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当今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从整体上来讲是好的,但仍存在着师德滑坡、缺失的现象。鉴于此,可以从师德制度化建设切入,使高校师德建设具体化,以促进师德建设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师德 现状 制度化建设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教师在学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人才的关键。因此创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和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甚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要超越现实局限,着眼于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正趋向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将成为本世纪振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效,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师德建设一方面受社会主义道德的支配与约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有着独特的影响。良好的教师道德风范,不仅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良好的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顺应了增强良好校风、学风,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师德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近年来,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波及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高校学生及教师被卷入到学校之外的大社会中,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接受形形色色的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决定因素。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品质优秀、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教师道德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时,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造成了师德建设严重滞后,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如今,高校教师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敬业精神,但在部分学校,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放松了自我修养,敬业精神淡漠,教学表现难以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于传授一般性的陈旧知识;或者为附和学生的兴趣泛泛而谈,考试划范围,阅卷不认真,应付了事。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甚至将各种不良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发牢骚、讲怪话、言语不检点,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去别的学校代课,以获得高额的代课费,却对原本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随意应付、三心二意。
(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信仰。
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将自己的平凡岗位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不良观念思潮的侵袭与腐蚀。但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重利轻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索取和现实,而较少考虑集体、奉献和理想。
(三)学术腐败。
很多高校不再把教学工作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及能否晋升资格的标准,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科研与学术论文而评判,如每年发表几篇核心刊物登载的论文可以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这样的硬性规定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影响的,科研的主要落脚点应归到教学上,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但部分教师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颠倒并割裂了教学與科研的关系,一味地埋头搞科研,多写论文、争出成果,以便于职称的晋升。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不顾做人的道德底线,教材抄袭,论文剽窃,教学质量下降,博士生异化,教授滥竽充数,科研成果缺少原创性,等等,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师德制度化建设
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出新要求,采取新举措。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已在1997年得以明文规定,包括八个方面: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章可循。但高校的师德建设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高校师德教育的要求,颁发教师道德的统一规范和配套制度,有利于约束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在校园内形成“重师德、谨师行、培师艺、铸师魂”的新风尚。
(一)高校教师师德规范。
高校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出统一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成为教师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增强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个正常、和谐的秩序之中。有了师德规范,可激励教师更好地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师德规范包括下列内容。
1.遵循规律,教书育人。执行教育方针,严谨教学、德育渗透,勇于探索、因材施教,热爱教育。
2.严谨笃学,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科研严谨,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3.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术无禁区,授课有纪律。发扬理论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学术发展可畅所欲言、无所禁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体现崇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
(二)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树立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关心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他人的影响,维护正义,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做一名受社会尊重的公民。
(三)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遵循一般社会公民的道德规范,而且要遵守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职业,教师是通过教学工作直接传授知识宣传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并间接影响社会。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课外辅导制度(包括论文答辩指导)、学生考试及成绩评定制度、听课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得以规范化。高校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师德评价方法,采取专家评判、同事互评、学生评教等措施,使师德师风得到科学公正的评判,使得教师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和努力的方向。考核教师把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改变对教师的评判中重学历、重科研但轻道德的现象,使高校的师德建设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有内在强制性又有外在的制衡力量。
(四)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在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须加强改进。加强监督管理要广开渠道,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样式的监督网络。首先要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等组成的师德督导机构,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其次要注重发挥社会监督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对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出来的师德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并严肃处理。最后要重视网络对师德监督的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学师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高校的内部网络建立师生共享的论坛,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给师德监督提供一种新方式。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现象一定要处罚到位,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才能取信于民众,提高人们参与师德监督的积极性。
四、师德建设的其他思考
《长沙晚报》2009年9月28日报道,湖南省推出了一套师德考核管理系统,为师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确的量化标准:“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以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确实具有开创性,但是把师德进行量化,却有不尊重教师之嫌。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象征,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道德抽象。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我们可以给其名师称号,给其名誉奖励或者物质嘉奖,但从来都没有说过道德、师德值多少钱。然而,现在却将师德量化,将师德和报酬挂钩,这实际上是对师德的贬损,是对师德的误读和歪解。
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产生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此举会严重玷污师德的纯洁性。如果一个教师表现为良好的德行是为了图谋利益,那么不论表现多么完美,人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虚伪或懦弱的表现,对他的人格只会更加鄙视,而决不会更加尊重。另外给师德进行明码标价,师德本无价,但现在“25分=当月奖金”,将师德置于一個廉价的地位,这是道德的悲哀,是在逐步摧毁师德,而决不是在弘扬师德。师德教育决不能靠利益的驱使,要靠信仰的力量,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感。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道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靠自身一点一滴的修养,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靠舆论的严厉监督,与此同时,高校要遵循师德建设规范,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促进教育改革,创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荣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荣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国东,赖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石炳生.高校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7]李龙.量化的师德,矮化的尊严[N].广州日报,2009-09-29.
