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下,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一般院校工科学生怎样培养成为品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出发,结合在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一般院校工科学生亟待加强人文素养,尤其是说写能力的培养,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工科学生 人文素养 说写能力
一、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是当今时代主题
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要加大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二、发现:就业调研找出的问题与在校学生存在的不足互相吻合
近五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个有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课题,以求通过就业状况调研一结论一改进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一就业一就业状况调研,不断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以就业为导向,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几年的调查和与广大校友的座谈交流中得知:毕业生在组织管理、社交、公关、礼仪、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尤其体现在说与写两方面。广大校友感叹:“会说的不如会做的,会做的不如会写的;评职称难就难在发表论文。”另外,我们由于从事就业推荐工作。经常陪用人单位面试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求职推荐材料等特别优秀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远不如文科类学生。个别学生在面试时,面对考官紧张得说不出几句话:个人简历就一张纸,过于简单。与专业教师闲谈时,笔者经常听到:“学生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实验,却写不了实验报告。”“工程检测报告填写不规范,甚至看不懂,开工报告、施工进度计划不敢写也不会写。”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反思:地方本科院校工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多为土木工程师,不能等同于民工,很多工作不一定亲自动手,而是指导别人施工;工程师的贡献,不限于工程建设,还需发扬工程学术的作用。指导工人在较小范围须用言语。在较大范围须用文字,如果你说话不清,施工细则文字不通。工人误会你的意思,难免工作出错。工程与承包商所定的契约规范,若文字有弊病,尤易引起争执。想评职称或致力工程学术,则必须发表论文,没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就很难发表。对个人而言今后就很难有发展的广阔天空。永远只能是一名普通的、纯粹的“经济人”,成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工具。一位美国著名工程师曾说:“精通文字的工程师不一定成名,但拙于文字的断无成名希望。”
联想到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为了追求就业率,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过于强调对土木工程专业有用技术的学习,强调技术。以及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在说与写方面能力欠缺。目前工科学生的课程中,对文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大约仅12%。含“两课”和体育课,八九门课程而已;而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人际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美学、演讲类课程或未开设或是选修课,而开设的选修课明显供不应求。
对在校工科学生而言,受到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社会多元化趋势使他们处于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急剧变化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屈从于物质、实用、经验、功利的诱惑,更多的是追求近期、有形的价值目标,忽略远期的、无形的价值目标。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是科学。学好了就是赚钱的看家本事,是自己的饭碗,而人文科学则是“侃大山”,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能创造什么利润。只是消遣娱乐;同时由于工科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的客观实际,一些学生认为学专业技术的学懂技术就可以了,人文学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上课是应付,根本没有投入多少精力认真学习,更别说钻研了。因而很多学生冷落了人文学科的培养,忘记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而人文素养高低就直接体现在今后工作中的说和写等基本的综合能力要求方面。所以难免出现已经工作若干年的毕业生发出感叹:“会做的不如会做的,会说的不如会写的;评职称难就难在发表论文。”
可见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亟需加强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四、责任:亟待加强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大事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拥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它的实质就是根植于人内心的素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它是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意识,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行为,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质。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建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养成。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认为,现在某些青年学生学习的时候急功近利。只挑“有用”的学,不注重全面学习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他说:“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是非常危险的。”针对人文教育落后的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好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就垮。”
教育关注的应是学生今后完整的人生,使之品学兼修、德才兼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会导致学生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也不利于他们今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更大成就,不利于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培育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他们真正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迫切需要在学校主导的人文精神建设大环境的熏陶下,在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参与和共同努力下,通过人文课程的教育培育人文精神,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实习实践和今后工作中领悟和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养成。
国民的人文素养,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里,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一般院校工科学生亟待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大事。
关键词:工科学生 人文素养 说写能力
一、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是当今时代主题
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要加大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二、发现:就业调研找出的问题与在校学生存在的不足互相吻合
近五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个有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课题,以求通过就业状况调研一结论一改进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一就业一就业状况调研,不断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以就业为导向,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几年的调查和与广大校友的座谈交流中得知:毕业生在组织管理、社交、公关、礼仪、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尤其体现在说与写两方面。广大校友感叹:“会说的不如会做的,会做的不如会写的;评职称难就难在发表论文。”另外,我们由于从事就业推荐工作。经常陪用人单位面试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求职推荐材料等特别优秀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远不如文科类学生。个别学生在面试时,面对考官紧张得说不出几句话:个人简历就一张纸,过于简单。与专业教师闲谈时,笔者经常听到:“学生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实验,却写不了实验报告。”“工程检测报告填写不规范,甚至看不懂,开工报告、施工进度计划不敢写也不会写。”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反思:地方本科院校工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多为土木工程师,不能等同于民工,很多工作不一定亲自动手,而是指导别人施工;工程师的贡献,不限于工程建设,还需发扬工程学术的作用。指导工人在较小范围须用言语。在较大范围须用文字,如果你说话不清,施工细则文字不通。工人误会你的意思,难免工作出错。工程与承包商所定的契约规范,若文字有弊病,尤易引起争执。想评职称或致力工程学术,则必须发表论文,没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就很难发表。对个人而言今后就很难有发展的广阔天空。永远只能是一名普通的、纯粹的“经济人”,成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工具。一位美国著名工程师曾说:“精通文字的工程师不一定成名,但拙于文字的断无成名希望。”
联想到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为了追求就业率,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过于强调对土木工程专业有用技术的学习,强调技术。以及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在说与写方面能力欠缺。目前工科学生的课程中,对文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大约仅12%。含“两课”和体育课,八九门课程而已;而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人际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美学、演讲类课程或未开设或是选修课,而开设的选修课明显供不应求。
对在校工科学生而言,受到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社会多元化趋势使他们处于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急剧变化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屈从于物质、实用、经验、功利的诱惑,更多的是追求近期、有形的价值目标,忽略远期的、无形的价值目标。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是科学。学好了就是赚钱的看家本事,是自己的饭碗,而人文科学则是“侃大山”,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能创造什么利润。只是消遣娱乐;同时由于工科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的客观实际,一些学生认为学专业技术的学懂技术就可以了,人文学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上课是应付,根本没有投入多少精力认真学习,更别说钻研了。因而很多学生冷落了人文学科的培养,忘记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而人文素养高低就直接体现在今后工作中的说和写等基本的综合能力要求方面。所以难免出现已经工作若干年的毕业生发出感叹:“会做的不如会做的,会说的不如会写的;评职称难就难在发表论文。”
可见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亟需加强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四、责任:亟待加强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大事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拥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它的实质就是根植于人内心的素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它是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意识,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行为,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质。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建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养成。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认为,现在某些青年学生学习的时候急功近利。只挑“有用”的学,不注重全面学习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他说:“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是非常危险的。”针对人文教育落后的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好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就垮。”
教育关注的应是学生今后完整的人生,使之品学兼修、德才兼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会导致学生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也不利于他们今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更大成就,不利于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培育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他们真正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迫切需要在学校主导的人文精神建设大环境的熏陶下,在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参与和共同努力下,通过人文课程的教育培育人文精神,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实习实践和今后工作中领悟和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养成。
国民的人文素养,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里,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一般院校工科学生亟待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