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诊改工作,从专业诊改认知入手,阐述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过程,总结诊改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提炼专业诊改与课程诊改有效衔接的主要做法和特色,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诊改工作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改;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045-03
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是高职院校对“管办评分离”的具体落实,是保障高职院校在不依赖外部评估的情况下,将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到位,履行质量保证责任的有力举措 [1]。本文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总结教学诊改工作中专业层面的诊改探索和实践过程,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切实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一定的实践借鉴。
一、专业诊改的认知
(一)专业诊改
科学性是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教学诊改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诊改循环推进周期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责任部门务必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基于诊改不同层面的主体分类确定。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组织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专业属于横向五层面中的诊断对象之一,其诊断主体由二级学院和专业团队组成。专业诊改的结果导向对诊改复核起关键性作用,尤其在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效及持续提升方面。根据实际诊改工作经验,合理分工、厘清各诊断主体的职责是诊改工作的起点 [3]。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由机电学院负责组织学院内各专业诊改统筹工作和教学运行质量监督与宏观调控,主要涉及保证专业建设科学、有序开展的指导性文件。机电一体化专业诊改的运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本专业教学标准,实施一学年一次的专业教学自我诊改;二是基于本专业建设方案,进行以三年为一周期的专业考核。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SWOT分析
本专业的优势在于建设基础好,实验实训条件相对完善,校企合作较为紧密,教学改革成果颇丰;专业的劣势主要在于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需持续提升;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更新速度快,同类专业开设院校比较多,竞争激烈上;专业的机会主要体现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安徽省“三区一群”政策、教育部“提质培优”计划等政策红利为专业发展提供的新机遇上;“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业子项目、子任务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二、专业诊改“两链”打造
(一)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目标链
专业建设目标属于学院发展目标链中的核心环节,是对学院发展规划的具体完善,是人才培养成效的直观体现,其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将导向诊改实施的结果。专业团队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专业建设子规划及学院层专业建设规划作为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依据,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予以落实。本专业建设总目标是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主流与新兴产业,满足“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及合肥市“芯屏器合”发展定位的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三年建设循环,专业实力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专业建设目标具化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机制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八个方面。
(二)建立以考核评价为核心的标准链
具有可操作性的诊改标准是对质量体系建设内容的深度规定,是目标链具体量化指标的集合,普遍作为诊改工作实效考核评价的基准 [4]。专业团队基于前期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的经验和专业现有资源条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专业建设标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融合,形成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建設、实践条件建设、社会服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七项一级指标为主的标准链。
三、专业诊改实施经验
(一)建立可持续诊改运行机制
专业团队贯通“两链”,采取“负责人推动、专家指导、团队实践、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构建“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激发质量管理过程,快速反应、系统联动,推进自我整改。依照“事前:明确目标、任务、标准;事中:结合日常工作,对任务的进度、质量、效益等进行监测,采用信息平台数据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预警机制,开展常态纠偏;事后:结合专业建设质量运行特点”,定期开展阶段自诊,建立专业层面PDCA循环,形成可持续的诊改运行机制。
(二)建立数据反馈式考核性诊断
诊改工作强调的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坚持利用数据和事实进行考核性诊断。对诊断点存在的问题,处理过程应按照原因剖析、措施研究、改进实施的步骤有序推进。最终,针对专业层面的计划、进度、结果三个阶段开展考核性诊断,一方面可促进学院转变内部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实现对诊改预期成效的检验,保证成果落地。
(三)建立引擎驱动提升诊改动力
诊改参与者应制定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措施、以校内制度为核心的外部激励措施,引擎驱动专业诊改运行实施。主要举措为在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信息化教学改革推广、毕业环节组织管理等方面,衔接师德师风品牌活动、校内评选奖惩项目,树立质量标杆,激发诊改内生动力,同时也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诊改实效。
四、专业诊断意见和改进举措
本研究根据平台数据采集分析结果和“用人单位-同类院校-专家学者-校内师生”四级访谈调研,综合麦可思第三方评价信息,发现专业诊改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专业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企业需求岗位与专业培养岗位吻合度偏低。改进措施主要有深入企业调研、修正专业培养岗位不匹配之处、合理拓宽调研企业类型,巩固现代学徒制项目成果;二是专业精品课程中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偏少。改进措施主要有积极引入省级以上规划教材,提升微课、金课和活页教材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投入;三是毕业生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偏低。改进措施主要有畅通校内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渠道,深化“1+X”证书试点工作。 五、专业诊改与课程诊改
