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偏重智育,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认为考上大学便是人才,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生物教师应改变那种狭义的人才观,正确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一本好的教材,还需要一位能把教材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力的优秀教师,这中间当然离不开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笔者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与各位共同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生物课堂教学。
1 熟悉新旧教材的差别,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实施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熟悉新教材,熟悉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差别。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图很漂亮,实物图和模式图都很漂亮,也很精彩。细读之后发现新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跟以往旧教材相差不大,但是在内容编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力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新旧教材在内容的丰富度和内容的编排上有什么差别。
生物新教材第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几乎每一个章节内容都渗透着探究思想,即循着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由“问题探究”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旁栏思考”和“与生活联系”来深化课本知识,由“思考与讨论”来承上启下,由“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到得出结论,按照这一系列探究的一般历程进行编写,特别将演示和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成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如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第一模块中第61页的内容在老教材为“证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现改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第83页的内容在旧教材为“证明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现改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新课程教材还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大科学成果的探索发现过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告诉学生结论,然后要求学生把该知识死记硬背背出来,而应循着教材的探究过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新课程还增加了旧教材所没有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如必修一第24页中讲到“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生物研究进展。
新课程教材编写的第二大突出特点是教材增设了许多讨论题。如每一章节开头都有一个“问题探讨”,节中都有“旁栏思考”和“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中还有“拓展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好这些材料,那么对于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探究能力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这些题目属于发挥题,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属于比较玄乎的题目,有些教师在讲解时只是报一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记下来,有些教师根本把它们忽略掉。如果这样处理这些题目,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材编写的第三大突出特点是渗透了STS教育思想,即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科学教育,突出关注社会,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如有关蔬菜和瓜果的保鲜、胖人如何减肥等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努力从生活和生产环境、电视和广播媒体、社会实践等挖掘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教学方式的多变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联合体,因此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应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教材为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式、问题解决式、探究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为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教师在一堂课中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同时结合,目的只为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反过来,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对这个问题,作为教师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
3 改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铺设自主学习新途径
目前,生物教学的普遍现象是:课堂是一贯式的,习题是封闭式的,实验是验证式的。这种教学在培养形象思维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就其条件而言非常完备,很少需要假设来补充条件,进行推理和判断;对于推理过程,通常也有严格的限制;而教材一般不要求学生选择最优解法,一般在哪一章就用哪一章内容的解法;对于判断方面,很少要求对推理结果进行评判。由此可见,这种由完备的条件出发,得到固定答案的做法是造成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它们针对性较强,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重复使用同一推理过程定向地巩固推理技能,但是学生要在将来复杂多变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有所创新,这显然不足。而且这种教学常使课堂变成了课本知识的克隆场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成为学生厌学和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生物教学就应该是:课堂是变化式,习题是开放性,实验是探究型。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条件不足,却有利于学生利用各自的观察和经验,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与面临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逻辑推理和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在自我监控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方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教师可以准备10%、20%、30%蔗糖溶液,让学生分别制作外界溶液为这三种浓度的装片,学生进行观察后回答各会出现什么结果,选哪种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效果好,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在完成本实验后的进一步提高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题:如何设计实验测定植物体的某一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的实验探究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还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4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无疑成了倍受教师青睐的一个方向。因为它不仅改变了课堂上单一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增加了视听等各种各样的感官效果,而且还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自己牢牢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无疑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好的方法展示和成果体现。
而生物理论课的特殊性,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生动性。在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的实验,如细胞分裂分化过程、植物根对水的吸收等用普通方法难以操作的实验以及需要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错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有选择地合理使用,要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千万不要片面追求多媒体,搞花架子,生搬硬套。另外,即使设计制作非常完美的课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有效组织和调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性能,设计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力求将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做到在充分体现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下,继承传统教法的长处,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松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与改进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3,8.
[2] 徐焱.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式生物教学[J].福建教育学报,2006,3:8.
[3] 罗德双.建构主义在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6,22(10):8.
1 熟悉新旧教材的差别,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实施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熟悉新教材,熟悉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差别。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图很漂亮,实物图和模式图都很漂亮,也很精彩。细读之后发现新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跟以往旧教材相差不大,但是在内容编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力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新旧教材在内容的丰富度和内容的编排上有什么差别。
生物新教材第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几乎每一个章节内容都渗透着探究思想,即循着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由“问题探究”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旁栏思考”和“与生活联系”来深化课本知识,由“思考与讨论”来承上启下,由“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到得出结论,按照这一系列探究的一般历程进行编写,特别将演示和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成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如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第一模块中第61页的内容在老教材为“证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现改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第83页的内容在旧教材为“证明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现改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新课程教材还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大科学成果的探索发现过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告诉学生结论,然后要求学生把该知识死记硬背背出来,而应循着教材的探究过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新课程还增加了旧教材所没有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如必修一第24页中讲到“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生物研究进展。
新课程教材编写的第二大突出特点是教材增设了许多讨论题。如每一章节开头都有一个“问题探讨”,节中都有“旁栏思考”和“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中还有“拓展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好这些材料,那么对于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探究能力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这些题目属于发挥题,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属于比较玄乎的题目,有些教师在讲解时只是报一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记下来,有些教师根本把它们忽略掉。如果这样处理这些题目,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材编写的第三大突出特点是渗透了STS教育思想,即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科学教育,突出关注社会,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如有关蔬菜和瓜果的保鲜、胖人如何减肥等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努力从生活和生产环境、电视和广播媒体、社会实践等挖掘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教学方式的多变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联合体,因此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应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教材为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式、问题解决式、探究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为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教师在一堂课中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同时结合,目的只为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反过来,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对这个问题,作为教师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
3 改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铺设自主学习新途径
目前,生物教学的普遍现象是:课堂是一贯式的,习题是封闭式的,实验是验证式的。这种教学在培养形象思维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就其条件而言非常完备,很少需要假设来补充条件,进行推理和判断;对于推理过程,通常也有严格的限制;而教材一般不要求学生选择最优解法,一般在哪一章就用哪一章内容的解法;对于判断方面,很少要求对推理结果进行评判。由此可见,这种由完备的条件出发,得到固定答案的做法是造成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它们针对性较强,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重复使用同一推理过程定向地巩固推理技能,但是学生要在将来复杂多变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有所创新,这显然不足。而且这种教学常使课堂变成了课本知识的克隆场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成为学生厌学和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生物教学就应该是:课堂是变化式,习题是开放性,实验是探究型。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条件不足,却有利于学生利用各自的观察和经验,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与面临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逻辑推理和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在自我监控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方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教师可以准备10%、20%、30%蔗糖溶液,让学生分别制作外界溶液为这三种浓度的装片,学生进行观察后回答各会出现什么结果,选哪种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效果好,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在完成本实验后的进一步提高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题:如何设计实验测定植物体的某一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这样的实验探究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还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4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无疑成了倍受教师青睐的一个方向。因为它不仅改变了课堂上单一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增加了视听等各种各样的感官效果,而且还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自己牢牢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无疑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好的方法展示和成果体现。
而生物理论课的特殊性,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生动性。在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的实验,如细胞分裂分化过程、植物根对水的吸收等用普通方法难以操作的实验以及需要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错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加粉笔,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有选择地合理使用,要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千万不要片面追求多媒体,搞花架子,生搬硬套。另外,即使设计制作非常完美的课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有效组织和调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性能,设计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力求将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做到在充分体现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下,继承传统教法的长处,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松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与改进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3,8.
[2] 徐焱.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式生物教学[J].福建教育学报,2006,3:8.
[3] 罗德双.建构主义在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6,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