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它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应该让让儿童的现实生活走进教学,让课堂贴近生活,在课堂与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观察生活,初步认识。
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接触生活,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提高认识,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过程。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所以应让孩子观察生活,对品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到操场上走一走,找一找(找春天),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致?它们有什么特点? 回到课堂,说说自己的感受,画画春天,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积极生活的态度。
二、模拟生活,情感形成。
情感的激发,将直接影响道德动机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所以,让他们模拟生活,在模拟的过程中,促进对品德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
如在教学《家长的爱》第一课时(是爱让我长大)时,老师先将自己从小时候到大的成长照片制成课件,再收集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事先请一位家长讲述一段关于抚养孩子的事例,并录音。上课时,出示老师的成长记录,再看看孩子们自己的照片,从一个胖嘟嘟的宝宝变成帅气的小男孩,是什么原因呢?让孩子明白:是家人的关爱让自己成长。再听录音,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爱的情感,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
三、体验生活,信念形成,锻炼意志。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受,它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认识产生情感,情感激发动机,动机才是推动行为的动力”。儿童对品德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还需在情感的基础上再烧一把火,才能让他们有想这样做的动机,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儿童的生活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行往往会诱惑他们的行为,因此,进行品德培养必须同时对学生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一课时,可先播放雪灾中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在雪灾中哪些人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引出课题,汇报在我们的社区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谈感受,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产生感恩之心。为加深儿童对这方面的印象,还可以将活动延伸,在班级开展义卖活动,请每位同学捐献一件物品,然后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用卖东西所得的钱对贫穷或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帮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感悟生活,行为形成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当他们对品德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这样做的动机后,还需反复思考、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使在书本中学到的道德意识得以升华,达到培养品质的目的。
在教学《学做小雄鹰 》这一单元后,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难事还真不少呢!那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碰到难题,我们该怎样做呢?要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呢?
通过活动,让他们由文本中的故事感悟出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相同的事时,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用一种自觉行为去解决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体验,学会判断、思考,在快乐与品味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
一、观察生活,初步认识。
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接触生活,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提高认识,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过程。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所以应让孩子观察生活,对品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到操场上走一走,找一找(找春天),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致?它们有什么特点? 回到课堂,说说自己的感受,画画春天,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积极生活的态度。
二、模拟生活,情感形成。
情感的激发,将直接影响道德动机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所以,让他们模拟生活,在模拟的过程中,促进对品德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
如在教学《家长的爱》第一课时(是爱让我长大)时,老师先将自己从小时候到大的成长照片制成课件,再收集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事先请一位家长讲述一段关于抚养孩子的事例,并录音。上课时,出示老师的成长记录,再看看孩子们自己的照片,从一个胖嘟嘟的宝宝变成帅气的小男孩,是什么原因呢?让孩子明白:是家人的关爱让自己成长。再听录音,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爱的情感,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
三、体验生活,信念形成,锻炼意志。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受,它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认识产生情感,情感激发动机,动机才是推动行为的动力”。儿童对品德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还需在情感的基础上再烧一把火,才能让他们有想这样做的动机,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儿童的生活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行往往会诱惑他们的行为,因此,进行品德培养必须同时对学生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一课时,可先播放雪灾中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在雪灾中哪些人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引出课题,汇报在我们的社区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谈感受,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产生感恩之心。为加深儿童对这方面的印象,还可以将活动延伸,在班级开展义卖活动,请每位同学捐献一件物品,然后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用卖东西所得的钱对贫穷或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帮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感悟生活,行为形成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当他们对品德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这样做的动机后,还需反复思考、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使在书本中学到的道德意识得以升华,达到培养品质的目的。
在教学《学做小雄鹰 》这一单元后,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难事还真不少呢!那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碰到难题,我们该怎样做呢?要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呢?
通过活动,让他们由文本中的故事感悟出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相同的事时,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用一种自觉行为去解决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体验,学会判断、思考,在快乐与品味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