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南仁东老师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仁东老师逝世后,同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者陈学雷发文悼念,以下为文章节选。
  我相信FAST团组的同事们一定会讲出很多关于南老师和FAST的故事。这里,我只想追忆一下我和南老师的几次接触。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南老师是在2005年,FAST那时还没立项,但在天文界已赫赫有名。当时我刚回国到国家天文台工作不久,南老师邀我去他办公室聊聊,在走廊里离他办公室还老远,就能闻到从他屋里传出的烟味(他房间是关着门的!),聊天过程中南老师也是手不离烟。南老师先向我询问了一些当时宇宙学的研究进展,然后说:“你们搞理论的人净弄一堆玄乎理论来糊弄人,其实都是骗人的,你说是不是?”我作为理论研究者当然不同意,礼貌但坚决地和南老师辩论了一小会儿,南老师笑着说,“看来你还有点主见。”看来我通过了南老师的小测试。
  2012年,我去英国曼彻斯特访问,恰逢一个关于平方千米阵(SKA)的会议在那里召开,于是也顺便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也有南老师等几位中国学者出席。在这次会议上,我发现会上的许多外国学者都非常熟悉和尊敬南老师。在会下聊天时,南老师告诉我,上世纪80—90年代,他先后在荷兰、日本等地学习、访问,与这些国家的许多射电天文学家们认识并建立了友谊。南老师也讲到了当年的一些趣事:他首次到荷兰ASTRON(ASTRON 是国际著名的射电天文研究中心)访问时,国内还有一些奇怪的规定,他那时级别低不够资格坐飞机,因此只能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经苏联、东欧等国家去荷兰。可没想到的是,过境的苏联、东欧国家边防海关人员向他索要贿赂,不给钱过不去,只好给钱。但南老师当时本来带的钱就不多,这样还没到荷兰,在中间一个地方钱就不够了,无法买去荷兰的车票,这怎么办呢?南老师用最后剩的一点钱到当地商店买了纸、笔,在路边摆摊给人家画素描人像,居然挣了一笔钱,这才买票去了荷兰。有一年台里开全体大会时,我正好坐在南老师旁边,台领导在上面讲今年谁谁得了什么奖,南老师突然对我说,小陈啊,我从来没得过任何奖。我吃了一惊,南老师早已成名,90年代就当过副台长,在国际射电天文界也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怎么会没得过奖呢?然而南老师很肯定地说,他从未得过奖,连先进工作者什么的都没得过。那时南老师大概已过了退休的年龄。我想他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FAST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
  现在,经过20年的努力,FAST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南仁东老师千古!
其他文献
过去,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得迅速发展。未来,改革开放依然需要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说到底是要解决问题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问题,往往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靠民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不断
期刊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刚刚回国时,非常不习惯——在学术上,没有人和他“吵架”了,“不但如此,一旦给别人的学术观点挑毛病,对方就觉得没面子、下不来台。”从学术角度提出批评、质疑,进行学术争论,在国外是十分常见的事情。然而,这在国内显得有些“大逆不道”。质疑,在张双南看来,正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张双南把科学精神总结为6个字:唯一、独立、质疑。  所谓唯一,即科学的目的是
期刊
真理标准讨论在破除思想枷锁的同时,凝练了亿万大众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共识、对改革开放的共识。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  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  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哲学宣言,不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而且确立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理
期刊
标准仅供参考,读者勿要对号入座自行诊断,如有需求,请及时就诊。  A.在同一个两周之内,表现出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改变,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5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为(1)心境抑郁,或(2)丧失兴趣或乐趣。  注:不包括明显是由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症状。  1.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或无希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看见在流泪);(注:儿童或青少年可能
期刊
这组震撼的照片显示了一个如外星世界般的景观,但它其实是特写镜头下的仙人掌等植物的微距图像。来自伦敦FIELD数字艺术工作室的创意总监Marcus Wendt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利用全光谱红外摄影技术拍摄了这些五彩斑斓的照片。  为母则刚  一只鹦鹉妈妈拼尽全力保护幼鸟的一幕。当时,一只饥肠辘辘的蜥蜴攀上树枝准备潜入鸟巢捕食鹦鹉幼鸟,眼看宝宝性命难保,鹦鹉妈妈奋不顾身上前与体型是自己三倍大的敌人展开
期刊
古代区域名称,有的已经被历史遗忘、不为现代人所用,有的则从神坛上跌落,变成普普通通的区域名称,唯有﹃江南﹄,在经历千年起伏之后,仍能让大部分中国人心生向往。  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论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论平原,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古人则更喜欢从文化同质性着手、辅以山川形便,构建出许许多多充满文化韵味的地理区划,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  只是这些古
期刊
孤独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话题。诗人说,“孤独不过仍是与世界共度的时光”。借此与孤独的现代人共勉。  孤独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话题,但我们很少看到一种共性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描述和体会。有人因孤独而烦躁,有人因孤独而成长,有人将其比作“一个人的狂欢”,也有人为了不孤独而不断参加集体聚会。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孤独更是一种特立独行。我们的文化更倾向于集
期刊
甘薯这一朴实无华的物种,却身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晚归的人们行色匆匆地奔走在都市的街巷。突然,一缕混合着烟熏味的甜香不经意间从路口飘散过来,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循着愈来愈浓的香气而去,一个硕大的铁桶出现在眼前,土黄色的块根在大铁桶上冒着热气,块根边缘流出的蜜汁在昏黄的路灯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拿到手上轻轻一捏,微烫的块根柔软而富有弹性,掰开后黄色略显透明的瓤使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放入嘴里,即
期刊
一次次刷新人类认知极限的物理大师杨振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两弹一星”功勋,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上天入地的“天宫二号”“蛟龙号”的科学家,  还有离开上海扎根大西北数十年的“西迁”教授们……除了创新、探索未知,  他们身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敢于自信、敢于堅守、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勇前进。
期刊
2015年,《物理》杂志专访了杜祥琬院士。在这篇《我心目中的于敏先生——对话杜祥琬院士》的文章中,杜祥琬回忆了与于敏相处的细节、氢弹实验现场场景,也谈到了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以下为对话的摘录。  1965 年初,整个核武器研究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突破氢弹原理。我正好1964年底从莫斯科回来,加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  1966 年12 月28 日的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我在现场。12 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