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今装饰绘画的具体表现
装饰画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史前,并和整个艺术发展史并列依存,可以说自有艺术活动起,就有了装饰手法。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在彩陶工艺美术方面已经熟练掌握装饰语言,创造了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以及在点、线、面之间形成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的图案有比较大的运动节奏感,开启了中国装饰绘画的先河。后来的商周青铜器、战国漆器、秦汉画像石刻等都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并开拓了更为丰富的装饰绘画艺术风格。
现代装饰绘画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绘画,是由于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新的制作工艺及不断出现的新材料等综合性困素的介入,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装饰绘画的内涵。并使之逐渐发展到今天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格局,愈加贴近了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绘画在当今社会具体体现如下方面:
(一)装饰绘画在创作题材上的主要特征
装饰绘画的题材广泛,正如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的那样:"凡是世界上所存在物体的形象,都无不出现在装饰艺术中。"装饰绘画的创作既可以海阔天空地抒发情感,也可以描画故事;它既可以描绘自然界的任何对象:山、花、鸟、树、鱼、虫、人物,也可以画现实当中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想象的事物,它的创作情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说到制约因素的话,一般来说装饰绘画的题材上的主要特征是抒情性的、纯美性的、而非叙事性的、写实性的。
抒情性题材,一般不描述故事的情节和生活的事件,而是利用某些人物、景物、动物、植物形象,来表达某种情感。选择某些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如同作诗一样是借景抒情。抒情性题材可以赞美生命的活力和运动,赞美大好山河和自然风光,赞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纯美性题材,是指表现现实中具有视觉美感的形象动态,如少女、人体、芭蕾、体操、热带植物、名山大川、珍禽异兽等。这类形象或动态,不反映故事或事件,只是给人以美感,令视觉愉悦。
装饰绘画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和民俗题材。尽管这类题材中有一定的情节和生活场景,但因其情节简单并且家喻户晓,故而描述故事情节和生活场景已不是目的,而是借题发挥,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抒情和美感。
总之,装饰绘画的主题应是积极健康、欢乐光明的,是把人生中美好的一面和自然中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的一种绘画形式。
(二)装饰绘画在材料与技法上的主要特征
装饰绘画在造型方面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意趣,特别强调形式美。人们在表现物象时,不拘泥于透视、解剖结构和色彩的自然真实,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按照内容的需要、作者的感受和"以简驭繁"的审美原则,采用装饰图案的手法,通过大胆取舍,运用强调、概括、归纳、省略、夸张、变形、提炼、突出、整理、符号程式化、规律化、节奏韵律化、理想化和样式法的手段,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将描写对象单纯化、抽象化、鲜明化,将无规律变为有规律,将杂乱无章变成有条理,将不定型变为定型,从而创造出取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形象。
装饰艺术的任何表现形式可以说都与材料有关,材料运用在今天的艺术表现(特别是实用美术)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装饰绘画在运用材料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以形象为先决条件,再去考虑用什么材料进行表现,大部分装饰艺术的创作方法都属于此类。
2、以材料为先决条件,再去考虑用什么样的形象去表现。在可以利用的材料中,有些适应性很强,能够表现很多种形态。如塑料,它的造型适应能力很强,经过热处理,可以加工成各种形态。
(三)装饰绘画中审美情趣的表现
装饰绘画一般不强调三维空间的真实光景和透视因素,它在表现形象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非自然形态的主观造型,即装饰变形。关于装饰绘画中的变形。广义上讲,就是改变自然状态的原形原貌,它存在于一切造型艺术中。具体地讲,变形是指凡是根据一定的审美需要,把所要表达的对象的正常结构、体积、比例、颜色、肌理等全部或局部地加以夸张、放大和缩小、增加或减少,甚至全部分解后再按画家的审美思想重新创造组合的手法,我们都称之为变形。变形是造型作品对表现的对象进行变化的再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主要有西方的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克里姆特、席勒等,以及东方的印度壁画和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新疆克孜尔壁画、西藏古格壁画以及后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的中国当代云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丁绍光作品等等。他们的变形方法依照各人的审美情趣而不尽相同,有的向柔美处变,有的向壮美处变,有的向童稚处变,有的向丑陋、怪异处变。