课程诊改以学年为诊断周期,责任主体为课程团队,与专业诊改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同步实施。课程团队在进行自主诊改时要明确,自拟目标和标准必须链接专业层面的目标和标准,坚决避免“断链”现象。课程整改工作任务由课程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开展,一是实施课程调研、教学检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考试分析等活动以保障课程质量;二是开展课程SWOT分析,明确课程现状;三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三年规划,结合课程建设基础,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四是依据课程建设目标,结合学校三级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分解目标任务;五是运用内部诊改平台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课程阶段改进、常态纠偏实施步骤,推动课程PDCA循序,实施课程全方位质量管理。课程诊改工作的主要特色,一是课程团队多方位进行课程建设诊改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将“课程思政、课证融通”贯穿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团队组建、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考核评价等阶段;二是教师基于双平台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达标诊断,教师细化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标准,实施“理论+实践+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分层培养,建立全时空学习的立体化在线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赋能,全面监控教学质量;三是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知识和技能纠偏,利用课程层画像精准掌握学情,科学施教,具体有课前组织课程设计、上传课程资源、推送课程资源和发布教学公告;课中实施智能签到、问答讨论、讲解指导和测验考核;课后开展网络答疑反馈、补充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作业整理和课程总结。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专业诊断是手段,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根本目标,而改进是促进手段向目标科学转化的关键环节 [5]。专业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基础,是诊断的关键节点,以专业诊改为手段,既可以强化专业质量建设,也可以为专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以诊改复核作为新的专业建设起点,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发挥专业团队在专业诊改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认同感;以诊改工作助推专业发展,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 高职院校推进专业诊改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80-87.
[2] 李国艳,马艳红. 基于专业要素构建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72-78.
[3] 周安福. 基于診断改进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践[J]. 教育科学论坛,2020(03):24-26.
[4] 丁才成,陈炳和.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8):55-58.
[5] 李艳. 关于高职院校构建专业诊改机制的思考[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4):10-14.
(荐稿人:胡继胜,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改;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045-03
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是高职院校对“管办评分离”的具体落实,是保障高职院校在不依赖外部评估的情况下,将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到位,履行质量保证责任的有力举措 [1]。本文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总结教学诊改工作中专业层面的诊改探索和实践过程,旨在为同类院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切实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一定的实践借鉴。
一、专业诊改的认知
(一)专业诊改
科学性是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教学诊改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诊改循环推进周期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责任部门务必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基于诊改不同层面的主体分类确定。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组织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专业属于横向五层面中的诊断对象之一,其诊断主体由二级学院和专业团队组成。专业诊改的结果导向对诊改复核起关键性作用,尤其在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效及持续提升方面。根据实际诊改工作经验,合理分工、厘清各诊断主体的职责是诊改工作的起点 [3]。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由机电学院负责组织学院内各专业诊改统筹工作和教学运行质量监督与宏观调控,主要涉及保证专业建设科学、有序开展的指导性文件。机电一体化专业诊改的运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本专业教学标准,实施一学年一次的专业教学自我诊改;二是基于本专业建设方案,进行以三年为一周期的专业考核。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SWOT分析
本专业的优势在于建设基础好,实验实训条件相对完善,校企合作较为紧密,教学改革成果颇丰;专业的劣势主要在于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需持续提升;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更新速度快,同类专业开设院校比较多,竞争激烈上;专业的机会主要体现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安徽省“三区一群”政策、教育部“提质培优”计划等政策红利为专业发展提供的新机遇上;“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业子项目、子任务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二、专业诊改“两链”打造
(一)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目标链
专业建设目标属于学院发展目标链中的核心环节,是对学院发展规划的具体完善,是人才培养成效的直观体现,其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将导向诊改实施的结果。专业团队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专业建设子规划及学院层专业建设规划作为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依据,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予以落实。本专业建设总目标是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主流与新兴产业,满足“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及合肥市“芯屏器合”发展定位的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三年建设循环,专业实力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专业建设目标具化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机制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八个方面。
