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它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论述的人学思想、实践、交往及分工的研究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人学思想;实践;交往;分工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精神和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当“现实的人”开始他们的历史活动时,就必然同时伴随着精神意识现象。
韩芳化从唯物史观的前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
吴超男认为:“不论是从理论来源看,还是从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来看,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对具体历史性的重视。任何理论无一例外都是具体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贯彻历史性原则……”
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和与人的力量相异化的力量的理论,有学者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国家问题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其国家观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研究
高度关注与准确理解《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厘清其個体的人与社会的人辩证关系,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界分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实的人”出发,正确理解“现实的人”的含义,澄清各种误解,是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在人的个性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否定了人的个性的抽象性,在承认自然性的基础上发现人的社会性,认为个性随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解放个性的关键在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改变“偶然性”,转变为“有个性的个人”。
从人的生活世界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颠覆了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式,从现实的人出发,重新分析了人、世界以及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对哲学进行了理性重构与历史重构,从而实现了现代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向。
在人的异化及其扬弃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去考察人的异化,揭示出强制分工是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源,认为“现实的人”正是通过“感性活动”来确证和发展自己,人的异化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虚幻的共同体、共同体和自由人在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方面,
《德意志意识形态》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核心内容,它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意义,是建立在人们之间“普遍交往”基础之上的“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交往及分工的研究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一切历史的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个人存在的前提下,才有实践和交往。学者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沿着“人—实践和交往—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世界历史或者说世界市场”这一路线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物质生产的含义、交往与生产的关系以及交往对共产主义实现所起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交往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生产关系意义上来使用“交往”概念,因此他们认为,一切的交往关系都是人们的物质交往关系的体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理论”所蕴含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交往”这一概念与生产力、分工、生产方式等重要内容密切相关,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密不可分,只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从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中来探讨交往。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交往对于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实践和分工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思想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消灭分工。分工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但同时肯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四、评论及展望
我们在看到国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外,还必须要看到我们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很多人仅仅是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而没有看见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我们应该在重视文献学研究、尽可能完整地复原经典文献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完整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观点,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个文本。
第二,现在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些错误导向,需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实质,我们则需加深阅读马克思原著,在吸取并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益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思想指导的部分来指导我国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存在脱节,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形态》的研究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理论将对我们今后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韩芳.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河北大学,2016.
[3]吴超男.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开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为例的研究综述[J].世纪桥,2009(21):45-46.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人学思想;实践;交往;分工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精神和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当“现实的人”开始他们的历史活动时,就必然同时伴随着精神意识现象。
韩芳化从唯物史观的前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
吴超男认为:“不论是从理论来源看,还是从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来看,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对具体历史性的重视。任何理论无一例外都是具体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贯彻历史性原则……”
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和与人的力量相异化的力量的理论,有学者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国家问题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其国家观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研究
高度关注与准确理解《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厘清其個体的人与社会的人辩证关系,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界分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实的人”出发,正确理解“现实的人”的含义,澄清各种误解,是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在人的个性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否定了人的个性的抽象性,在承认自然性的基础上发现人的社会性,认为个性随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解放个性的关键在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改变“偶然性”,转变为“有个性的个人”。
从人的生活世界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颠覆了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式,从现实的人出发,重新分析了人、世界以及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对哲学进行了理性重构与历史重构,从而实现了现代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向。
在人的异化及其扬弃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去考察人的异化,揭示出强制分工是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源,认为“现实的人”正是通过“感性活动”来确证和发展自己,人的异化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虚幻的共同体、共同体和自由人在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方面,
《德意志意识形态》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核心内容,它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意义,是建立在人们之间“普遍交往”基础之上的“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交往及分工的研究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一切历史的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个人存在的前提下,才有实践和交往。学者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沿着“人—实践和交往—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世界历史或者说世界市场”这一路线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物质生产的含义、交往与生产的关系以及交往对共产主义实现所起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交往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生产关系意义上来使用“交往”概念,因此他们认为,一切的交往关系都是人们的物质交往关系的体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理论”所蕴含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交往”这一概念与生产力、分工、生产方式等重要内容密切相关,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密不可分,只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从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中来探讨交往。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交往对于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实践和分工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思想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消灭分工。分工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但同时肯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四、评论及展望
我们在看到国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外,还必须要看到我们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很多人仅仅是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而没有看见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我们应该在重视文献学研究、尽可能完整地复原经典文献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完整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观点,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个文本。
第二,现在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些错误导向,需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实质,我们则需加深阅读马克思原著,在吸取并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益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思想指导的部分来指导我国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存在脱节,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形态》的研究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理论将对我们今后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韩芳.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河北大学,2016.
[3]吴超男.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开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为例的研究综述[J].世纪桥,2009(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