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颧弓颧骨骨折(附8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利用微创技术治疗颧弓“M”型骨折同时伴颧骨线性骨折.方法:收集整理2007年01月至20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颧弓“M”型骨折同时伴颧骨线性骨折80例。均采用经颞部小切口入路行颧弓颧骨骨折复位,并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治愈77例,占96.2%;良好3例,占3.8%;未愈0例。结论:经颞部小切口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面部不留瘢痕,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是颧弓颧骨骨折理想的手术方法,更符合微创外科理论。
  【关键词】颧弓“M”骨折;颧骨线性纵行骨折;颞部小切口;微创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88-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2007年01月至20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颧弓颧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170份,其中颧弓“M”型骨折同时伴有颧骨线性纵行骨折病例82份,手术治疗80例,放弃治疗2例。经手术治疗80例中,单侧79例,双侧1例,其中右侧68例,左侧12例,致伤原因,跌倒摔伤52例,钝器击伤20例,车祸致伤8例;男性65例,女性15例;年龄23岁-72岁,平均年龄47.5岁;临床表现:面侧方塌陷畸形及中重度张口受限,3例伴有不同程度颅脑损伤。伤后当日手术复位20例,次日手术复位57例,2周手术复位2例,3周手术复位1例。术前均通过拍摄上颌骨三维CT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LightSpeed16螺旋CT,对上颌骨进行扫描,层厚5mm扫描完成后经三维重建软件处理,获得三维重建后的影像资料。一般采集正位、侧位、侧斜位、和颏顶位图像资料。术后复查CT,评估手术效果。
  1.2方法
  80例患者均采用经颞部小切口入路,麻醉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局麻。术前准备:颞部发际内备皮3cm,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1.0mg/kg,地西泮10mg。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健侧,用甲紫描记出颧骨、颧弓轮廓并标记骨折部位。取患侧耳屏上发际内2cm斜行切口,切口长约2cm,切口周围以0.5%利多卡因10ml局部浸润麻醉。经麻醉成功后,沿切口線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颞浅筋膜。切开颞筋膜,在颞筋膜与颞肌间插入宽骨膜分离器,并向下达“M”型骨折最低点,此时麻醉师给予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经麻醉成功后,术者以左手放在骨折表面感知复位程度,右手握持骨膜分离器,以颞部为支点上撬骨折使之复位。随后90°旋转骨膜分离器,在颧弓下方滑动以便使骨折完全复位。验证复位的方法有四点:复位同时可以听到骨块回弹声响;复位后张口度立即改善;在颧弓的下方滑行探查,可感觉平滑拱形结构;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效果[1]。本组80例患者术后通过拍摄上颌骨三维CT评价手术疗效。
  2 结果
  2.1标准
  治愈:颧弓颧骨达解剖复位,张口度明显改善。
  良好:颧弓颧骨达功能复位,张口度明显改善。
  未愈:颧弓颧骨复位欠佳或未复位,张口度无明显改善或未改善。
  2.2 预后及并发症
  本组资料术后无明显面部肿痛,手术切口均Ⅰ/甲愈合,面部左右基本对称,张口度35mm-45mm,无1例并发症。术后三天康复出院73例,占91.3%。80例患者均经过一次手术成功复位,其中治愈77例,占96.2%;良好3例,占3.8%;未愈0例。
  3 讨论
  3.1 致伤因素及临床表现
  颧弓颧骨骨折多为外力直接作用所致,本组资料中以跌倒摔伤为主52例,占65%,钝器击伤20例,占25%,车祸致伤8例,占10%,车祸致伤多同时伴有复合伤,本组3例伴不同程度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面部左右不对称,伤侧塌陷畸形,张口中重度受限。通过二维或三维CT可清楚显示颧弓颧骨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通过三维CT可以更直观立体显示骨折部位与周围组织的空间结构关系,准确判断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的程度,为临床诊断治疗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3.2 手术指征及手术时间
  颧弓颧骨骨折伴有面部凹陷畸形及中重度张口受限者原则上均需手术治疗。若没有其他合并症,手术多选择在一周内进行,手术越早,成功率越高。本组资料,有77例在一周内进行,均达解剖复位。(附图1)。颅脑损伤是颌面伤中最常见的合并伤,以前往由于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估不足,从而对颌面伤的治疗存在各种各样的疑虑,以至延误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颅颌面外科的迅速发展与提高,使得颌面外科医师对颅脑损伤的知识也进一步提高[2]。麻醉技术与ICU监测水平的改善也为病人在术中术后病情的诊治提供了安全保障。Glasgow昏迷计分法对颅脑损伤的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除了预后特别严重,即使昏迷计分较低也并不是恢复面部骨折的禁忌[3]。Mansom[4]认为如果颅内压维持在25mmHg以内,颅脑损伤的伤员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麻醉而不增加并发症。本组资料有3例因伴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手术分别在伤后2周和3周进行,此时骨折已纤维愈合,因此未能达到解剖复位。(附图2)。
  3.3手术入路及比较不同入路的优缺点
  颧弓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两种:口内切开复位法和口外切开复位法。
  3.3.1 口内切开复位法:即口内龈颊沟切口。常规采用局麻,骨折复位时的疼痛使患者难以配合;术中骨折复位支点不利难以用力;同时术中面部软组织水肿,使医生很难感知复位程度;术区有翼静脉丛,易至术中术后出血;术后肿痛明显,进食障碍;口内入路,易感染,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回复慢。优点:切口隐蔽。
  3.3.2 口外切开复位法:经耳前至颞部发际内拐杖型切口(110°),一般采用全麻(插管麻醉)。优点:术野清楚,直视下操作,可达解剖复位,并可行骨折固定。缺点:创伤大,并发症多,如:面神经额支损伤、头皮额部麻木不适、颞肌萎缩、秃发、颞部长的瘢痕影响美观等。住院时间长,回复慢,费用高。   经颞部小切口入路:与前两种术式比较有更多优点。首先采用复合麻醉+局麻,使手术在无痛下进行;其次是切口更为隐蔽,发际内长2cm斜切口,面部不留瘢痕;入路明确,术区无重要解剖结构;切口远离骨折端,切口区肿胀不会波及骨折部位,术者容易感知骨折复位程度;有很好的复位支点—颅骨,力量容易掌控;术后面部肿痛症状不明显,且口内无切口,不影响进食。术后恢复快,术后三天出院,费用低。
