收藏,沈铭说,这要源于时间控制器。其实,沈铭最初的收藏是照相机,他发觉相机跟手表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个“时间控制器”。通过这些时间控制器你就可以定格于那些历史的瞬间,时时忆起那个年代的情怀。但后来,随着相机价格的节节攀升,一直处于工薪阶层的沈铭就开始选择手表作为自己的收藏方向。
之所以确定收藏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表,沈铭则表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亲历过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充满亲切的感情。同时,这样也能看到国产表市场的变化,有一种“回顾历史”的感觉,具有研究价值。也正是由于国产表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前几年国产表收藏异军崛起,成为收藏领域的新军。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产表比较便宜。“对于我这个工薪阶层来说,每月拿出来几百块钱玩玩表,还能承受得起。可国际知名品牌的金表十几万元,几十、上百、上千万元的都有,这些就不是我能买得起的”。沈铭笑著说,“收藏的关键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我收藏的表中最贵的不过数百元,大多数都是几十块钱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抓住时间结点 国产表见证历史
对于自己的收藏史,沈铭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喜欢钟表,然而却是在2003年以后,国内相机收藏文化步入低潮时,才开始专心关注国产表收藏,并将收集范围确定为计划经济时期。他的收藏紧紧抓住这一时期手表发展的时间结点,代表了国产手表的三大阶段,即以“51”和“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后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二代,以1973年开始大量出现到计划经济结束告终的统一机芯手表,让国产表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在沈铭的藏品中,有一些是早已失去计时功能的手表,它们或者没有指针,或者除了机芯之外一无所剩。这类手表大部分产生于1950年代前期,沈铭称之为国产表的启蒙产品。
沈铭介绍,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中期是国产手表的启蒙期,这时所谓的国产表(如华成、华威等)都是自己制造表壳,但机芯还是从瑞士等国家进口的。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批机械表正式上市。那一批表被命名为“58001”,专门在后表盖上打上了批号。但“天津制造”的拼音偏偏给拼错了,写成了“ZHIZHAO”。打开“58001”的后表盖,可以看到当时的技术还比较简单,但这批表是我国“自力更生”研究制造出来的,其历史意义非凡。
沈铭告诉《中国民商》记者,他的手表藏品中最具代表意义是天津 “51”、“上海581”和南京“紫金山”及“钟山”,还有“北京2型”、“红旗”、“延安”等等。前者是国产早期的代表型产品,后者则是带有文革印记的产品。而他收集这些实物的主要目的,更多是为了研究表的历史,并为表收藏的推广和普及撰写文章。
捡漏儿得“华成” 偶然获“胜利”
沈铭收藏的手表大多来源于旧货市场,如报国寺、潘家园、城南旧市等,只有少部分是从典当行来的。其中离沈家最近的报国寺,更是成了沈铭的“主要据点”。只要在家,没事儿他就溜达过去,看看有啥好东西没有。
在沈铭收藏淘货过程中有两件事是他终身难忘的,这第一件就是在潘家园捡漏儿收了一块“华成”残表。“华成表历史悠久,解放前就开始生产,是中国表“启蒙时期”的代表作。我看到这块‘华成’残表是在潘家园的地摊上,摊主要价400元,我摇头转身便走。”沈铭笑着解释,“这块表我是真想要,但这价格也要得太高了,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压压价钱。”
之后的几个月,沈铭去潘家园时总能看到这块残表,每次都会问问价,也都摇着头一走了之。“最后摊主从400元一路降到80元,我觉得有戏!就说,你这残表烂成这个样子,除了我也没人要呀!40元吧!”沈铭得意地说,“摊主原本想当收藏品赚一笔的,结果一直没人要,也只好一咬牙便宜卖给了我。”
另一件让沈铭难以忘怀的事,是偶然收获了与他学时下乡锻炼时老师借他看时间一模一样的“胜利”手表。2004年的一天,他来到报国寺的旧表摊闲逛,偶然间遇到了外形完全一致的“胜利”手表。“当时我甚至怀疑这块表是不是就是我曾经带过的那块表!于是,我毫不含糊地买下了它。”沈铭说,这块表时至今日他还时常会拿出来戴一戴,也借此经常能回忆起一些往事。
有关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手表收藏主题已基本告一段落,如今的沈铭,刚刚从从事了三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上退下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生活之余,他依旧会去离家最近的报国寺市场逛逛,更会常常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块块旧表摆弄一番,在他看来,这每一块表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历史,回望了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