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慢性肠炎;升阳益胃汤;肝脾湿盛;程尚述
中图分类号:R5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63-02
慢性肠炎以长期腹泻为主要症状,属中医“泄泻”范畴,好发于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程尚述主任系南京市名中医,从医40余载,秉承李东垣治脾胃经验,治疗慢性肠炎收效甚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泄泻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
程老认为,湿邪是慢性泄泻的主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所云:“湿盛则飧泻,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然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另一方面,程老认为,脾胃阳虚亦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中老年人因身体各方面机能减退,加之长期的腹泻必致脾胃虚弱,甚至脾胃阳虚,下陷不举。《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李东垣《脾胃论》进一步强调:“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从以上叙述,我们可知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邪困脾。脾胃阳虚下陷,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2 治用升阳益胃汤化裁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该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羌活、防风、白芍、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健脾化湿、升阳益气的功效。药用:炙黄氏30g、党参30g、炒白术10g、茯苓10g、羌活6g、炙升麻10g、炒柴胡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泽泻10g、炒薏苡仁10g、黄连3g、防风6g、炙甘草6g、葛根10g。
3 临证加减
对于慢性肠炎,除湿升阳、健脾益胃是基本治疗法则。但随着具体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而用药有所偏重。如病之初期,湿邪较盛,当以除湿为主;病之中期,常虚实夹杂,当升阳除湿并重;病之后期脾胃俱虚,当以益气升阳为主。现就临证加减介绍如下。
3.1 湿盛脾虚
症见排泄水多、小便亦涩,舌淡、脉细,宜除湿升阳,重用风药,略参苍术、泽泻、猪苓渗利其湿,以上下分消其湿。
3.2 肝郁脾虚
症见泄泻不畅、胸胁闷胀、遇郁加重,矢气重、腹痛肠鸣,腹痛往往来去迅速,痛而腹中拘急,腹痛随之即泻,泻后腹痛反舒,时痛时泻、反复不止、舌淡红,脉弦细。是时主用风药,解痉止痛,酌加白术、川芎。
3.3 津亏肠燥
症见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心烦少眠,口渴多饮,舌红少苔脉细。素体阴虚,平素多进香燥,损耗阴血,津亏肠燥,大便秘结。此时宜加用当归、首乌、熟地、知母、花粉、元参等养血育阴之品。
3.4 肝肾阳虚
症见泄泻兼腹痛绵绵,得温则舒,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面色萎黄,或黎明腹痛腹泻,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舌淡脉细。此时宜求本达源,温肾健脾,加用炮姜、桂枝、附子等取其守而不走、湿补脾肾、升腾阳气的作用。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教师,56岁,2007年4月20日就诊。慢性腹泻近10年,迭经治疗,不能向愈。肠镜示慢性肠炎表现。生活稍有不慎,泄泻便作,痛则即泻,便中时夹粘冻,神疲面黄,纳食尚可,舌淡苔薄腻脉濡。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治拟升阳益胃,健脾止泻。处方:炙黄氏30g、党参30g、炒白术10g、茯苓10g、羌活6g、炙升麻10g、炒柴胡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泽泻10g、炒薏苡仁10g、防风6g、炙甘草6g、葛根10g,药进7帖,病情明显缓解,上方调整加减再进30余剂,诸症若失,再以补中益气丸巩固两月,随访半年未发。
5 体会
程老认为脾虚湿盛是慢性肠炎的根本病机,所谓“无湿不成泄”。《素问•阴阳大论》云:“湿胜则濡泄。”《临证指南•泄泻》亦云:“泄泻,注下症也,湿多成五泄:曰飧、曰溏、曰鹜、曰濡、曰滑。”程老认为湿为阴邪,其性凝滞,缠绵难出。用风治湿,可以使湿邪透达,可以使脾运得以健旺,而达到除湿目的。泄泻病久,必致脾胃气虚,肾阳亏乏,而清阳下陷。正如李东垣所说:“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机”。因此在治疗上李东垣提出“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从而可知,对泄泻的治疗在除湿运脾的同时,注重托举阳气,使下陷的清阳得以升腾是十分重要的。
程老认为升阳益胃汤中党参、黄氏、白术、茯苓均有益气健脾作用,其中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柴胡可升引脾胃清气上行,使元气充实腠理,阳气得以卫外而固,这是治其本。同时用羌活、防风等药,盖取其升发阳气,与上药合用,则成为辛、甘、温、发散之剂,发越脾土之郁遏,合甘药能化阳敛阴,寓收于散,有制约调节意义。泽泻利水渗湿,体现了泄泻分利之特点,黄连法热燥湿,升麻、葛根能助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全方运用,标本兼治,收效良好。
