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银杏小区,提起“列车”,小区居民王阿姨首先想到的不是地铁,也不是火车,而是“582服务专列”。
这辆“列车”是招宝山街道针对群众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生活需求,在“微民生大服务”的基础上,推出的民生服务品牌。自去年下半年开设以来,该“列车”平均每月服务近万人次,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
“我帮你”精细化满足群众需求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心所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的切实需求毫无疑问要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服务模式,深入到群众中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多问问他们的需求。”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582”谐音“我帮你”,主要目标就是为民生服务。
其中,5代表五个“听音窗口”,以“日敲一户”“网格巡访”“楼道座谈”“首席接单”“现场办公”等渠道,广泛收集居民需求;8代表八条民生“直达专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居民量身定制爱心、惠外、平安、环境、文化、生活、就业、自治服务八项服务;2代表双管齐下的督察考核机制。
为收集个性化民生需求,“582服務专列”以入户、入店、入企为载体,组织街居干部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沟通、大宣讲、大服务”活动,利用五个“听音窗口”,让全体机关干部躬身向下,从过去只围着电脑、文字材料、办公室、上级部署等工作态度以及发现问题只汇报不行动等不实作风中转变出来,在与群众直接联系中成为“民情百事通”。
“听音”只是为了用“接地气”的方式了解民生需求,解决问题才是最终落脚点。“582服务专列”在办帮群众需求中,注重精准、精细,将居民个性化、非规模化的公共服务需求,通过社区外包、政府引导、公益创投等方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项目化运行,及时办理回应群众身边事。最终,社区公共服务实现由政府“单一”供给向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共建单位、志愿者等“多元”供给转变。
据了解,为保证“服务专列”直达民生,街道还专门建立了“每季督察”评议反馈制度,以随机抽查、会议督察、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对各类民生问题处理落实情况开展督察评议和回访。群众不满意或结果不理想的,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再议再办,并通过党务公开栏、新媒体平台等及时向群众通报。
服务居民从“鸡毛蒜皮”小事做起
家住总浦桥社区银杏小区的陈阿伯,今年已经90多岁了,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由于身体行动不便,平日里他几乎足不出户。在一次走访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陈建大听陈阿伯说他平常理发不方便,陈建大就帮忙联系了社区志愿者冯庆。
冯庆是一家理发店的老板,平常热衷于公益事业,他了解了陈阿伯的情况后就提出主动上门免费为陈阿伯理发。刚开始,是陈建大帮他们联系,提前一天定好时间后,冯庆再来。现在他们熟悉了,只要陈阿伯一个电话,冯庆拿着工具自己就上门来了。
陈建大告诉记者,他了解陈阿伯的这个需求就是通过“582服务专列”开展的“敲门走亲”行动。按照行动要求,191名街道干部和社工要入户、入店、入企,主动敲开大门,查一查民情、看一看困难。“总浦桥社区以老小区为主,老人居多,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了孤寡老人身上,要求社工每天敲门,上门和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陈建大说。
现在冯庆是吾爱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而这个团队就是在“敲门”行动中应运而生的。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不仅仅是陈阿伯,社区其他老人也提出了理发不方便这个问题。于是,社区就发动社区志愿者组成了这个吾爱志愿服务团队,上门免费为老人理发。
随着“敲门走亲”行动的深入开展,社工了解到的居民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从最初的理发,到看病就医、小家电维修,再到缝补衣服,现在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义剪、义诊、义修、义缝”。而且,在每个月最后一个礼拜五,志愿团队还会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家门口”服务活动。因为“五”和“吾”同音,所以就有了“吾爱志愿服务团队”这个名字。