  4 结论
  近年来随着口腔颌面外科的發展与技术提高,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尤其是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使我们能更直观,立体地观察颧骨颧弓的解剖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移位的方向、定量测量移位的程度,为临床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颧骨颧弓骨折的治疗不再局限于改善功能,同时着重在最小的创伤下恢复面部形态[5]。因此,微创外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经颞部小切口入路治疗颧弓颧骨骨折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微创技术应用于颌面外科。本文通过对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我们认为经颞部小切口入路治疗颧弓颧骨骨折从美观、无痛、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更符合微创理论。当然经颞部小切口入路治疗颧弓颧骨骨折,只适应于颧弓呈“M”型骨折,颧骨呈线性纵行骨折的病例,如何应用微创切口对复杂性颧骨颧弓骨折进行良好复位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益,孙勇刚主编.颌骨坚固内固定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07.
  [2] 丁国伟.,周正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5;5(1):7.
  [3]. Rohrich RJ, Shewmake KB. Evolving concepts of craniomaxillofacial fracture management[J]. Clin plast surg,1992;19(1):1.
  [4] Manson PN.Management of facial fracture[J]. Perspectives in plastic surgery, 1988;2:1.
  [5] 张清彬,东耀俊,李祖兵等.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路径的临床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25(3):41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2例HPS患儿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病因:全部病例中病毒感染相关性HPS占75.0% (24/32),其中以EB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占68.8% (22/32).(2)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目的 探讨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之间的关系.方法 统计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284例B细胞型NHL患者的乙肝5项标志物阳性率,并与同期住院的大肠癌患者作比较.结果 B细胞型NHL以18~ 39岁和Ⅲ~Ⅳ期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2.6%(26/61)和37.0%(50/135),分别与其他年龄段及Ⅰ~Ⅱ期患者比较,
研究对比了经900~1 600℃高温焙烧后,硅溶胶型壳表面形态及残留强度的变化情况,分析认为耐火材料中氧化物杂质的存在对型壳表面形态的变化起重要作用.元素Fe、Mg、Ca、Na、K等
目的 探讨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105例AMI患者(AMI组),其中男性77例,女性28例;年龄32 ~ 84岁,平均年龄6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尽管接受了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引起的广泛关注使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成为这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应用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比较健康教育对人工髋关节置换
目的 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8年9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移植受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1945例(2106例次)肾移植共发生恶性肿瘤39例,发生率为2%.恶性肿瘤于移植术后8~124个月(中位时间57个月)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泌尿系统肿瘤22例,消化系统肿瘤8例,肺癌、淋巴瘤、乳腺癌各2例,硬脑膜小细胞癌、胸膜低
【摘 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 80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做精心的护理,着重于术前康复训练指导。结果 随访6—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目的:結合EBM相关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压埋伤挤压后致ARF所存在的优势。方法:以EBM为理论指导,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肾内科共89例压埋伤挤压综合征致AR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8例)和治疗组(B组:61例),且A、B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疗程及并发症等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用5%NaHCO3100~250ml静滴,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葡
目的:探讨老年人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褥疮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同期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褥疮的老年患者进行体位及褥疮相关护理.结果: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