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优秀到卓越:再谈骨干教师理论与实践研究之路
2008年11月,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昌平区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昌平区教委选择了49名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选择十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0位硕士研究生组成指导团队。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八位老师的论文在《教育策划与管理》2010年第八期刊登。如今又有几位教师在他们的教学领域深入思考,形成论文,以便与中小学教育同行切磋和分享。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影响着英语的学习。英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和他们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耐心地解惑,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用“成功”作为“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实现技能的迁移,就能转化成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力,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活学活用教材
尊重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应满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需要,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调整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有利于教学,更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现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记得我在“Food and drinks”中教学生学唱歌曲“I like pizza”。一个学生每当唱到“I like French fries ”就摆手,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问他:“Peter,你为什么一唱到French fries时就摆手?”,没想到他大声地说道:“我妈妈说薯条是垃圾食品,我不喜欢吃,干吗要我唱呀!”这时全班同学都停止了唱歌,一齐望着我,我真惊讶于21世纪的学生就是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总是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我怎么做你就怎么跟着学。这时我摸摸他的头,用赞许的口吻说:“Peter is very great.”并双手翘起了大拇指,“Peter有不同的想法,真棒。你不喜欢吃那种食品,不单单是摆摆手就行了,而应该说‘I don’t like French fries.’Peter, say it again.”Peter这时高兴地站了起来,说道:“I don’t like French fries”。这时全班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喜好。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认识到要在学生展示自我的同时,更应注意引导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是新世纪所赋予我们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
孩子初涉世界,有其不同于大人的心理、性格、情感、需要。教师要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目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体会喜悦、悲伤;从孩子的实际着想,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孩子、尊重孩子。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好奇、爱乐、爱表扬、喜成功。对孩子而言,快乐与学习相比,前者更重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寓教于乐,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声色光影结合、动态模拟展示的多媒体情境创设;大容量存储、丰富高速的人机交互信息提供;歌曲、绕口令、小诗、猜谜、击鼓传花、传悄悄话、Bingo、情景表演、头饰表演、小组竞赛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涂涂画画、比比演演、玩玩跳跳。孩子们的全身器官参加活动,动了学生,活了课堂,其乐无穷;人人赛记忆,个个比能力,组组赛互助,俩俩比合作,集体、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竞争意识增强,学习效果显著。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三、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自身的潜能
孩子天天在长大、日日在发展,可塑性强;孩子有潜能,可挖掘;孩子生命力强,生机勃勃,可引发。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发展依靠热情,热情期待激发。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今后的再学习、再创新打好基础。如单元、期末复习时,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回忆归纳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启发学生扩散思维,归类辨别、扩词替换、举一反三。孩子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逐步提高,自编“归类本”、“警示窗”、“游戏卡”,真是“渔”了不少“鱼”。我们指导学生预习,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将老师未教就能听懂、说好、读准、写对的知识告诉同学。这样自学的知识理解得深、记忆得牢。同伴自学水平的提高会极大的振动孩子的灵感,纷纷效仿,潜能得到挖掘。
学习主动了,创造学习的风气自然形成。孩子不仅能进行“Learn to say”对话的绘声绘色表演,还能“添首加尾”地串编、加编、创编连贯流利的对话。老师看着准备好道具、装扮好角色的“小演员”们,真舍不得“stop”。
四、相信学生的潜能,体会成功的乐趣
“I believe you can do. So you can do.”“Do, do, you do well. Can, can, you can do. ”这几句话,是我每节课带着大家常说的激励性口号。每个学生是不同发展的个体,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巨大的潜能,教师应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English show”,“Animal’s party”,“Big dinner”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实验教材主张学生们在听、说、做、唱、玩、演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用英语做事情,用英语去思维。
一年级学生无拘束感,敢说、敢想、敢做,在“English show”中我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会弹琴的学生搬来了电子琴,与几个好伙伴自弹自唱了喜欢的英文歌曲;擅长表演的学生,化装成了各种小动物,他们戴着头饰,又借来了一些服装,踩着音乐的节拍向大家打着招呼。如表演“rabbit”的学生,上下穿着白白的衣裤,头戴小兔的头饰一蹦一蹦地跳到讲台上,做着鬼脸,骄傲地宣布“I am a rabbit. I am very lovely. I can jump. I like carrots.”;擅长绘画的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两个学生还表演了双簧,二人合作相当成功,把晚会推向了高潮,真令我大吃一惊。表演的是一位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Jack”,而说的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尖子生“Martin”,他们说演“I like……”,Jack在表演中吃了许多“pizza、hamburger、noodles”,又喝了许多“milk、water、juice”,晚会结束后,我颁发给了他们最佳“默契奖”,为了鼓励那位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Jack”,我又颁给了他一项“最佳表演奖”。通过这次活动,我把学生编成了一帮一互助小组、手拉手共提高小组。