装饰绘画在审美上强调作者主观意识在绘画中的自由地位,强调对美的多元化认识与创造。作品上,主观审美判断和肯定仅听从于形式美,却不愿意受客观真实性的制约。客观真实视觉感受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不能超越的,它不应限制艺术的想象,自然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则需要自然的创造与发明的人,需要用想象去补充,把来自生活的经验、知识、感受与我们的艺术想象联系起来,添枝加叶,使它更加完美。
装饰风格的作品允许运用虚拟、象征、抽象、夸张、变形、变色的手法,以达到引导人们联想的目的,从构图到造型及色彩都允许和客观现象保持距离,摆脱单纯的形似,同样达到艺术美的较高境界。
(四)装饰绘画在画面构图上的主要特征
装饰绘画在构图上要求强调布局的严谨、周密;强调主体的鲜明、突出;强调层次的丰富、清晰;强调空白的严格、讲究;强调画面的饱满、完整。但在画面上趋向于平面化的表现。
"装饰画大都用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二者相结合,可以是重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面得以铺陈布设,其气魄之宏伟,内容展现之充分,皆为焦点透视所不及。一般来说,山水景物多用俯视,而人物则多用平视,因其附和习见之常形,故而并无牵强不适之感。相反,如在俯视构图的山水庭院之中的人物,只见头顶,不但有碍美观,更有碍于人物动态表情和主题内容的表现。"
二、装饰绘画的发展趋势
在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艺术现象都会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会影响了某种艺术创作家的心理,从而构成那一时期诸多艺术现象的心理背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心理产生的条件与基础是,封建帝国的衰亡,悠久的文化积蓄丰富而沉重,帝国主义炮舰外交和殖民主义掠夺,西方近代文明的引入和传播。在这种情形下,不同的阶层、地域和文化层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但其间又有某种内在联系,其中三种具有代表性:一是本位意识;二是崇洋意识;三是融合性意识。装饰绘画的发展同样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一)装饰绘画"民族化"趋势的发展
装饰绘画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是民族精神和内涵的延伸,运用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绘画作品会产生民族风格,是一些创作者探究的课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本位意识。一个民族的兴盛必须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装饰绘画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形式。所以,根植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今装饰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句话。通俗地说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艺术同样如此,任何一种文化本体形成时,就带有孕育它的周围环境的独特信息,以形成其独特的基因,这种不变的基因将在它身上永存,这就是文化本体的自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西方艺术形式被引进中国之后必然被"中国化",也即"民族化"。
(二)装饰绘画"国际化"趋势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西方,始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经济,转向越来越以信息的开发、储存、检索和发送为主导的经济的重大变革。信息时代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中国的经济也正在与世界接轨。对于绘画来说一方面,科技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加便捷的获取图像和信息的方式,我们的眼界也随之不断地拓宽:现在世界正发生着什么,国外的最新艺术瞬间可进入你的视野,这种同步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缩小了地球的范围,模糊了地域的界线,全球一体化,艺术国际化由此形成。
我们知道世界的艺术体系一直被西方主宰,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直处于边缘与非主流的位置上,我们虽然有着博大精深的独立艺术语言,可是却因为虚无缥缈的深奥哲学和不同于西方的材料和创新观念而被西方的艺术史给忽略,很难得到相应的承认。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绘画艺术将走上"国际化"、"全球化"。此环境下,崇洋意识定会出现在一些创作群体身上,但是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家在当代民族性艺术心理趋动下,应以健康开放的心态,理性地对待我们已出现或将出现的文化艺术形式、现象。
(三)装饰绘画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发展趋势
以上装饰绘画发展的两种趋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种大的发展趋势下呈交叉性发展。反之,则会失去自身的意味。因此,我们提倡装饰绘画走"融合"的道路,即:民族与现代的融合,俗称中西融合。中西融合的艺术意识,承认对方并专注于交流、借鉴,是趋向平衡性和理性的,现代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大都是有明确融合意识的人,庞薰琹就是其中的一个。中西融合是自五四以来的美术革命中最强烈的呼声,中西方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恰好各踞一个端点,两端之间的融合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因此,此融合没有一个共同循依模式,只是一种原则。它不是相加,或外在形式的拼合,而是融合两个民族、两个层次的重新孕育,包括内容、形式的双重改造,个性化地寻求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董欣宾,郑奇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李跃红.谈中国传统装饰画的几个特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122.
