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关于柏果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和盘县大力推行有效教育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积极探究渗透德育的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教学中,我不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是融入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我根据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其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文章的美好形象,适时感染教育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三、营造美好的教学氛围,熏陶塑造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颂》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学生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对美有深刻体验,就能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
四、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拓展延伸。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素养,促使学生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孙瑞琪,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语文教师职称,《关于柏果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邮编:553531;电话:15286687169;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积极探究渗透德育的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教学中,我不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而是融入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我根据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其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文章的美好形象,适时感染教育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三、营造美好的教学氛围,熏陶塑造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颂》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学生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对美有深刻体验,就能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
四、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拓展延伸。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素养,促使学生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介:孙瑞琪,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语文教师职称,《关于柏果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邮编:553531;电话:15286687169;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