(二)建立以考核评价为核心的标准链
具有可操作性的诊改标准是对质量体系建设内容的深度规定,是目标链具体量化指标的集合,普遍作为诊改工作实效考核评价的基准 [4]。专业团队基于前期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的经验和专业现有资源条件,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专业建设标准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融合,形成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建設、实践条件建设、社会服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七项一级指标为主的标准链。
三、专业诊改实施经验
(一)建立可持续诊改运行机制
专业团队贯通“两链”,采取“负责人推动、专家指导、团队实践、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构建“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激发质量管理过程,快速反应、系统联动,推进自我整改。依照“事前:明确目标、任务、标准;事中:结合日常工作,对任务的进度、质量、效益等进行监测,采用信息平台数据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预警机制,开展常态纠偏;事后:结合专业建设质量运行特点”,定期开展阶段自诊,建立专业层面PDCA循环,形成可持续的诊改运行机制。
(二)建立数据反馈式考核性诊断
诊改工作强调的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坚持利用数据和事实进行考核性诊断。对诊断点存在的问题,处理过程应按照原因剖析、措施研究、改进实施的步骤有序推进。最终,针对专业层面的计划、进度、结果三个阶段开展考核性诊断,一方面可促进学院转变内部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实现对诊改预期成效的检验,保证成果落地。
(三)建立引擎驱动提升诊改动力
诊改参与者应制定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内部激励措施、以校内制度为核心的外部激励措施,引擎驱动专业诊改运行实施。主要举措为在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信息化教学改革推广、毕业环节组织管理等方面,衔接师德师风品牌活动、校内评选奖惩项目,树立质量标杆,激发诊改内生动力,同时也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诊改实效。
四、专业诊断意见和改进举措
本研究根据平台数据采集分析结果和“用人单位-同类院校-专家学者-校内师生”四级访谈调研,综合麦可思第三方评价信息,发现专业诊改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专业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企业需求岗位与专业培养岗位吻合度偏低。改进措施主要有深入企业调研、修正专业培养岗位不匹配之处、合理拓宽调研企业类型,巩固现代学徒制项目成果;二是专业精品课程中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偏少。改进措施主要有积极引入省级以上规划教材,提升微课、金课和活页教材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投入;三是毕业生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偏低。改进措施主要有畅通校内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渠道,深化“1+X”证书试点工作。 五、专业诊改与课程诊改
课程诊改以学年为诊断周期,责任主体为课程团队,与专业诊改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同步实施。课程团队在进行自主诊改时要明确,自拟目标和标准必须链接专业层面的目标和标准,坚决避免“断链”现象。课程整改工作任务由课程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开展,一是实施课程调研、教学检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考试分析等活动以保障课程质量;二是开展课程SWOT分析,明确课程现状;三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三年规划,结合课程建设基础,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四是依据课程建设目标,结合学校三级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分解目标任务;五是运用内部诊改平台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课程阶段改进、常态纠偏实施步骤,推动课程PDCA循序,实施课程全方位质量管理。课程诊改工作的主要特色,一是课程团队多方位进行课程建设诊改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将“课程思政、课证融通”贯穿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团队组建、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考核评价等阶段;二是教师基于双平台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达标诊断,教师细化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标准,实施“理论+实践+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分层培养,建立全时空学习的立体化在线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赋能,全面监控教学质量;三是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知识和技能纠偏,利用课程层画像精准掌握学情,科学施教,具体有课前组织课程设计、上传课程资源、推送课程资源和发布教学公告;课中实施智能签到、问答讨论、讲解指导和测验考核;课后开展网络答疑反馈、补充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作业整理和课程总结。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专业诊断是手段,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根本目标,而改进是促进手段向目标科学转化的关键环节 [5]。专业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基础,是诊断的关键节点,以专业诊改为手段,既可以强化专业质量建设,也可以为专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以诊改复核作为新的专业建设起点,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发挥专业团队在专业诊改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认同感;以诊改工作助推专业发展,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 高职院校推进专业诊改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80-87.
[2] 李国艳,马艳红. 基于专业要素构建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72-78.
[3] 周安福. 基于診断改进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践[J]. 教育科学论坛,2020(03):24-26.
[4] 丁才成,陈炳和.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8):55-58.
[5] 李艳. 关于高职院校构建专业诊改机制的思考[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4):10-14.
(荐稿人:胡继胜,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