装饰画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史前,并和整个艺术发展史并列依存,可以说自有艺术活动起,就有了装饰手法。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在彩陶工艺美术方面已经熟练掌握装饰语言,创造了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以及在点、线、面之间形成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的图案有比较大的运动节奏感,开启了中国装饰绘画的先河。后来的商周青铜器、战国漆器、秦汉画像石刻等都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并开拓了更为丰富的装饰绘画艺术风格。
现代装饰绘画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绘画,是由于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新的制作工艺及不断出现的新材料等综合性困素的介入,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装饰绘画的内涵。并使之逐渐发展到今天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格局,愈加贴近了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绘画在当今社会具体体现如下方面:
(一)装饰绘画在创作题材上的主要特征
装饰绘画的题材广泛,正如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的那样:"凡是世界上所存在物体的形象,都无不出现在装饰艺术中。"装饰绘画的创作既可以海阔天空地抒发情感,也可以描画故事;它既可以描绘自然界的任何对象:山、花、鸟、树、鱼、虫、人物,也可以画现实当中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想象的事物,它的创作情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说到制约因素的话,一般来说装饰绘画的题材上的主要特征是抒情性的、纯美性的、而非叙事性的、写实性的。
抒情性题材,一般不描述故事的情节和生活的事件,而是利用某些人物、景物、动物、植物形象,来表达某种情感。选择某些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如同作诗一样是借景抒情。抒情性题材可以赞美生命的活力和运动,赞美大好山河和自然风光,赞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纯美性题材,是指表现现实中具有视觉美感的形象动态,如少女、人体、芭蕾、体操、热带植物、名山大川、珍禽异兽等。这类形象或动态,不反映故事或事件,只是给人以美感,令视觉愉悦。
装饰绘画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和民俗题材。尽管这类题材中有一定的情节和生活场景,但因其情节简单并且家喻户晓,故而描述故事情节和生活场景已不是目的,而是借题发挥,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抒情和美感。
总之,装饰绘画的主题应是积极健康、欢乐光明的,是把人生中美好的一面和自然中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的一种绘画形式。
(二)装饰绘画在材料与技法上的主要特征
装饰绘画在造型方面表现出极强的装饰意趣,特别强调形式美。人们在表现物象时,不拘泥于透视、解剖结构和色彩的自然真实,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按照内容的需要、作者的感受和"以简驭繁"的审美原则,采用装饰图案的手法,通过大胆取舍,运用强调、概括、归纳、省略、夸张、变形、提炼、突出、整理、符号程式化、规律化、节奏韵律化、理想化和样式法的手段,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将描写对象单纯化、抽象化、鲜明化,将无规律变为有规律,将杂乱无章变成有条理,将不定型变为定型,从而创造出取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形象。
装饰艺术的任何表现形式可以说都与材料有关,材料运用在今天的艺术表现(特别是实用美术)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装饰绘画在运用材料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以形象为先决条件,再去考虑用什么材料进行表现,大部分装饰艺术的创作方法都属于此类。
2、以材料为先决条件,再去考虑用什么样的形象去表现。在可以利用的材料中,有些适应性很强,能够表现很多种形态。如塑料,它的造型适应能力很强,经过热处理,可以加工成各种形态。
(三)装饰绘画中审美情趣的表现
装饰绘画一般不强调三维空间的真实光景和透视因素,它在表现形象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非自然形态的主观造型,即装饰变形。关于装饰绘画中的变形。广义上讲,就是改变自然状态的原形原貌,它存在于一切造型艺术中。具体地讲,变形是指凡是根据一定的审美需要,把所要表达的对象的正常结构、体积、比例、颜色、肌理等全部或局部地加以夸张、放大和缩小、增加或减少,甚至全部分解后再按画家的审美思想重新创造组合的手法,我们都称之为变形。变形是造型作品对表现的对象进行变化的再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主要有西方的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克里姆特、席勒等,以及东方的印度壁画和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新疆克孜尔壁画、西藏古格壁画以及后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的中国当代云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丁绍光作品等等。他们的变形方法依照各人的审美情趣而不尽相同,有的向柔美处变,有的向壮美处变,有的向童稚处变,有的向丑陋、怪异处变。
装饰绘画在审美上强调作者主观意识在绘画中的自由地位,强调对美的多元化认识与创造。作品上,主观审美判断和肯定仅听从于形式美,却不愿意受客观真实性的制约。客观真实视觉感受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不能超越的,它不应限制艺术的想象,自然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则需要自然的创造与发明的人,需要用想象去补充,把来自生活的经验、知识、感受与我们的艺术想象联系起来,添枝加叶,使它更加完美。