现在我们不仅承认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而且应尊重差异,在教学中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更依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发挥其特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Jack”和“Martin”的组合就体现在这一方面,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五、欣赏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我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采用以多种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有张有弛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调整好心态,面带微笑,以最佳的面貌走入课堂。课上常常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美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Very good! Supper! Cool! Wonderful!”,常常毫不吝啬地送给每一位学生,针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适当地给予小奖励,每个学生都有档案袋,里边装着许多“宝贝”,有小贴画,小印章,或小橡皮等学具。我为他们制定了奖励制度,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又开展了你追我赶的活动,大大促进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大大提高。
在期末,我以“Christmas Party”(圣诞晚会)的形式上了最后一课。其间,我设计了“What is it?”(猜谜)、“Tell and do.”(你说我做)、“Look and point.”(指指点点) 等小游戏,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我都奖励给他们一块糖果。转眼第二年寒假过后,我在街上碰到一位学生的家长,在交谈中我才知,较调皮的“Charlie”在课上根本没舍得吃那块糖,而在除夕之夜,当着全家人的面骄傲地展示了那块普普通通的水果糖,兴奋地宣布:“这是Casey送给我的,我的英语进步最大,我在我们班最棒,我要让大家都尝尝。”说着,让奶奶压成了十几粒,分给全家人。听着听着,仿佛这一幕已呈现在我眼前。教师看似微小的一个举动,也许就会影响学生的终生。“Charlie”的妈妈一再感谢我,并说“Charlie”,变得勤快了,每天不用妈妈督促他听磁带,自己主动去听去说英语,有一次还主动去跟外国人打招呼,并立志要做一个小翻译。是啊,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就会是天才。
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切更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对待新教材要敢于取舍和调整,真正地做到创造性地整合与实施新教材,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喜欢每一节英语课,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体会成功的喜悦,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2008年11月,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昌平区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昌平区教委选择了49名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选择十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0位硕士研究生组成指导团队。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八位老师的论文在《教育策划与管理》2010年第八期刊登。如今又有几位教师在他们的教学领域深入思考,形成论文,以便与中小学教育同行切磋和分享。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影响着英语的学习。英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和他们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耐心地解惑,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用“成功”作为“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实现技能的迁移,就能转化成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力,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活学活用教材
尊重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应满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需要,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调整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有利于教学,更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现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记得我在“Food and drinks”中教学生学唱歌曲“I like pizza”。一个学生每当唱到“I like French fries ”就摆手,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问他:“Peter,你为什么一唱到French fries时就摆手?”,没想到他大声地说道:“我妈妈说薯条是垃圾食品,我不喜欢吃,干吗要我唱呀!”这时全班同学都停止了唱歌,一齐望着我,我真惊讶于21世纪的学生就是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总是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我怎么做你就怎么跟着学。这时我摸摸他的头,用赞许的口吻说:“Peter is very great.”并双手翘起了大拇指,“Peter有不同的想法,真棒。你不喜欢吃那种食品,不单单是摆摆手就行了,而应该说‘I don’t like French fries.’Peter, say it again.”Peter这时高兴地站了起来,说道:“I don’t like French fries”。这时全班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喜好。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认识到要在学生展示自我的同时,更应注意引导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是新世纪所赋予我们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
