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素。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产生“创新”火花。下面我谈谈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比较教学,妙“比”生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教学《守财奴》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朗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同学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上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都学得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如何?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有生动细节的佳作。有的写葛朗台送给严监生的礼物是纸做的鱼,而严监生则在空中比画个饼来还礼;有的写寒冬之际,葛朗台花最少的钱买一件破棉衣,严监生则更厉害,在屋梁上悬挂巨石,自己呆在石下,吓得冷汗直流,以此度过严冬。
二、强化思维训练,以辩导学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老师也是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连老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又可以是对作文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又可以面向课外。因此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我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一步:启发学生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可用白杨比喻北方农民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人?并说说它们分别比喻什么人?
第二步:继续启发讨论:生活中除了刚才列举的粉笔、钢笔、橡皮等可以比喻奉献精神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奉献精神?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思维,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三、巧设课堂情境,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比如利用文章的空白,引导同学驰骋想象,飞跃神思;还可以从课外精选构思奇巧的时文佳作,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浮想联翩。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等作品分组展开猜读。我诱导他们尽量由前文找到提示性信息,同时大胆发挥想象,给小说补一个新奇而不荒唐的结尾,最好这个结尾还要耐人寻味。临下课前,我把原作的结尾一一介绍给学生,同时指出,同学们的有些续篇,虽与原作有别,但同样是成立的,甚至可能是高于原作的。
四、强化阅读训练,以读促写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能力,而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重创造性实践,延伸课外
传统教育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宽广的语文空间,更丰厚的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地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产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语文教学的创新事关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探索。
一、注重比较教学,妙“比”生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教学《守财奴》的第二课时,我特地安排了两组比较阅读。第一组为葛朗台太太之死与葛朗台之死的比较。我先请学生朗读相关的两段描写,并考虑作者这样对比着写有何用意,还组织同学就一些难点(如两人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怎样理解文末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展开讨论。第二组为葛朗台之死与严监生临终的比较。我在课前就印发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的精彩片段,课上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重点明确东西方两大吝啬鬼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学生全都学得饶有兴味。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以“葛朗台巧遇(或拜访、挑战)严监生”为题,写篇作文如何?学生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个成了编故事的能手,写出了一批有新意、有生动细节的佳作。有的写葛朗台送给严监生的礼物是纸做的鱼,而严监生则在空中比画个饼来还礼;有的写寒冬之际,葛朗台花最少的钱买一件破棉衣,严监生则更厉害,在屋梁上悬挂巨石,自己呆在石下,吓得冷汗直流,以此度过严冬。
二、强化思维训练,以辩导学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老师也是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连老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又可以是对作文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又可以面向课外。因此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我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一步:启发学生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可用白杨比喻北方农民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人?并说说它们分别比喻什么人?
第二步:继续启发讨论:生活中除了刚才列举的粉笔、钢笔、橡皮等可以比喻奉献精神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奉献精神?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思维,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三、巧设课堂情境,以猜启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象力的培养。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比如利用文章的空白,引导同学驰骋想象,飞跃神思;还可以从课外精选构思奇巧的时文佳作,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浮想联翩。本学期教《项链》,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你不读小说结尾,能不能根据前文的描写推测出项链是假的?(二)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样说、怎样想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我趁热打铁道:“看来大家猜读的本领还真高,我已选好一组微型小说,掐去了结尾,现在发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猜一猜、补一补,如何?”学生一致高声赞成。上猜读课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围绕发下的《雪夜赌冻》、《精彩的镜头》等作品分组展开猜读。我诱导他们尽量由前文找到提示性信息,同时大胆发挥想象,给小说补一个新奇而不荒唐的结尾,最好这个结尾还要耐人寻味。临下课前,我把原作的结尾一一介绍给学生,同时指出,同学们的有些续篇,虽与原作有别,但同样是成立的,甚至可能是高于原作的。
四、强化阅读训练,以读促写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能力,而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重创造性实践,延伸课外
传统教育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宽广的语文空间,更丰厚的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地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产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语文教学的创新事关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