[8]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人民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高校师德 现状 制度化建设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教师在学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人才的关键。因此创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和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甚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要超越现实局限,着眼于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正趋向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将成为本世纪振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效,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师德建设一方面受社会主义道德的支配与约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有着独特的影响。良好的教师道德风范,不仅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良好的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顺应了增强良好校风、学风,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师德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近年来,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波及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高校学生及教师被卷入到学校之外的大社会中,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接受形形色色的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决定因素。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品质优秀、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教师道德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时,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造成了师德建设严重滞后,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如今,高校教师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敬业精神,但在部分学校,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放松了自我修养,敬业精神淡漠,教学表现难以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于传授一般性的陈旧知识;或者为附和学生的兴趣泛泛而谈,考试划范围,阅卷不认真,应付了事。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甚至将各种不良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发牢骚、讲怪话、言语不检点,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去别的学校代课,以获得高额的代课费,却对原本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随意应付、三心二意。
(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信仰。
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将自己的平凡岗位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不良观念思潮的侵袭与腐蚀。但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重利轻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索取和现实,而较少考虑集体、奉献和理想。
(三)学术腐败。
很多高校不再把教学工作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及能否晋升资格的标准,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科研与学术论文而评判,如每年发表几篇核心刊物登载的论文可以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这样的硬性规定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影响的,科研的主要落脚点应归到教学上,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但部分教师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颠倒并割裂了教学與科研的关系,一味地埋头搞科研,多写论文、争出成果,以便于职称的晋升。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不顾做人的道德底线,教材抄袭,论文剽窃,教学质量下降,博士生异化,教授滥竽充数,科研成果缺少原创性,等等,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师德制度化建设
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出新要求,采取新举措。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已在1997年得以明文规定,包括八个方面: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章可循。但高校的师德建设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高校师德教育的要求,颁发教师道德的统一规范和配套制度,有利于约束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在校园内形成“重师德、谨师行、培师艺、铸师魂”的新风尚。
(一)高校教师师德规范。
高校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出统一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成为教师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增强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个正常、和谐的秩序之中。有了师德规范,可激励教师更好地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师德规范包括下列内容。
1.遵循规律,教书育人。执行教育方针,严谨教学、德育渗透,勇于探索、因材施教,热爱教育。
2.严谨笃学,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科研严谨,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3.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术无禁区,授课有纪律。发扬理论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学术发展可畅所欲言、无所禁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体现崇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
(二)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树立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关心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他人的影响,维护正义,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做一名受社会尊重的公民。
(三)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遵循一般社会公民的道德规范,而且要遵守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职业,教师是通过教学工作直接传授知识宣传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并间接影响社会。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课外辅导制度(包括论文答辩指导)、学生考试及成绩评定制度、听课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得以规范化。高校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师德评价方法,采取专家评判、同事互评、学生评教等措施,使师德师风得到科学公正的评判,使得教师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和努力的方向。考核教师把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改变对教师的评判中重学历、重科研但轻道德的现象,使高校的师德建设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有内在强制性又有外在的制衡力量。
(四)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在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须加强改进。加强监督管理要广开渠道,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样式的监督网络。首先要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等组成的师德督导机构,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其次要注重发挥社会监督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对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出来的师德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并严肃处理。最后要重视网络对师德监督的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学师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高校的内部网络建立师生共享的论坛,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给师德监督提供一种新方式。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现象一定要处罚到位,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才能取信于民众,提高人们参与师德监督的积极性。
四、师德建设的其他思考
《长沙晚报》2009年9月28日报道,湖南省推出了一套师德考核管理系统,为师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确的量化标准:“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以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确实具有开创性,但是把师德进行量化,却有不尊重教师之嫌。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象征,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道德抽象。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我们可以给其名师称号,给其名誉奖励或者物质嘉奖,但从来都没有说过道德、师德值多少钱。然而,现在却将师德量化,将师德和报酬挂钩,这实际上是对师德的贬损,是对师德的误读和歪解。
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产生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此举会严重玷污师德的纯洁性。如果一个教师表现为良好的德行是为了图谋利益,那么不论表现多么完美,人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虚伪或懦弱的表现,对他的人格只会更加鄙视,而决不会更加尊重。另外给师德进行明码标价,师德本无价,但现在“25分=当月奖金”,将师德置于一個廉价的地位,这是道德的悲哀,是在逐步摧毁师德,而决不是在弘扬师德。师德教育决不能靠利益的驱使,要靠信仰的力量,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感。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道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靠自身一点一滴的修养,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靠舆论的严厉监督,与此同时,高校要遵循师德建设规范,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促进教育改革,创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荣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荣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国东,赖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石炳生.高校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7]李龙.量化的师德,矮化的尊严[N].广州日报,2009-09-29.
[8]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人民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