“虽然理发、修理小家电、缝补衣服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很贴合老年人的需求,能让老人少跑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服务。”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而这就是“582服务专列”的宗旨——满足居民的精细化需求。
“列车”成美丽街镇建设有力“助手”
在招宝山街道的引导下,“582服务专列”如今已经覆盖到了街道的每个社区,不仅服务于居民个体、家庭,还成为基层文明创建、美丽街镇建设的有力“助手”。
在后大街社区三角地43号楼西边,有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圃培育基地,而这里,曾经却是饱受附近居民诟病的“菜园子”。社区居委会主任项利萍介绍,这个地块将近200平方米,原来是小区绿化地,由于比较偏僻,又没有专人打理,绿化变得稀稀拉拉。于是,就有居民把绿化毁了种上了蔬菜,还把一些垃圾堆放在周围。
“种蔬菜要施肥,这样一来把周边弄得臭烘烘的,附近居民意见很大。”项利萍说,在平常社工走访、网格长巡访、楼道座谈中,居民都反映过这个问题。“后来,我们通过开居民听证会,决定以绿化家园的方式,将其打造成辖区内绿化爱好者的苗圃培育基地,并交由辖区的绿茵党支部负责管理。”
如今,“菜园子”一改旧貌,两层的盆景台上摆满了造型各异的盆景,塑料大棚内棵棵盆栽绿意正浓。在这个苗圃培育基地,不仅有杜鹃、三角梅、榕树、海棠,还有文竹、仙客来、虎皮兰等。
绿茵党支部成员徐俊祥说,苗圃基地不仅成了三角地43号楼的“后花园”,还成了辖区绿化的“供应处”。每隔一段时间,苗圃基地就会将培育好的花草送给居民、商家,用于布置楼道、阳台、商铺门面等,让绿色在社区内循环、长存。
无独有偶,除了后大街社区,“582服务专列”还开进了西门社区,通过开展街景整治专项行动,使原来破烂不堪的墙面、脏乱的卫生死角变成了3D墙绘、“竹林小筑”“江南园林”等城市景观。
居民刘师傅在西门社区居住了五六年,对街景的变化颇有感触。他坦言,龙洋路两侧的墙面曾经由于年代较久,墙体风化严重,一眼望去,白的、红的、黑的、黄的……什么颜色都有。“如果在下雨天,经过雨水冲刷,更是不忍直视,严重影响街道形象。”如今经过整治,道路两侧破破烂烂的墙面都变成了色彩靓丽的墙绘,不仅改善了环境,也美化了社区,社区居民都为这事纷纷点赞。
这辆“列车”是招宝山街道针对群众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生活需求,在“微民生大服务”的基础上,推出的民生服务品牌。自去年下半年开设以来,该“列车”平均每月服务近万人次,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
“我帮你”精细化满足群众需求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心所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的切实需求毫无疑问要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服务模式,深入到群众中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多问问他们的需求。”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582”谐音“我帮你”,主要目标就是为民生服务。
其中,5代表五个“听音窗口”,以“日敲一户”“网格巡访”“楼道座谈”“首席接单”“现场办公”等渠道,广泛收集居民需求;8代表八条民生“直达专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居民量身定制爱心、惠外、平安、环境、文化、生活、就业、自治服务八项服务;2代表双管齐下的督察考核机制。
为收集个性化民生需求,“582服務专列”以入户、入店、入企为载体,组织街居干部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沟通、大宣讲、大服务”活动,利用五个“听音窗口”,让全体机关干部躬身向下,从过去只围着电脑、文字材料、办公室、上级部署等工作态度以及发现问题只汇报不行动等不实作风中转变出来,在与群众直接联系中成为“民情百事通”。
“听音”只是为了用“接地气”的方式了解民生需求,解决问题才是最终落脚点。“582服务专列”在办帮群众需求中,注重精准、精细,将居民个性化、非规模化的公共服务需求,通过社区外包、政府引导、公益创投等方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项目化运行,及时办理回应群众身边事。最终,社区公共服务实现由政府“单一”供给向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共建单位、志愿者等“多元”供给转变。
