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基础:对仗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反客生,1978年生,天津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叶嘉莹教授,现执教于南开中学。当代著名青年诗人,吟诵家。著有《矫庵语业》,2008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屈原奖得主。
  作律诗,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作律诗的基础,一定要好好掌握。
  对仗,也叫作对偶、偶对、排偶(排比对偶)、骈俪、俪句、俪语、俪辞、对句、对文、对语、对子等等,总之是成对出现的语句的意思。对仗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的最后一字,一般是仄声,对句的最后一字,一般都是平声。
  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仗卫左右分设,相对而立,因此叫对仗。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引万柘坡《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代的塾师,开馆授徒,启发童蒙,都要让学生学着对对子。通过对对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字词的平仄、虚实,对词性用法也有更深的领悟。而科举时代,读书人要想应举出仕,必须要写好试帖诗和八股文,这两者都要求对仗。今天科举废除,也不再有人作试帖诗和八股文,但在很多场合,仍需要悬挂对联,倘若不了解对仗的基本规则,把上下联挂反,或是弄上根本不对仗的两句放一起,就会被有文化的人耻笑,而倘若下定决心要学作诗,对仗的基本功就更不可缺。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对联、对对子、楹联等等,和诗文中的对仗是有同有异的。单就对联而言,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诗文中的工对,而所谓的很多巧对,从文学上来说往往不入流。这是因为诗文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巧对则是以理智为基础。一追求情之真,一追求思(sì)之巧。一味追求巧思(sì),则离文学越来越远。譬如巧对:“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螃蟹浑身甲胄,凤凰遍体文章。”巧则巧矣,置于诗文中,成什么话?
  文章(这里主要是指骈体文,它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的一种主流文体,因多四言与六言的对仗,宋人又称之为四六。骈文是中国文章形式美的极致。)中的对仗,不在我们要讲授的范围内,诗(也包括词)的对仗,大都是五言或七言,也有三言、四言、六言的,所以我们练习对仗,也要从一言到七言多加训练。等到文辞基本过关,可以专练精练的五言,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上下句都必须符合五言近体的格律。有了好的对句,就可以在其基础上扩充成一首诗,大多数时候,诗人并不是先有了整体的思路才作诗的,而是先有好的句子跳跃到他的心里,再补足其馀,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有了好的对句,诗就算完成一半了。
  对仗的声律
  诗词中的对仗,从一言到七言都有,练习对对子的时候,也要符合诗词中句子的对仗要求,不能随便出几个字,就当作对仗。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在三联书店版《金庸作品集》的序言里中提到,有些翻版本中,说他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而这一联是不通的。因为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上联的末一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但“冰”字属蒸韵,是平声。其实,不止于此,“冰比冰水冰”不符合五言近体诗的格律,在出对时,也是不能被允许的。
  到名胜古迹去,你会发现凡是古人写的对联,都对仗工稳、文辞典雅、意蕴深刻,而今人作的对,大多不合格,这是文化堕落的明证。2010年,深圳建市三十周年,有单位在市中心挂出“三十载耕耘杜鹃盛彩秀鹏城,五千年图强牡丹天香溢神州”这样的对联,可是这副“对联”竟然除了“三十载”与“五千年”,没有一处符合对仗的要求,而即使是“三十载”与“五千年”,也只是平仄、结构上对仗,意思却犯了重复,是谓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
  出对时,如果是一言的话,一定是平对仄,仄对平。如:云对雨、雪对风、茶对酒、赋对诗之类。
  二言的要么是平仄,要么是仄仄,而对句可以是仄平,也可以是平平。如:赤岸对朱崖、碧草对苍苔,这是用平平对仄仄;九经对三史、麟薮对鹊巢,这是用平仄对仄平;银鹿对铜驼、天地对山川,这是用平平对平仄。
  三言的,出句可以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但对句只能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不能出现平平平这样三平相连的句子。如三尺剑对六钧弓,冯妇虎对叶公龙,是平仄仄对仄平平;八千路对廿四桥则是仄平仄对仄仄平;四目颉对一只夔是仄仄仄对仄仄平;伯乐马对浩然驴是仄仄仄对仄平平。(以上例出《声律启蒙》)
