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品德课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微视频集视听、时空、动静、表现和再现功能于一身,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需求,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备受教师青睐。[1]尤其在历史题材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当选择和使用微视频,挖掘其深层的教学价值,便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切点”运用,深化价值体悟
历史毕竟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课堂实际,从单个视频的一个价值点或多个价值点切入教学,引领学生展开探讨,深入体悟微视频所蕴含的价值。
1.聚焦主要价值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针对教学目标,抓住微视频最主要的一个价值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感受,并通过适当的对话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悟”在认知与情感深处。
选用纪录视频,“切”在认知拓展点。纪录片是真实而具有权威性的视频资料,根据教学需要,围绕知识点的学习剪辑而成的历史记录微视频,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改善其历史知识结构,增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特级教师周爱芬在执教《不平静的世界》(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对南京大屠杀、屠杀犹太人、轰炸广岛长崎、斯大林格保卫战等纪录片进行了剪辑。由此制作的微视频聚焦于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在视觉与情感上给予学生强烈冲击。随着学生对“二战造成的破坏”这一认知点的不断拓展,“拒绝战争,珍惜和平”的历史情感油然而生。
借用时事视频,“切”在情感困惑点。教学只有切入学生的情感困惑点,才能真正激发其历史情感。我们可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之处,利用微视频将新闻事件与教材内容对接,引领学生建立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2]一课时,教师播放了圆明园鼠兔首铜像拍卖与相关文物追讨事件的新闻视频,组织学生开展“圆明园鼠兔该不该购买回来”的讨论。这一事件是当时的社会热点,学生大多有所了解。教师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究,实现了学生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对接。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文物流拍是对掠夺物非法占有的正义申述,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2.激活多维价值点
微视频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对一个视频进行多个视点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充分展开交流探讨,从而获得感悟,对微视频所承载的历史知识有整体性的认识。
一点发散,让知识学习更深入。即先就视频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展开学习,之后延伸至视频的其他方面。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聚焦微视频所蕴含的主要价值,并由此及彼,深化学习。
例如,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片断,引导学生感受同胞的屈辱与苦难;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展开讨论,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受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深刻和强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这段民族血泪史?
从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到今天的世界时局,这样的历史教育震撼人心,寓意深刻。它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历史事实,也建立了认识历史的多元视角。
多点聚合,让情感升华更完善。即创设条件让学生从不同维度观看微视频,并交流感受,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剪辑了《开国大典》视频片断,引导学生从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阅兵式场面等不同的视角观看视频,畅谈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阅兵式上感受到新中国军队的威武雄壮,从出席人员中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在举国欢呼新中国成立时,学生更是激动不已……多维度的视频欣赏与交流,提升了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整体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联接运用,丰富历史情感
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有时运用单个视频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将多个视频联接运用,以促使学生在不断感知与体悟中理解历史,形成深厚的历史情感。
1.多频递进,让情感层层叠加
我们可围绕情感目标,将多个同主题且蕴含不同程度情感的视频递进式串联,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层层推进,加深学生的历史情感。
梯度呈现,增强情感厚度。所谓梯度呈现,指教学中按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进程,将多个微视频递进式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感知历史,深化情感。
例如,池昌斌老师执教的《悲愤的吼声》[3]一课,在“课堂序曲”中使用了两段视频片断。首先播放MTV《在松花江上》,悲壮的影音效果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之后,池老师播放剪辑的历史镜头,描述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引领孩子走进那段充满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岁月。这两段视频的顺次运用,使得本课的情感基调——悲愤、沉重、理性得以层层推进,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由此,引领学生带着悲愤进入后续学习,不断加深爱国情感。
对比视频,挖掘情感深度。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通过古今对比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而微视频的运用能进一步增强对比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一课时,教师在“抚今追昔”环节中使用了“香港回归”视频片断,在“感知山河破碎”教学环节中则播放了纪录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剪辑片断。由此,今天祖国的强盛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情感,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爱国志向自然在心中生根。
2.多频并置,让体验层层深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海量视频资源,围绕同一主题事件,会有诸多不同视角的视频。我们可围绕同一主题,剪辑制作不同维度的视频,根据教学需要加以呈现,让学生在层层体验中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视角由大到小,体验中深化认知。历史既包括宏大的场景,也包括微小的细节。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用视频先呈现宏大的历史场景,而后聚焦局部细节,引导学生从粗浅感受走向深度感悟,不断深化体验。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4]一课时,教师先播放圆明园全景的三维动画演示片,之后视角由大到小,聚焦于圆明园景观之海晏堂,展示其中精美的文物细节。全景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而聚焦展示则让学生感慨于近代国人的精湛技艺。由此从面到点,让学生对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有了立体而全面的感受。
