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52天,绒癌Ⅲ期并子宫穿孔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0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21岁。因产后52天,下腹疼痛4天,加剧1小时于2006年1月16日入院。患者2005年11月24日因第1胎孕足月在外院顺产,诉孕期及产时经过顺利,产时出血不多,否认产时宫腔操作史及产后性生活史。但产后阴道流血一直淋漓不尽,量时多时少,曾抗炎、止血、缩宫治疗,但无明显疗效。2005年12月27日因产后34天,大流血7小时,昏厥2次,曾首次到我院就诊。当时妇检:外阴、阴道正常,阴道内有大量积血块,宫口开1cm,宫口处有组织及血块堵塞,子宫约12cm×10cm×8cm大小。双附件无异常。B超检查提示:①子宫增大,宫腔内混合性回声;②陶氏腔积液;③双附件未见异常。诊断:①晚期产后出血(胎盘残留可能);②子宫内膜炎;③轻度贫血。给收住治疗,并行清宫术,刮出机化坏死组织约30g。术中感宫腔凹凸不平,搔刮困难,术中、术后均使用缩宫素宫颈注射及静滴,术后阴道少量流血7天净。出院前再次行B超检查示:①陶氏腔积液;②子宫、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病检示:宫腔内见增生内膜及少量滋养叶细胞。住院1周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抗炎、抗贫血药物治疗。再次入院前4天(1月12日起)无原因开始感下腹部坠胀痛呈持续性,无发热、咳嗽、咳血,曾到当地卫生院及我院多次就诊,给服用“青霉素V钾片”,静滴抗生素(头孢噻肟+甲硝唑)抗炎治疗,腹痛时有缓解,再次入院前1小时因腹痛再次加剧伴头昏、冷汗,来诊收住。查体:T 37.5℃,P 110次/分,BP 90/50mmHg,一般差,贫血貌,被动体位,心肺检查无异常,全腹软,下腹正中明显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肥大Ⅰ°糜烂,子宫平位,约11×10×9 cm3,活动可,压痛,双附件(-),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3cm。辅助检查:B超:①子宫增大,宫腔内实性为主混合性回声,盆腔积液;②右附件区实质稍强回声;③左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尿HCG弱阳性,入院诊断:①腹腔内出血原因待查(绒癌并子宫穿孔可能);②中度贫血。入院当天即在全麻插管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出血约1500ml,子宫约12cm×10cm× 8cm,子宫左侧角有约4cm×4cm新鲜破口,表面有散在紫兰色样小结节,子宫右侧角有约2.5cm×2cm紫兰色结节突向右侧阔韧带,子宫后壁靠右侧宫角有3cm纵形浅裂口,有活动性出血,双附件正常。行扩大子宫全切除术,术后剖视子宫见宫腔内填满紫兰色组织,子宫前壁仅剩浆膜层。术前及术后血HCG定量均>20 000 MLU/ml(参考正常值:0~5 MLU/ ml),术后胸片及CT均提示:双肺转移性病灶(双肺上、中、下肺野均见广泛性棉花状病灶)。术后病检:①子宫体绒癌并子宫穿孔,侵犯右阔韧带;②子宫颈未见癌。术后使用:5-Fu+KSM化疗,现已第2疗程,胸片仍示双肺转移,但血HCG已下降至13 800 MIU/ ml。
  
  讨 论
  约20%的绒癌继发于足月产及流产后,且约5%在1~2年内发病[1],此患者于产后52天即出现浸蚀性子宫穿孔,阔韧带转移,双肺转移,较为罕见。绒癌偶尔与妊娠同时存在,国内报道发病率为全部绒毛膜癌的1.9%[2],产后检查胎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胎盘进行连续性病理切片检查。本例因在外院分娩,无法了解当时胎盘情况。产后34天,首次发生阴道大流血伴失血性休克,刮出组织约30g,且发现宫腔凹凸不平,组织机化粘连。病检报告:增生内膜及少量滋养叶细胞,而未提示见到绒毛。第2次入院手术后再次复查病理切片,见滋养叶细胞也有明显异型性,故不排除妊娠合并绒癌,术中、术后缩宫素的连续使用,促进了绒癌向肺及阔韧带的转移,甚至子宫穿孔,导致子宫切除,丧失生育能力,实属遗憾。若能早期作血HCG的检测,结合彩超、CT检查或许能提早诊断及时化疗,保留子宫。故此对于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应想到绒癌可能,尽早查血HCG定量,慎用缩宫素。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24.
