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分析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提出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民族地区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方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普遍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既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又要避免牺牲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面对这种双重困境下,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最佳产业选择之一。
一、旅游与环境概述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词根Tour与后缀-ism结合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 现代旅游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和学科特点的不一致,对于现代旅游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旅游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为了实现游览、观光、娱乐等目的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
環境一词在英文中是“environment”,《袖珍牛津英语词典》对环境一词的解释是“环绕任何事物的物体或区域》”。可见“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
二、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概览
(一)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要塞,由于气候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1、地貌旅游资源
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的状态,与地貌的形成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地貌轮廓基本特征是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多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各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未开展各类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2、水体旅游资源
水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功能。因为谁是自然地理特征的组成要素。随着气候和土质的变化,同一水体资源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呈现不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水资源通过与山、建筑物等不同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会形成许多奇妙、雅致的风景。水体旅游资源的观赏类型很多,按照其水体的不同性质,大致可以分为江河水体资源、湖泊旅游资源、瀑布旅游资源、温泉旅游资源。
3、植物旅游资源
植物旅游资源在旅游方面又很高的观赏功能、优化环境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民族地区的植物旅游资源主要有:
一是古老的植物,如阳朔气势雄伟的大榕树,陕西黄帝陵处的巨大“轩辕柏”,九华山的凤凰松等。这些古老的植物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人以及游客许愿祈福的场所。
二是稀有的珍稀植物。我国被誉为“世界植物的故乡”,保存有许多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灭绝的珍贵植物。这些植物有很多都大量存在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如湘西、鄂西山区的银杏水杉等。
三是名贵观赏花卉。云南的茶花,不仅属于全国十大名花之列,而且对昆明旅游胜地的吸引功能也有直接的影响。其他名花还有云南的杜鹃、芙蓉,鄂西的腊梅,广西的扶桑,西北地区的绿绒蒿等。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遗址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古老的景观形态表现,对游人有一种奇妙、神秘但又很亲切的吸引力。在我国目前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中,民族地区占有一定的数量。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人类居住的岩洞遗址中,属于民族地区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贵州桐梓岩灰洞等。
2、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表明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巨大创造力,而且许多关键工程往往在地势险要、风光秀丽的地区,因此能够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我国的水利工程中,规模宏伟、工程巨大的有四个。其中两个在民族地区,即灵渠和坎儿井;另外两个是都江堰和京杭运河。
3、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历史悠久,现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及革命文物,也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国务院两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地区共有11 座:广西桂林,贵州遵义、镇远,云南昆明、大理、丽江,西藏拉萨、日喀则,新疆喀什,以及银川、呼和浩特。
4、民族习俗资源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形成并保持有各具特色的风俗和习惯。这些民族习俗,是本民族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极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理,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会使异族游人感到无比新奇,产生很高的旅游功能和价值。
三、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的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三、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人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光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
曾晟(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关系研究.
注:本文系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YCX19042).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民族地区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方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普遍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既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又要避免牺牲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面对这种双重困境下,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最佳产业选择之一。
一、旅游与环境概述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词根Tour与后缀-ism结合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 现代旅游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和学科特点的不一致,对于现代旅游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旅游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为了实现游览、观光、娱乐等目的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
環境一词在英文中是“environment”,《袖珍牛津英语词典》对环境一词的解释是“环绕任何事物的物体或区域》”。可见“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
二、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概览
(一)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要塞,由于气候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1、地貌旅游资源
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的状态,与地貌的形成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地貌轮廓基本特征是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多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各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未开展各类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2、水体旅游资源
水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功能。因为谁是自然地理特征的组成要素。随着气候和土质的变化,同一水体资源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呈现不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水资源通过与山、建筑物等不同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会形成许多奇妙、雅致的风景。水体旅游资源的观赏类型很多,按照其水体的不同性质,大致可以分为江河水体资源、湖泊旅游资源、瀑布旅游资源、温泉旅游资源。
3、植物旅游资源
植物旅游资源在旅游方面又很高的观赏功能、优化环境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民族地区的植物旅游资源主要有:
一是古老的植物,如阳朔气势雄伟的大榕树,陕西黄帝陵处的巨大“轩辕柏”,九华山的凤凰松等。这些古老的植物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地人以及游客许愿祈福的场所。
二是稀有的珍稀植物。我国被誉为“世界植物的故乡”,保存有许多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灭绝的珍贵植物。这些植物有很多都大量存在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如湘西、鄂西山区的银杏水杉等。
三是名贵观赏花卉。云南的茶花,不仅属于全国十大名花之列,而且对昆明旅游胜地的吸引功能也有直接的影响。其他名花还有云南的杜鹃、芙蓉,鄂西的腊梅,广西的扶桑,西北地区的绿绒蒿等。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遗址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古老的景观形态表现,对游人有一种奇妙、神秘但又很亲切的吸引力。在我国目前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中,民族地区占有一定的数量。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人类居住的岩洞遗址中,属于民族地区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贵州桐梓岩灰洞等。
2、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表明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巨大创造力,而且许多关键工程往往在地势险要、风光秀丽的地区,因此能够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我国的水利工程中,规模宏伟、工程巨大的有四个。其中两个在民族地区,即灵渠和坎儿井;另外两个是都江堰和京杭运河。
3、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历史悠久,现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及革命文物,也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国务院两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地区共有11 座:广西桂林,贵州遵义、镇远,云南昆明、大理、丽江,西藏拉萨、日喀则,新疆喀什,以及银川、呼和浩特。
4、民族习俗资源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形成并保持有各具特色的风俗和习惯。这些民族习俗,是本民族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极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理,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会使异族游人感到无比新奇,产生很高的旅游功能和价值。
三、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的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三、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人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光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
曾晟(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关系研究.
注:本文系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YCX1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