视线由近到远,体验中深化情感。这里的近与远是相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而言。教学中,教师可先呈现学生有所了解的微视频,而后呈现比较陌生的视频。“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其强烈的认知欲,从而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首先呈现2015年2月台湾复兴航空航班坠机的新闻视频片断,请学生说说认识;而后呈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坠机事故的指示、网友留言,再让学生说新想法。最后,教师播放1999年9月21日台湾大地震的视频片断,引导学生说说地震过后的台湾人民需要什么,大陆人民做了什么。复兴航空坠机事件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的关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而后播放1999年台湾大地震视频。同样是灾难事件,有了前面的讨论,学生自然产生了两岸一家亲的情感。
三、整合运用,拓展视频价值
为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广度及历史情感的厚度,微视频有时需要整合图片、歌曲、实物、故事等资源,可以选择在视频播放的前后时间点介入。
1.实物整合,让历史感受更真切
这里的实物指通过微视频所反映的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真实物品与仿制品。实物真实可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粮票让学生猜一猜用途,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巨变,最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视频,展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新面貌。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缩影,引导学生了解粮票,能让他们从中真切感受计划经济时代物资贫乏,贸易封闭的僵化体制;再观看改革开放后生活变迁的视频,由此反衬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2.故事整合,让历史认识更丰满
这里的“故事”,是指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以及与视频有关联的人物故事。小学品德历史题材的教学适宜“采用以事带史、以史带人的教学方法,不追求完整性与系统性”[5]。将故事与视频相结合,意在拓展微视频所蕴含的知识,以事带史、以史带人,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丰满。
例如,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五年级下册)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历史,教师先播放视频《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然后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太行山上》《苦菜花》等抗战故事,由此以事带史,以史带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不易,激发起对抗战英烈的崇敬之情。
总之,历史题材品德教学中微视频资源的运用,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或“切点”运用,或联接运用,或整合运用,方能激活虚设情感,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谢林燕.让微视频与品德课堂有效对接[J].中小学德育,2016(02):40.
[2]施吉章.在关注时事中激活静态的历史[J].中小学德育,2009(09):21.
[3]池昌斌.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应体现的四种意识[J].中小学德育.
2009(05):16.
[4]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J].中小学德育,2007(04):13.
[5]韩永平.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与教学要点介绍[D]//浙江省品德历史地理题材疑难杂症专题培训活动资料.2011.
一、“切点”运用,深化价值体悟
历史毕竟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课堂实际,从单个视频的一个价值点或多个价值点切入教学,引领学生展开探讨,深入体悟微视频所蕴含的价值。
1.聚焦主要价值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针对教学目标,抓住微视频最主要的一个价值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感受,并通过适当的对话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悟”在认知与情感深处。
选用纪录视频,“切”在认知拓展点。纪录片是真实而具有权威性的视频资料,根据教学需要,围绕知识点的学习剪辑而成的历史记录微视频,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改善其历史知识结构,增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特级教师周爱芬在执教《不平静的世界》(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对南京大屠杀、屠杀犹太人、轰炸广岛长崎、斯大林格保卫战等纪录片进行了剪辑。由此制作的微视频聚焦于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在视觉与情感上给予学生强烈冲击。随着学生对“二战造成的破坏”这一认知点的不断拓展,“拒绝战争,珍惜和平”的历史情感油然而生。
借用时事视频,“切”在情感困惑点。教学只有切入学生的情感困惑点,才能真正激发其历史情感。我们可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之处,利用微视频将新闻事件与教材内容对接,引领学生建立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2]一课时,教师播放了圆明园鼠兔首铜像拍卖与相关文物追讨事件的新闻视频,组织学生开展“圆明园鼠兔该不该购买回来”的讨论。这一事件是当时的社会热点,学生大多有所了解。教师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究,实现了学生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对接。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文物流拍是对掠夺物非法占有的正义申述,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2.激活多维价值点
微视频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对一个视频进行多个视点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充分展开交流探讨,从而获得感悟,对微视频所承载的历史知识有整体性的认识。
一点发散,让知识学习更深入。即先就视频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展开学习,之后延伸至视频的其他方面。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聚焦微视频所蕴含的主要价值,并由此及彼,深化学习。
例如,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片断,引导学生感受同胞的屈辱与苦难;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展开讨论,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受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深刻和强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这段民族血泪史?
