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德育管窥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关于柏果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和盘县大力推行有效教育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积极探究渗透德育的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教学中,我不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是融入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我根据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其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文章的美好形象,适时感染教育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三、营造美好的教学氛围,熏陶塑造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颂》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学生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对美有深刻体验,就能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
  四、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拓展延伸。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素养,促使学生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孙瑞琪,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语文教师职称,《关于柏果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邮编:553531;电话:15286687169;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异理同根》之一为兴趣提供平台  五岁就有画家梦,二姐领我到小学报到时说我爱画画,校长当时就给了我几本美术教材让我照着画,喜欢的不得了。四年级时我的班主任黄淑梅老师让我画了一幅画并配了一首儿歌参加中心校一个大型活动演出。正是这个舞台给了我不一样的自豪,正是这个舞台促进了我的绘画爱好,正是这个舞台影响着我现在办学的信念。  舞台(广义),是检验兴趣、知识、技能的最好平台,是能促进和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
山里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墙上画着一条龙。每天晚上路过这面墙的时候,小猴子总能听到呜呜的哭声。  “你是谁,你为什么哭呀?”  一个声音说:“呜呜,我是画在墙上的龙。我没有眼睛,所以飞不起来。”  “啊,我帮你找来画你的画家,让他帮你画上眼睛。”  “唉,哪里找得到啊!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大画家,他画的画惟妙惟肖。他在这个寺庙里画了两条龙,他为西面的龙点上眼睛,那条龙马上活了,乘着白云飞走了。可惜,他
一所学校有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引领浸润,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才能永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前身为红军“川陕工农小学”的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长期拥有蓬勃的发展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个性品质,一大主因是:“红色文化”课程化的滋养烛照及其内力生长。  一、红色文化课程化的根本前提  校园文化课程化,要求学校必须培育具有特定背景和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  (一)“育根铸魂”,构建“红色文化”的根本动因  
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者,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需要对社会现象、教育环境、自身教育实践的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形成思考,在思考中形成积淀,在积淀中形成管理思想和治校风格。  一、创新思维方面的思考——校长有奇思妙想  学校管理也需要靈感,“灵感”本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用语,但学校管理和文学创作相通相近,管理的灵感不是从天而降,也需要“两句三年得”,需要沉下心去体味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校园文化不能拿来
教育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许多和教育相关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基础之上创新地提出了立德树人重要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理论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全面深化教育体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现实道路。  近年来,由于大班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大班教学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人际交往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6月13日,在这个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季节,兴城市曹庄四城小学迎来了第二次辽宁省乡村导师团队数学学科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导师团队成员有进修学校的数学教研员李巍巍老师、杨帆老师、拣金小学的高源源老师和南一小学的张红秋老师。同时参与活动的还有曹庄小学的校长沈文新、副校长赵艳梅、张权、李朝阳主任及部分教师代表。  本次活动由进修学校教研员李巍巍主持,分为导师团队成员送课展示、交流研讨、专题讲座三个环节。
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小学在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师生互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专项研究,旨在落实先进的师生互评理念,改进师生关系,拓展教育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让师生在交往、互动和评价中思考自己和对方的观点、态度、需求和行为,从而改进教与学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研究背景  相关政策文件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建立促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方法,教育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笔者在近 30 年从未离开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实践,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双主体教育,办优质学校”的学校管理模式,能使学生学习效果和教育效果最大化。所谓双主体教育就是把校长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和学生双双作为主体,按照一定的模式引领他们学会自主管理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纳入中学课程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开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十分单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个学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校从2015年开始构建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建立“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的四维立体教育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