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童心;重点;难点;把握时机
讨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学生讨论,可以相对削弱传统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近几年来,许多数学教师已经看到了课堂讨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更是为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探讨中发言的面小,有条理地口述算理的能力差,绝大部分同学虽然发言,但语言不规范,有些同学兴趣不高,探索不积极、不主动,小组注意力不集中,争论不激烈等。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效率呢?
一、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学生在探讨问题时,要形成宽松的气氛,就数学课堂而言,要有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具体表现在:
1、形式的开放。
现在常用的讨论形式往往是建立4人或6人为一组的小组学习就座形式,或矩阵式的座谈就座形式,分组排座时好、中、差互相搭配,这样坐固然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如果成为固定的模式,就会使讨论显得有些僵化,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扩大交流。开放式的交流研讨形式,应该是多样而且多变的。
例如,探讨“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容易观察,就可以采用同桌讨论的形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寻找一些较复杂的规律,或一题多解,则需要组织小组讨论。象寻找“商不变的规律”、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行程问题的多种解法”等。对于解决那些比较重要且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一开始根本无从下手,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求这个数”,可以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由一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先发表意见,给其他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分小组讨论,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还有一些时候,实际讨论时操作性较强,而思维性较弱,象教学“分类”希望从不同的分类途径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就可以离开座位进行非正式群体的自由探讨。
2、童心的理解。
儿童的语言是缺乏修饰的,没有很强的条理性,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不能用数学的、纯逻辑的语言去要求他们。就比如,让一年级的小朋友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几个”与“第几个”有什么区别,是很难做到的。关键是让他们在彼此的辩解中,明白上述两个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的不同。讨论时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甚至大声争辨。特别是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不合逻辑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另外,教师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淡化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突出强调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团结,要求共同进步。
二、设计适当的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即指“讨论点”,讨论点的确立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如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没有动力,也失去了讨论原有的意义。
1、教学的重点处。
在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值得讨论的。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中变化规律的寻找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小数点的位置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位置移动后数量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加以比较、分析,再作进一步的讨论,最后得出规律。
2、教学的难点处。
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或运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加以解决。例如在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如何测量出一个圆的周长,发现它与直径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且分组加以验证。这样不但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问题的关键处。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要解决它们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讨论,就能够促使教学中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理解“化异为同”的算理。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接着讨论以下问题: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应该先怎么做?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层次清楚,算理明确。
4、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进一步寻找出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何快速有效的记忆乘法口诀。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法很多,有的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掌握,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5、学生易错处。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者是运用中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错误的产生。例如,“有余数除法”里,学生常常会试商错误,造成余数比除数大。如果事先在例题教学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加深学生的理解,就能减少错误的产生。
三、把握准确的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问题的答案多样时进行课堂讨论。
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但学生往往考虑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如:教材第一册中有这样一题,画面呈现的是一只老鼠背着土豆高高兴兴地往家跑,不料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洞,掉出了4个。教材以“□+□=7,7-□=□”这样的一个问题向学生质疑。多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想到7-3=4,4+3=7。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有别的情况发生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出:“老鼠背着破口袋继续奔跑,口袋里剩下的土豆可能是2个,1个或者1个也没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又发现了新的算式,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学生意见不全面时进行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全面,各抒已见,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探索“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征”时,由于有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已有知识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另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结论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同学间讨论,发现这两个结论都对。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该怎样来概括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这样得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模式。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臻于完美,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要来关注并积极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青罕镇青罕小学)
关键词:童心;重点;难点;把握时机
讨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学生讨论,可以相对削弱传统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近几年来,许多数学教师已经看到了课堂讨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更是为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探讨中发言的面小,有条理地口述算理的能力差,绝大部分同学虽然发言,但语言不规范,有些同学兴趣不高,探索不积极、不主动,小组注意力不集中,争论不激烈等。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效率呢?
一、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学生在探讨问题时,要形成宽松的气氛,就数学课堂而言,要有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具体表现在:
1、形式的开放。
现在常用的讨论形式往往是建立4人或6人为一组的小组学习就座形式,或矩阵式的座谈就座形式,分组排座时好、中、差互相搭配,这样坐固然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如果成为固定的模式,就会使讨论显得有些僵化,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扩大交流。开放式的交流研讨形式,应该是多样而且多变的。
例如,探讨“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容易观察,就可以采用同桌讨论的形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寻找一些较复杂的规律,或一题多解,则需要组织小组讨论。象寻找“商不变的规律”、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行程问题的多种解法”等。对于解决那些比较重要且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一开始根本无从下手,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求这个数”,可以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由一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先发表意见,给其他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分小组讨论,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还有一些时候,实际讨论时操作性较强,而思维性较弱,象教学“分类”希望从不同的分类途径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就可以离开座位进行非正式群体的自由探讨。
2、童心的理解。
儿童的语言是缺乏修饰的,没有很强的条理性,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不能用数学的、纯逻辑的语言去要求他们。就比如,让一年级的小朋友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几个”与“第几个”有什么区别,是很难做到的。关键是让他们在彼此的辩解中,明白上述两个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的不同。讨论时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甚至大声争辨。特别是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不合逻辑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另外,教师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淡化学生之间的智能差异,突出强调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团结,要求共同进步。
二、设计适当的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即指“讨论点”,讨论点的确立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如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没有动力,也失去了讨论原有的意义。
1、教学的重点处。
在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值得讨论的。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中变化规律的寻找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小数点的位置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位置移动后数量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加以比较、分析,再作进一步的讨论,最后得出规律。
2、教学的难点处。
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或运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加以解决。例如在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如何测量出一个圆的周长,发现它与直径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且分组加以验证。这样不但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问题的关键处。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要解决它们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讨论,就能够促使教学中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理解“化异为同”的算理。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接着讨论以下问题: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应该先怎么做?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层次清楚,算理明确。
4、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进一步寻找出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何快速有效的记忆乘法口诀。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法很多,有的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掌握,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5、学生易错处。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者是运用中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错误的产生。例如,“有余数除法”里,学生常常会试商错误,造成余数比除数大。如果事先在例题教学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加深学生的理解,就能减少错误的产生。
三、把握准确的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问题的答案多样时进行课堂讨论。
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但学生往往考虑问题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如:教材第一册中有这样一题,画面呈现的是一只老鼠背着土豆高高兴兴地往家跑,不料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洞,掉出了4个。教材以“□+□=7,7-□=□”这样的一个问题向学生质疑。多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想到7-3=4,4+3=7。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有别的情况发生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出:“老鼠背着破口袋继续奔跑,口袋里剩下的土豆可能是2个,1个或者1个也没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又发现了新的算式,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学生意见不全面时进行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全面,各抒已见,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探索“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征”时,由于有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已有知识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另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结论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同学间讨论,发现这两个结论都对。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该怎样来概括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这样得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模式。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臻于完美,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要来关注并积极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青罕镇青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