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陪孩子看场戏

来源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到了,意味着寒假生活的来临。
  如今,儿童戏剧在家长圈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也在教育界得到较高的认可度,
  已经成为孩子假期的热门选择。
  儿童剧应不应该有教育意义
  儿童剧,应该是通过艺术表演去感染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在观剧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美,感受一种怦然心动,这才是艺术真正感染人的地方,也是儿童剧的表达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让儿童理解进而产生感染效果的儿童剧,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在观剧过程中,孩子们会有所感触,正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对成年人大有裨益一样。但这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上的训育功能,只是通过戏剧艺术,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滋养。
  儿童剧的认知误区
  ●关于“科普剧”。我不太赞成那些所谓的“科普剧”,因为大部分都是借着戏剧的方法将科学知识带给孩子,用戏剧模式编写科普知识,可能会令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反感情绪。同时,这也不能引发孩子在思维上的探索。
  ●关于角色代入。在3~8岁的年龄段,孩子会本能地将自己带入剧中的角色,而他们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的,谁吸引他,他就喜欢谁。如果孩子对剧中的反面角色投入了情感,就容易产生不良状况,会将其视作楷模。因此,家长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引导。
  ●关于思维禁区。家长不需要总是让孩子的思维停留在非黑即白的童话世界里,人是一个多面体,并不能单纯地以“好人”或者“坏人”这样的词去界定。一个善良的人也许有懦弱的一面,一个偷窃的人也许特别爱护小动物,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了解社会,了解真实的人,而不要刻意排斥一些负面或消极事物的存在,比如死亡、失败、恐惧等等。家长对孩子的认知体系保护得面面俱到,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关于儿童剧只属于儿童。托尼·瑞奇认为,儿童劇的本质是一个多义的戏剧样本,它一定同时拥有两套话语和两套运作机制。一套针对孩子,一套属于父母,孩子有孩子的浸没方式,父母有父母的接收频道。一部合格的儿童剧,能同时让孩子和父母投入进去,并且各有所得。因此,家长一定要尽量陪伴孩子观剧,这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不正是亲子时光的美好印记吗?
  三步走,家长和孩子一起专注观剧
  不要把内心的教育目标强加于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富于娱乐性、想象力或偏重童话性质的儿童剧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小朋友来说,以简单的形式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引发儿童尝试创新或解决问题的作品是非常有趣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帮助也很大。所以,成年人觉得没有意思,常常是因为他们把心目中的教育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好的作品,应该是以符合孩子心理成长需要和不同阶段敏感期刺激作为创作核心的,而这些作品才是适合儿童欣赏的戏剧作品。
  了解儿童观剧特点
  大人在观剧时,思维是连贯的,但是孩子却习惯把自己喜欢的片断先收集起来,再用自己的办法把故事串联在一起。就算是连贯的剧情,孩子也会重新选择整理,编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是西方亲子戏剧比较喜欢用片段式的方式来表演的原因。所以,整个氛围与环境都会影响孩子去面对这些感受。
  帮助孩子融入观剧的氛围
  首先,家长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戏剧;其次,场地的环境也很重要。其实普通的成人剧场不太适合孩子观剧。因为孩子个子小,坐在为成人设计的座椅上,腿无法着地,很容易四处晃动而发出声响,影响演员演出,也影响其他孩子观剧。另外,剧场的椅背往往都偏高,遮挡视线,孩子就容易站起来走动,无法遵守观剧的规则,这样既破坏了观演的兴趣,也挑战了孩子自身的规则感。
  观剧也是了解集体规则的好机会,包括一些演员和观众互动时的礼貌。剧场是个艺术文化的殿堂,我们不要纵容孩子在公共场所违反我们自己制定的集体规则。