  2 普学智,夏君文.足月妊娠产后1个月余发现绒癌1例.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3):146.
其他文献
异位妊娠,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陈旧性输卵管妊娠其病史不典型,不宜早期发现,以致延误治疗。现就我院误诊病例总结分析,以期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达到早期发现治疗的目的。    资料与方法  回顾我院2005年3月~2007年4月收治的陈旧性宫外孕误诊病例7例,年龄19~37岁;5例误诊为卵巢良性肿瘤;1例误诊为输卵管积水盆腔炎性包块;1例误诊为附件结核,其中2例患者均设置节育环;1例患者为输卵
期刊
2年来先后遇2例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男,49岁,因发热、纳差、乏力、尿黄半月,于2004年7月入院。半月前病人不明原因出现发热,体温38~39.5℃之间,但无畏寒、盗汗伴有周身乏力、纳差、尿黄,未经任何治疗上述症状渐重,尿色加深,似浓茶来诊住院。查体:T 38.6℃,P88次/分,R19次/分;BP115/75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黏膜中度黄染,无
期刊
患者,男,37岁,以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乏力2天,于2006年8月15日入院,10天前有赤足下田劳动史。查体:T 38.5℃,P 100次/分,BP 100/60mmHg,R 20次/分,神志清楚,颈软球结膜充血,心肺(-),双腹股沟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有压痛,腓肠肌压痛阳性。血常规,WBC:12.6×109/L,尿常规:蛋白(+),初步诊断钩体病,给予青霉素针85万U肌注。约50分钟后忽然出现发冷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S)患儿临床症状与脑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28例“临床发作停止及EEG恢复正常,已减药或停药”的BECT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EEG显示,棘波灶均出现在中央颞区或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部位,患者临床发作停止时间要比EEG局灶放电消失得早。对部分患者临床发作停止≥2年,而 EEG仍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反射性晕厥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26例静脉输液晕厥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6例,占同期输液人次的0.027%,7岁以下儿童未见典型晕厥。21例30分钟内症状消失,5例1小时内症状消失。结论:反射性晕厥是静脉输液早期不良反应,发作急,症状较重,但时间短,预后好,与过敏性休克有明显不同。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晕厥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
期刊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本站对486例临床考虑早期妊娠,自愿要求选择药物流产者,于用药前后进行B超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身体健康,临床考虑早期妊娠妇女486例,年龄17~45岁,平均29.3岁,停经50天以内,尿HCG阳性,经产妇212例,初产妇274例。  仪器:使用ALOK-63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检查方法:受检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在耻
期刊
患者,女,1979年出生,于2002年4月1日因胸痛、胸闷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8个月入院。患者意识清,右眼近距离视物模糊,远处清晰,右手握拳无力,无咳嗽。1年前患者在当地抗结核治疗胸闷、胸痛症状无好转,于2002年3月8日在当地刮宫,病理报告: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1999年患葡萄胎,刮宫2次,化疗10天。体检:体温36.5℃,脉搏100次/分,血压110/70mmHg。重度贫血貌,双侧瞳孔等大同圆
期刊
摘 要 目的:提高超声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水平。方法:用目前常规存在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CD)联合检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结论:TCD联合TCCD检测对筛查AVM具有提高检出水平无创快速多种优点。    TCD检测条件:TCD 2MttzPW探头,分别由颞窗、枕窗、眼窗探测。TCD特征:包括①AVM本身血流表现,发生AVM的血管范围探及高流速(Vm>120cm/秒)
期刊
患儿,男,2006年9月21日出生,足月,第1胎,因预产期到无宫缩作剖腹产;体重3200g,健康,有轻微黄疸,母乳喂养。往我市某医院产科。于2006年9月25日夜间5:00左右被老鼠咬伤右眼外上角,伤口有少量出血。可见4个明显齿印,伤口当时由值班护士用双氧水、碘酒、酒精处理。  2006年9月25日患儿父亲到疾控中心门诊要求注射狂犬疫苗。由于是第1次遇到给出生5天的新生儿注射狂犬疫苗,为安全起见,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1例是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妇产科住院患者,术前均做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使用美国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5.5MHz。探测方法:被检患者适度充盈膀胱,仰卧位,对盆腔全面扫查,详细记录子宫、卵巢囊肿肿块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其与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彩色血流信号显示程度,测量RI,可变换体位,观察肿块活动度,同时观察腹水有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