从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到今天的世界时局,这样的历史教育震撼人心,寓意深刻。它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历史事实,也建立了认识历史的多元视角。
多点聚合,让情感升华更完善。即创设条件让学生从不同维度观看微视频,并交流感受,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剪辑了《开国大典》视频片断,引导学生从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阅兵式场面等不同的视角观看视频,畅谈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阅兵式上感受到新中国军队的威武雄壮,从出席人员中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在举国欢呼新中国成立时,学生更是激动不已……多维度的视频欣赏与交流,提升了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整体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联接运用,丰富历史情感
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有时运用单个视频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将多个视频联接运用,以促使学生在不断感知与体悟中理解历史,形成深厚的历史情感。
1.多频递进,让情感层层叠加
我们可围绕情感目标,将多个同主题且蕴含不同程度情感的视频递进式串联,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层层推进,加深学生的历史情感。
梯度呈现,增强情感厚度。所谓梯度呈现,指教学中按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进程,将多个微视频递进式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感知历史,深化情感。
例如,池昌斌老师执教的《悲愤的吼声》[3]一课,在“课堂序曲”中使用了两段视频片断。首先播放MTV《在松花江上》,悲壮的影音效果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之后,池老师播放剪辑的历史镜头,描述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引领孩子走进那段充满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岁月。这两段视频的顺次运用,使得本课的情感基调——悲愤、沉重、理性得以层层推进,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由此,引领学生带着悲愤进入后续学习,不断加深爱国情感。
对比视频,挖掘情感深度。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通过古今对比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而微视频的运用能进一步增强对比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一课时,教师在“抚今追昔”环节中使用了“香港回归”视频片断,在“感知山河破碎”教学环节中则播放了纪录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剪辑片断。由此,今天祖国的强盛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情感,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爱国志向自然在心中生根。
2.多频并置,让体验层层深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海量视频资源,围绕同一主题事件,会有诸多不同视角的视频。我们可围绕同一主题,剪辑制作不同维度的视频,根据教学需要加以呈现,让学生在层层体验中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视角由大到小,体验中深化认知。历史既包括宏大的场景,也包括微小的细节。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用视频先呈现宏大的历史场景,而后聚焦局部细节,引导学生从粗浅感受走向深度感悟,不断深化体验。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4]一课时,教师先播放圆明园全景的三维动画演示片,之后视角由大到小,聚焦于圆明园景观之海晏堂,展示其中精美的文物细节。全景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而聚焦展示则让学生感慨于近代国人的精湛技艺。由此从面到点,让学生对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有了立体而全面的感受。
视线由近到远,体验中深化情感。这里的近与远是相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而言。教学中,教师可先呈现学生有所了解的微视频,而后呈现比较陌生的视频。“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其强烈的认知欲,从而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首先呈现2015年2月台湾复兴航空航班坠机的新闻视频片断,请学生说说认识;而后呈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坠机事故的指示、网友留言,再让学生说新想法。最后,教师播放1999年9月21日台湾大地震的视频片断,引导学生说说地震过后的台湾人民需要什么,大陆人民做了什么。复兴航空坠机事件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的关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两岸人民血浓于水,而后播放1999年台湾大地震视频。同样是灾难事件,有了前面的讨论,学生自然产生了两岸一家亲的情感。
三、整合运用,拓展视频价值
为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广度及历史情感的厚度,微视频有时需要整合图片、歌曲、实物、故事等资源,可以选择在视频播放的前后时间点介入。
1.实物整合,让历史感受更真切
这里的实物指通过微视频所反映的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真实物品与仿制品。实物真实可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故事》(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粮票让学生猜一猜用途,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巨变,最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视频,展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新面貌。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缩影,引导学生了解粮票,能让他们从中真切感受计划经济时代物资贫乏,贸易封闭的僵化体制;再观看改革开放后生活变迁的视频,由此反衬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2.故事整合,让历史认识更丰满
这里的“故事”,是指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以及与视频有关联的人物故事。小学品德历史题材的教学适宜“采用以事带史、以史带人的教学方法,不追求完整性与系统性”[5]。将故事与视频相结合,意在拓展微视频所蕴含的知识,以事带史、以史带人,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丰满。
例如,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五年级下册)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历史,教师先播放视频《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然后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太行山上》《苦菜花》等抗战故事,由此以事带史,以史带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不易,激发起对抗战英烈的崇敬之情。
总之,历史题材品德教学中微视频资源的运用,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或“切点”运用,或联接运用,或整合运用,方能激活虚设情感,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谢林燕.让微视频与品德课堂有效对接[J].中小学德育,2016(02):40.
[2]施吉章.在关注时事中激活静态的历史[J].中小学德育,2009(09):21.
[3]池昌斌.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应体现的四种意识[J].中小学德育.
2009(05):16.
[4]周杭芳.《圆明园在哭泣》(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J].中小学德育,2007(04):13.
[5]韩永平.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与教学要点介绍[D]//浙江省品德历史地理题材疑难杂症专题培训活动资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