装饰风格的作品允许运用虚拟、象征、抽象、夸张、变形、变色的手法,以达到引导人们联想的目的,从构图到造型及色彩都允许和客观现象保持距离,摆脱单纯的形似,同样达到艺术美的较高境界。
(四)装饰绘画在画面构图上的主要特征
装饰绘画在构图上要求强调布局的严谨、周密;强调主体的鲜明、突出;强调层次的丰富、清晰;强调空白的严格、讲究;强调画面的饱满、完整。但在画面上趋向于平面化的表现。
"装饰画大都用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二者相结合,可以是重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面得以铺陈布设,其气魄之宏伟,内容展现之充分,皆为焦点透视所不及。一般来说,山水景物多用俯视,而人物则多用平视,因其附和习见之常形,故而并无牵强不适之感。相反,如在俯视构图的山水庭院之中的人物,只见头顶,不但有碍美观,更有碍于人物动态表情和主题内容的表现。"
二、装饰绘画的发展趋势
在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艺术现象都会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会影响了某种艺术创作家的心理,从而构成那一时期诸多艺术现象的心理背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心理产生的条件与基础是,封建帝国的衰亡,悠久的文化积蓄丰富而沉重,帝国主义炮舰外交和殖民主义掠夺,西方近代文明的引入和传播。在这种情形下,不同的阶层、地域和文化层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但其间又有某种内在联系,其中三种具有代表性:一是本位意识;二是崇洋意识;三是融合性意识。装饰绘画的发展同样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一)装饰绘画"民族化"趋势的发展
装饰绘画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是民族精神和内涵的延伸,运用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使绘画作品会产生民族风格,是一些创作者探究的课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本位意识。一个民族的兴盛必须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装饰绘画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形式。所以,根植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今装饰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句话。通俗地说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艺术同样如此,任何一种文化本体形成时,就带有孕育它的周围环境的独特信息,以形成其独特的基因,这种不变的基因将在它身上永存,这就是文化本体的自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西方艺术形式被引进中国之后必然被"中国化",也即"民族化"。
(二)装饰绘画"国际化"趋势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西方,始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经济,转向越来越以信息的开发、储存、检索和发送为主导的经济的重大变革。信息时代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中国的经济也正在与世界接轨。对于绘画来说一方面,科技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加便捷的获取图像和信息的方式,我们的眼界也随之不断地拓宽:现在世界正发生着什么,国外的最新艺术瞬间可进入你的视野,这种同步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缩小了地球的范围,模糊了地域的界线,全球一体化,艺术国际化由此形成。
我们知道世界的艺术体系一直被西方主宰,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直处于边缘与非主流的位置上,我们虽然有着博大精深的独立艺术语言,可是却因为虚无缥缈的深奥哲学和不同于西方的材料和创新观念而被西方的艺术史给忽略,很难得到相应的承认。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绘画艺术将走上"国际化"、"全球化"。此环境下,崇洋意识定会出现在一些创作群体身上,但是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家在当代民族性艺术心理趋动下,应以健康开放的心态,理性地对待我们已出现或将出现的文化艺术形式、现象。
(三)装饰绘画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发展趋势
以上装饰绘画发展的两种趋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种大的发展趋势下呈交叉性发展。反之,则会失去自身的意味。因此,我们提倡装饰绘画走"融合"的道路,即:民族与现代的融合,俗称中西融合。中西融合的艺术意识,承认对方并专注于交流、借鉴,是趋向平衡性和理性的,现代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大都是有明确融合意识的人,庞薰琹就是其中的一个。中西融合是自五四以来的美术革命中最强烈的呼声,中西方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恰好各踞一个端点,两端之间的融合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因此,此融合没有一个共同循依模式,只是一种原则。它不是相加,或外在形式的拼合,而是融合两个民族、两个层次的重新孕育,包括内容、形式的双重改造,个性化地寻求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董欣宾,郑奇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李跃红.谈中国传统装饰画的几个特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