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便要抖落出它的百年史。
秦尼巴克,是中西合璧的词,即“中国花园”。秦尼是英文CHINA(中国)的译音,巴克是维吾尔文“花园”的意思。这个大气且有几分浪漫的称谓延续了100多年,至今喀什人也未曾忘怀。
秦尼巴克的称谓,肇始于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的设置。
在它之前,沙皇俄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触角早已伸到了喀什噶尔,英国人强烈地感到了自己的落后,当然跟着来了。
1890年,24岁的乔治·马嘎特尼被英属印度政府派往喀什噶尔主持这个监视点。他的父亲是苏格兰人,母亲则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国汉族女性,这就使得他精通汉语,深谙汉族人的礼俗。
1908年8月25日,应英国政府的强硬要求,清朝终于同意英国在喀什噶尔设立总领事馆,原游历官升格为总领事,统管英国在新疆的各项事宜。首任总领事为叔德华。
英国驻喀总领事馆暂设在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北关城门外,租用民房办公。1912年,在北关今喀什市色满路中段的一片高台之地兴建正规领事馆,占地达50亩。
总领事馆的建筑图纸是请瑞典人豪格伯格设计的。豪格柏格是一个奇才,他是瑞典传教团在喀什的传教士,白天为人作手术,晚上用维吾尔语布道,还擅长建筑设计。他为英领事馆设计了22间房子,于1912年1月动工,1913年10月竣工。他本人做工程监督,由喀什工匠修造,木料选自喀什噶尔不同地区,砖块在当地精心烧制,室内的装修材料和家具,则是陆陆续续从欧洲购买,运到喀什的。甚至连门扣、把手、插销这些小玩意儿也从瑞典购进。
领事馆几乎全是平房结构。先修了三排,供领事馆的秘书、医官和卫队居住。还为仆人也修建了几间居室,后者被称之为领事馆的“村子”。在主建筑内的会客室里,展示着一组巨幅英格兰自然风光的照片,错落陈列着领事馆狩猎的“战利品”——野兽的犄角和头骨。隔壁还有一个图书馆。这栋平房增加了塔楼,塔楼上修了两间房子,为领事和夫人的卧室。百年沧桑之后,“村子”不见了,惟保留完好的主建筑成了宾馆的餐厅。我扶梯而上,进入當年领事和夫人的卧榻之地,已看不到昔日的豪华气派,不过是两间极其普通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我又登上通往房顶的木梯,站在塔楼屋脊瞭望。冷风吹过,身上泛起一丝凉意。我脚下的沿四周墙端修砌的垛口虽经百年风雨剥蚀,仍异风犹存。站在此处远望,果然如领事夫人书中所记述的,帕米尔清晰可见,雪峰熠熠,喀什噶尔四野尽收眼底。不同的是,当年他们看到的是残败萧条的景致,如今视野之内高楼林立,万木葱茏,气象升腾。
可以说,英国人把当时他们国内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装修材料翻版在喀什噶尔,等于是把大英帝国当时的豪华享受挪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在各方面均超过了当时的俄领事馆。为了健身,总领事馆还修了一座小型运动场。
秦尼巴克最惹眼的是一个精心管理的大花园。花园分高低两处。高处花园里长着果树,种有各色蔬菜。水果有桃、杏、石榴、桑椹和无花果,还嫁接了英国的苹果、梨、樱桃等。低处的花园里长满了柳、榆、杨和沙枣树,郁郁葱葱,阴翳蔽日。而领事馆一侧的葡萄枝蔓爬满了木架,一串串葡萄压得枝头下坠。好一幅高台百花园图!
可见英国人将这块地方雅称之为“中国花园”不是徒挂一个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惟不同的是这座花园却建在“国中之国”的外国领事馆内,只供领事和领事夫人以及领地人员欣赏和玩味,警戒森严的高墙之外的中国人寸步难进,无法目睹,更不能享用。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英领事馆不得不草草关闭,其不动产全数移交给英属印度和巴基斯坦,改称为“印巴驻喀什领事馆”。1954年,印巴领事馆宣布撤销,人员全部撤回。
秦尼巴克终于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花园,由中国人管理并使用。先是作为交际处,后改为秦尼巴克宾馆至今,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