孩子初涉世界,有其不同于大人的心理、性格、情感、需要。教师要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目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体会喜悦、悲伤;从孩子的实际着想,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孩子、尊重孩子。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好奇、爱乐、爱表扬、喜成功。对孩子而言,快乐与学习相比,前者更重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寓教于乐,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声色光影结合、动态模拟展示的多媒体情境创设;大容量存储、丰富高速的人机交互信息提供;歌曲、绕口令、小诗、猜谜、击鼓传花、传悄悄话、Bingo、情景表演、头饰表演、小组竞赛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涂涂画画、比比演演、玩玩跳跳。孩子们的全身器官参加活动,动了学生,活了课堂,其乐无穷;人人赛记忆,个个比能力,组组赛互助,俩俩比合作,集体、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竞争意识增强,学习效果显著。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三、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自身的潜能
孩子天天在长大、日日在发展,可塑性强;孩子有潜能,可挖掘;孩子生命力强,生机勃勃,可引发。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发展依靠热情,热情期待激发。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今后的再学习、再创新打好基础。如单元、期末复习时,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回忆归纳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启发学生扩散思维,归类辨别、扩词替换、举一反三。孩子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逐步提高,自编“归类本”、“警示窗”、“游戏卡”,真是“渔”了不少“鱼”。我们指导学生预习,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将老师未教就能听懂、说好、读准、写对的知识告诉同学。这样自学的知识理解得深、记忆得牢。同伴自学水平的提高会极大的振动孩子的灵感,纷纷效仿,潜能得到挖掘。
学习主动了,创造学习的风气自然形成。孩子不仅能进行“Learn to say”对话的绘声绘色表演,还能“添首加尾”地串编、加编、创编连贯流利的对话。老师看着准备好道具、装扮好角色的“小演员”们,真舍不得“stop”。
四、相信学生的潜能,体会成功的乐趣
“I believe you can do. So you can do.”“Do, do, you do well. Can, can, you can do. ”这几句话,是我每节课带着大家常说的激励性口号。每个学生是不同发展的个体,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巨大的潜能,教师应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English show”,“Animal’s party”,“Big dinner”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实验教材主张学生们在听、说、做、唱、玩、演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用英语做事情,用英语去思维。
一年级学生无拘束感,敢说、敢想、敢做,在“English show”中我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会弹琴的学生搬来了电子琴,与几个好伙伴自弹自唱了喜欢的英文歌曲;擅长表演的学生,化装成了各种小动物,他们戴着头饰,又借来了一些服装,踩着音乐的节拍向大家打着招呼。如表演“rabbit”的学生,上下穿着白白的衣裤,头戴小兔的头饰一蹦一蹦地跳到讲台上,做着鬼脸,骄傲地宣布“I am a rabbit. I am very lovely. I can jump. I like carrots.”;擅长绘画的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两个学生还表演了双簧,二人合作相当成功,把晚会推向了高潮,真令我大吃一惊。表演的是一位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Jack”,而说的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尖子生“Martin”,他们说演“I like……”,Jack在表演中吃了许多“pizza、hamburger、noodles”,又喝了许多“milk、water、juice”,晚会结束后,我颁发给了他们最佳“默契奖”,为了鼓励那位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Jack”,我又颁给了他一项“最佳表演奖”。通过这次活动,我把学生编成了一帮一互助小组、手拉手共提高小组。
现在我们不仅承认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而且应尊重差异,在教学中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更依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发挥其特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Jack”和“Martin”的组合就体现在这一方面,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五、欣赏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我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采用以多种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有张有弛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调整好心态,面带微笑,以最佳的面貌走入课堂。课上常常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美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Very good! Supper! Cool! Wonderful!”,常常毫不吝啬地送给每一位学生,针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适当地给予小奖励,每个学生都有档案袋,里边装着许多“宝贝”,有小贴画,小印章,或小橡皮等学具。我为他们制定了奖励制度,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又开展了你追我赶的活动,大大促进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大大提高。
在期末,我以“Christmas Party”(圣诞晚会)的形式上了最后一课。其间,我设计了“What is it?”(猜谜)、“Tell and do.”(你说我做)、“Look and point.”(指指点点) 等小游戏,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我都奖励给他们一块糖果。转眼第二年寒假过后,我在街上碰到一位学生的家长,在交谈中我才知,较调皮的“Charlie”在课上根本没舍得吃那块糖,而在除夕之夜,当着全家人的面骄傲地展示了那块普普通通的水果糖,兴奋地宣布:“这是Casey送给我的,我的英语进步最大,我在我们班最棒,我要让大家都尝尝。”说着,让奶奶压成了十几粒,分给全家人。听着听着,仿佛这一幕已呈现在我眼前。教师看似微小的一个举动,也许就会影响学生的终生。“Charlie”的妈妈一再感谢我,并说“Charlie”,变得勤快了,每天不用妈妈督促他听磁带,自己主动去听去说英语,有一次还主动去跟外国人打招呼,并立志要做一个小翻译。是啊,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就会是天才。
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切更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对待新教材要敢于取舍和调整,真正地做到创造性地整合与实施新教材,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喜欢每一节英语课,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体会成功的喜悦,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