据了解,为保证“服务专列”直达民生,街道还专门建立了“每季督察”评议反馈制度,以随机抽查、会议督察、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对各类民生问题处理落实情况开展督察评议和回访。群众不满意或结果不理想的,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再议再办,并通过党务公开栏、新媒体平台等及时向群众通报。
服务居民从“鸡毛蒜皮”小事做起
家住总浦桥社区银杏小区的陈阿伯,今年已经90多岁了,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由于身体行动不便,平日里他几乎足不出户。在一次走访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陈建大听陈阿伯说他平常理发不方便,陈建大就帮忙联系了社区志愿者冯庆。
冯庆是一家理发店的老板,平常热衷于公益事业,他了解了陈阿伯的情况后就提出主动上门免费为陈阿伯理发。刚开始,是陈建大帮他们联系,提前一天定好时间后,冯庆再来。现在他们熟悉了,只要陈阿伯一个电话,冯庆拿着工具自己就上门来了。
陈建大告诉记者,他了解陈阿伯的这个需求就是通过“582服务专列”开展的“敲门走亲”行动。按照行动要求,191名街道干部和社工要入户、入店、入企,主动敲开大门,查一查民情、看一看困难。“总浦桥社区以老小区为主,老人居多,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了孤寡老人身上,要求社工每天敲门,上门和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陈建大说。
现在冯庆是吾爱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而这个团队就是在“敲门”行动中应运而生的。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不仅仅是陈阿伯,社区其他老人也提出了理发不方便这个问题。于是,社区就发动社区志愿者组成了这个吾爱志愿服务团队,上门免费为老人理发。
随着“敲门走亲”行动的深入开展,社工了解到的居民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从最初的理发,到看病就医、小家电维修,再到缝补衣服,现在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义剪、义诊、义修、义缝”。而且,在每个月最后一个礼拜五,志愿团队还会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家门口”服务活动。因为“五”和“吾”同音,所以就有了“吾爱志愿服务团队”这个名字。
“虽然理发、修理小家电、缝补衣服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很贴合老年人的需求,能让老人少跑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服务。”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而这就是“582服务专列”的宗旨——满足居民的精细化需求。
“列车”成美丽街镇建设有力“助手”
在招宝山街道的引导下,“582服务专列”如今已经覆盖到了街道的每个社区,不仅服务于居民个体、家庭,还成为基层文明创建、美丽街镇建设的有力“助手”。
在后大街社区三角地43号楼西边,有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圃培育基地,而这里,曾经却是饱受附近居民诟病的“菜园子”。社区居委会主任项利萍介绍,这个地块将近200平方米,原来是小区绿化地,由于比较偏僻,又没有专人打理,绿化变得稀稀拉拉。于是,就有居民把绿化毁了种上了蔬菜,还把一些垃圾堆放在周围。
“种蔬菜要施肥,这样一来把周边弄得臭烘烘的,附近居民意见很大。”项利萍说,在平常社工走访、网格长巡访、楼道座谈中,居民都反映过这个问题。“后来,我们通过开居民听证会,决定以绿化家园的方式,将其打造成辖区内绿化爱好者的苗圃培育基地,并交由辖区的绿茵党支部负责管理。”
如今,“菜园子”一改旧貌,两层的盆景台上摆满了造型各异的盆景,塑料大棚内棵棵盆栽绿意正浓。在这个苗圃培育基地,不仅有杜鹃、三角梅、榕树、海棠,还有文竹、仙客来、虎皮兰等。
绿茵党支部成员徐俊祥说,苗圃基地不仅成了三角地43号楼的“后花园”,还成了辖区绿化的“供应处”。每隔一段时间,苗圃基地就会将培育好的花草送给居民、商家,用于布置楼道、阳台、商铺门面等,让绿色在社区内循环、长存。
无独有偶,除了后大街社区,“582服务专列”还开进了西门社区,通过开展街景整治专项行动,使原来破烂不堪的墙面、脏乱的卫生死角变成了3D墙绘、“竹林小筑”“江南园林”等城市景观。
居民刘师傅在西门社区居住了五六年,对街景的变化颇有感触。他坦言,龙洋路两侧的墙面曾经由于年代较久,墙体风化严重,一眼望去,白的、红的、黑的、黄的……什么颜色都有。“如果在下雨天,经过雨水冲刷,更是不忍直视,严重影响街道形象。”如今经过整治,道路两侧破破烂烂的墙面都变成了色彩靓丽的墙绘,不仅改善了环境,也美化了社区,社区居民都为这事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