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09—02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我们对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这一劳务输出大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该镇共有人口2.02万,外出务工人员约有4600人,其中长年在外的有1400人,占务工人员的30.4%;季节性外出的有3200人,占务工人员的69.6%。该镇共有学生2748人,留守儿童609人(其中寄宿学生352人),占学生人数的21.4%。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该镇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0%),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80%的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对孩子学习的监控不力,多娇惯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放纵、任性的习惯。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5%),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或叔婶、姑舅等人监管。这类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的满足。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关注,相互沟通少。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这种类型的孩子因各种原因无人监管和照顾,就根本谈不上家庭教育。
2.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调查显示,95%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无人辅导功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感到无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比较重,存在辍学的隐患。200名留守儿童中,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但也有8%的留守儿童能理解家长的苦心,以此为学习的动力,能严格约束自己,学习成绩优异。
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一般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也不善于寻求帮助。调查中发现,200名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占27.45%,抑郁的占27.6%,有恐惧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而且86.4%的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严重,逆反心理较强,与长期有父母直接照顾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敏感,往往因一点小事就有强烈的反应,对监护人或老师的批评比一般同学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最严重的一个方面 。在身体方面,多数留守儿童的午餐得不到保障,都是随便对付,甚至不吃午餐。就短时间看,在身体健康上不一定有明显的问题表现出来,但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很孤独,缺乏自信,很多有自卑心理。
5. 留守儿童的行为情况。由于缺乏家庭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200名留守儿童中60.5%的人出现过行为偏差,如说谎、偷窃、报复以及破坏行为,但也有12%的留守儿童能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品德修养,能善解人意,能尊敬长辈,关爱他人。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1. 亲情的缺失,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有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8%,8.7 %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没有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他们也很少能够直接与父母通话。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顾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着障碍和性格缺陷。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调查显示,有过失、说谎、偷窃、打架以及破坏行为的儿童,分别占57.6%、35.2%、7.4%、30.6%和41.3%。另外,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他们很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 监管的缺失。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进行监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或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溺水、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经常发生。目前在农村里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一些不良书刊、黄色音像制品无时不“污染”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4. 学校教育的淡化。许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满足不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需求。因而,留守儿童有较强的自卑感,有些人整天闷闷不乐、寡言少语、无心思学习。这样,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差之外,身心也得不到健康发展。
5. 一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因年纪大,不能很好照顾他们的生活。很多孩子常常会吃不上早餐,这也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G7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09—02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我们对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这一劳务输出大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该镇共有人口2.02万,外出务工人员约有4600人,其中长年在外的有1400人,占务工人员的30.4%;季节性外出的有3200人,占务工人员的69.6%。该镇共有学生2748人,留守儿童609人(其中寄宿学生352人),占学生人数的21.4%。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该镇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0%),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80%的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对孩子学习的监控不力,多娇惯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放纵、任性的习惯。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5%),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或叔婶、姑舅等人监管。这类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的满足。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很少关注,相互沟通少。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这种类型的孩子因各种原因无人监管和照顾,就根本谈不上家庭教育。
2.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调查显示,95%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无人辅导功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感到无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比较重,存在辍学的隐患。200名留守儿童中,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但也有8%的留守儿童能理解家长的苦心,以此为学习的动力,能严格约束自己,学习成绩优异。
3.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一般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也不善于寻求帮助。调查中发现,200名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占27.45%,抑郁的占27.6%,有恐惧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而且86.4%的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严重,逆反心理较强,与长期有父母直接照顾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敏感,往往因一点小事就有强烈的反应,对监护人或老师的批评比一般同学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最严重的一个方面 。在身体方面,多数留守儿童的午餐得不到保障,都是随便对付,甚至不吃午餐。就短时间看,在身体健康上不一定有明显的问题表现出来,但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很孤独,缺乏自信,很多有自卑心理。
5. 留守儿童的行为情况。由于缺乏家庭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200名留守儿童中60.5%的人出现过行为偏差,如说谎、偷窃、报复以及破坏行为,但也有12%的留守儿童能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品德修养,能善解人意,能尊敬长辈,关爱他人。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1. 亲情的缺失,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有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8%,8.7 %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没有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他们也很少能够直接与父母通话。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顾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着障碍和性格缺陷。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调查显示,有过失、说谎、偷窃、打架以及破坏行为的儿童,分别占57.6%、35.2%、7.4%、30.6%和41.3%。另外,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他们很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 监管的缺失。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进行监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或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溺水、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经常发生。目前在农村里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一些不良书刊、黄色音像制品无时不“污染”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4. 学校教育的淡化。许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满足不了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需求。因而,留守儿童有较强的自卑感,有些人整天闷闷不乐、寡言少语、无心思学习。这样,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差之外,身心也得不到健康发展。
5. 一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因年纪大,不能很好照顾他们的生活。很多孩子常常会吃不上早餐,这也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