(责任编辑:陈涌涛)
中图分类号:R5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63-02
慢性肠炎以长期腹泻为主要症状,属中医“泄泻”范畴,好发于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程尚述主任系南京市名中医,从医40余载,秉承李东垣治脾胃经验,治疗慢性肠炎收效甚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泄泻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
程老认为,湿邪是慢性泄泻的主因,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所云:“湿盛则飧泻,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然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另一方面,程老认为,脾胃阳虚亦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中老年人因身体各方面机能减退,加之长期的腹泻必致脾胃虚弱,甚至脾胃阳虚,下陷不举。《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李东垣《脾胃论》进一步强调:“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从以上叙述,我们可知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邪困脾。脾胃阳虚下陷,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2 治用升阳益胃汤化裁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该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羌活、防风、白芍、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健脾化湿、升阳益气的功效。药用:炙黄氏30g、党参30g、炒白术10g、茯苓10g、羌活6g、炙升麻10g、炒柴胡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泽泻10g、炒薏苡仁10g、黄连3g、防风6g、炙甘草6g、葛根10g。
3 临证加减
对于慢性肠炎,除湿升阳、健脾益胃是基本治疗法则。但随着具体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而用药有所偏重。如病之初期,湿邪较盛,当以除湿为主;病之中期,常虚实夹杂,当升阳除湿并重;病之后期脾胃俱虚,当以益气升阳为主。现就临证加减介绍如下。
3.1 湿盛脾虚
症见排泄水多、小便亦涩,舌淡、脉细,宜除湿升阳,重用风药,略参苍术、泽泻、猪苓渗利其湿,以上下分消其湿。
3.2 肝郁脾虚
症见泄泻不畅、胸胁闷胀、遇郁加重,矢气重、腹痛肠鸣,腹痛往往来去迅速,痛而腹中拘急,腹痛随之即泻,泻后腹痛反舒,时痛时泻、反复不止、舌淡红,脉弦细。是时主用风药,解痉止痛,酌加白术、川芎。
3.3 津亏肠燥
症见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心烦少眠,口渴多饮,舌红少苔脉细。素体阴虚,平素多进香燥,损耗阴血,津亏肠燥,大便秘结。此时宜加用当归、首乌、熟地、知母、花粉、元参等养血育阴之品。
3.4 肝肾阳虚
症见泄泻兼腹痛绵绵,得温则舒,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面色萎黄,或黎明腹痛腹泻,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舌淡脉细。此时宜求本达源,温肾健脾,加用炮姜、桂枝、附子等取其守而不走、湿补脾肾、升腾阳气的作用。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教师,56岁,2007年4月20日就诊。慢性腹泻近10年,迭经治疗,不能向愈。肠镜示慢性肠炎表现。生活稍有不慎,泄泻便作,痛则即泻,便中时夹粘冻,神疲面黄,纳食尚可,舌淡苔薄腻脉濡。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治拟升阳益胃,健脾止泻。处方:炙黄氏30g、党参30g、炒白术10g、茯苓10g、羌活6g、炙升麻10g、炒柴胡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泽泻10g、炒薏苡仁10g、防风6g、炙甘草6g、葛根10g,药进7帖,病情明显缓解,上方调整加减再进30余剂,诸症若失,再以补中益气丸巩固两月,随访半年未发。
5 体会
程老认为脾虚湿盛是慢性肠炎的根本病机,所谓“无湿不成泄”。《素问•阴阳大论》云:“湿胜则濡泄。”《临证指南•泄泻》亦云:“泄泻,注下症也,湿多成五泄:曰飧、曰溏、曰鹜、曰濡、曰滑。”程老认为湿为阴邪,其性凝滞,缠绵难出。用风治湿,可以使湿邪透达,可以使脾运得以健旺,而达到除湿目的。泄泻病久,必致脾胃气虚,肾阳亏乏,而清阳下陷。正如李东垣所说:“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机”。因此在治疗上李东垣提出“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从而可知,对泄泻的治疗在除湿运脾的同时,注重托举阳气,使下陷的清阳得以升腾是十分重要的。
程老认为升阳益胃汤中党参、黄氏、白术、茯苓均有益气健脾作用,其中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柴胡可升引脾胃清气上行,使元气充实腠理,阳气得以卫外而固,这是治其本。同时用羌活、防风等药,盖取其升发阳气,与上药合用,则成为辛、甘、温、发散之剂,发越脾土之郁遏,合甘药能化阳敛阴,寓收于散,有制约调节意义。泽泻利水渗湿,体现了泄泻分利之特点,黄连法热燥湿,升麻、葛根能助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全方运用,标本兼治,收效良好。
(责任编辑:陈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