  观剧结束后的亲子讨论
  观剧结束之后,家长要先观察孩子的反应,最好不要直接参与结局的灌输或分析,应该让孩子自己在欣赏参与后作出思考。家长要做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多问题与发展方向,令孩子有多维度的思考空间。这样,他们就会在脑子里产生自主分析,思考自己的内心矛盾和解决方案。
  同时,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可以尽量借着题目和孩子讨论,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了解孩子的看法,并与他们对话。对话是产生结论前的行为,结论一旦产生,对话就结束了。对话越丰富、越全面,对孩子的成长就越有帮助,所以我们需要对话,而不是让对话结束。家长应该从这个角度和孩子沟通,在观剧之后开展相关角度的讨论,并增加对话的深度,不要轻视孩子的思维能量。
  要知道,有力量的、会思考的孩子,并不是已经找到答案的孩子,而是那些正在不断寻找答案的孩子。因为知识的探索,正是通过很多吸引、很多悬疑让他们不断提升期望值,从而努力寻找答案的过程。答案并不重要,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最重要。求知欲是一个人思考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如果我们把求知欲的培养以提供答案的方式消灭掉,那求知欲的力量就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美国朋友那里学到了贴纸奖励法,经过自己的改良,以更适应自己宝宝的性格特点。运用了一段时间,效果还真不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奖励约定  针对孩子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妈妈与小朋友对于贴纸奖励达成约定,说是约定,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妈妈唱了主角。虽说对孩子有些不公平,但只要小朋友没有提出异议与抗议,就默认被双方认可。  积少成多:妈妈与孩子达成的“协议”是,小朋友表现好的时候,
斑馬书签
期刊
皮皮在妈妈的办公室发现一个量角器。  皮皮:这是什么啊?  媽妈:量角器。  皮皮:妈妈,怎么量?是脱下袜子量吗?  记录人:内蒙古鄂尔多斯 路晓艳
小麻雀,朋友多,  飞来飞去真快活。  飞累了,树上落,  新鮮事儿抢着说。
小洋梨怎么也撕不開包装纸,去找姥姥帮忙。  姥姥:撕纸啊,要找到窍门。  小洋梨:姥姥,我敲不开它的门。
很多植物里都含有天然颜料或漂白剂。想知道怎么用植物畫画吗?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实验吧!
“草莓味的鞋子”  周末,妈妈要带乐乐到公园里玩,在换鞋的时候,乐乐要求穿草莓味的鞋子。妈妈很疑惑:鞋子有草莓味道的吗?她想起最近乐乐不止一次提到草莓味的鞋子,香蕉味的外套,还有巧克力味的帽子……原来,在乐乐的认知里,不同的味道代表的是不同的颜色啊,“草莓味”代表的是“红色”,“香蕉味”代表的是“黄色”,“巧克力味”代表的是“棕色”……于是,妈妈拿起一双红色图案的鞋子,问乐乐:“是这双吗?”乐乐很
2019年12月1日,在余姚市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里,一场名为“非遗文化,传承有道”的亲子活动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杂志社主办,余姚市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承办,余姚市实验幼儿园、余姚市星光实验幼儿园、余姚市四明幼儿园参与,共45组亲子家庭参加。  下午,孩子及其家长陆续到来,抽任务卡,写心愿卡,在古香古色的主题墙前合影,孩子们拉着家长的手东跑西看,活动现场处处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露西的爸爸妈妈从医院给她带回来一个新弟弟,他们非常非常地兴奋,露西却觉得这没什么好激动的。  宝宝威廉几乎啥事都不会做。他要么睡觉,要么醒来,除了哭,就是吃,发出一些烦人的声音和气味。  “嗨,你觉得怎么样,露西?”爸爸妈妈问。  “嗯,我觉得我们应该把他还给医院。”她说。  “你真这么觉得?”爸爸妈妈问。  露西看得出他们有点失望,但他们没说什么。  他们一起来到医院,走进婴儿部。  “嗯,我们
分离焦虑是一种因与依恋对象分离而产生的紧张、烦躁、恐慌、不安等情绪反应,是新入园幼儿普遍的心理现象。过长时间的分离焦虑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会为家长和老师的工作带来困难。本案例中的幼儿丁丁自入园后较长时间都处于分离焦虑中,老师在和家长沟通后,对丁丁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作了初步分析,随后采用了鼓励丁丁交友、为丁丁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利用代币法巩固丁丁已有进步等方式来帮助他逐步摆脱分离焦虑,取得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