  据上可知,二言、三言句只是最后一字要求严格的平仄相对。
  四言是二言的扩充,一般要求基本句式为(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如云腾致雨对露结为霜,坐朝问道对垂拱平章(《千字文》),月冷龙沙对尘清虎落(姜夔《翠楼吟》);或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如困酣娇眼对萦损柔肠(苏轼《水龙吟》),虚阁笼寒对小帘通月(姜夔《法曲献仙音》)。(笼字可平可仄,意思不变。此处读上声。)
  五言的对仗,有两种情况,一是a句式(平)平(平)仄仄对b句式(仄)仄仄平平,如:西驰巴岭徼,东去洛阳滨(宋之问);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或者是a句式的等价句式a‵(平)平仄平仄对b句式(仄)仄仄平平。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陈子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二是c句式(仄)仄(平)平仄对d句式平平仄仄平,如: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宋之问);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张说)。或对d句式的变体仄平平仄平,如: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郑谷);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李颀)。
  六言句要注意它不是两个三言的组合,而是三个二言的组合或二言与四言的组合。如果是三个二言的组合,就要讲究句中偶数位字的平仄相间,这样的六言句其基本句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与平平/仄仄/平平,如:风里一池杨柳,月边满树梨花(周紫芝);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平声)帘幕低垂(晏几道)。这样的六言句,也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不过注意不要出现没有双平声的情况,那样也是犯了孤平。
  而如果是二言与四言的组合,则可以是平平/平平仄仄与仄仄/仄仄平平,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彭汝砺)。也可以是平平仄仄/平仄与仄仄平平/仄平,如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刘长卿);青松共我纵(平声)始,白鸟随人去还(彭汝砺)。   至于七言句的对仗,一是A句式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对B句式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或是A句式的等价句式A‵(仄)仄(平)平仄平仄,对B句式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久矣归心到乡国,依然水宿伴渔舠(苏过);醉任狂风揭茅屋,卧听残雪打蓑衣(王庭珪)。二是C句式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对D句式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黄华半老清霜後,白鸟孤飞落照前(贺铸)。或是对D句式的变体(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一天如许皆明月,二客所须惟浊醪(苏过);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
  工对
  对仗是从义对发展起来的,所以一般越古的对仗就越宽。后来为了见其工巧,对仗从词性、门类、典故、到音律上皆日趋严格。再后来诗人嫌其呆板拘束,又时常打破严整的工对,使用宽对,于工整中见灵动。不过学格律诗或对联的人,还是要从严整的工对(也叫“的对”)入手,以锻炼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工对第一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如“天”对“地”;动词对动词,“视”对“听”;形容词对形容词,如“暖”对“寒”;副词对副词,如“已”对“将”;颜色对颜色,如“绿”对“红”;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如“三斗”对“一杯”,等等。
  工对第二要求短语结构相对:偏正对偏正,如“大陆”对“长空”;动宾对动宾,如“饮露”对“餐风”;主谓对主谓,如“颜巷陋”对“阮途穷”,等等。
  工对还不允许上下联出现重复的字。但古诗的对仗中上下联可以有重复出现的字,如《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对联中的长联本身源自骈体文,因字数太多,上下联中偶有重字也可通融。不过这些重复的字都是虚字,不能是实字。
  古人对仗很讲究同类事物相对,如“蜀栈”对“秦关”,则是“地理门”中的地名相对。古人为了作骈文和近体诗,将万事万物分门别类,编成可供随时查阅的“类书”。有人说中国没有百科全书,外国人编百科全书的时候,中国人都去编类书了。可见类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古代的类书有很多,如果你想学写格律诗,你最好有一本清代汤文璐的《诗韵合璧》。这部书将作诗文常用的典故编为《词林典腋》,计有:
  天文门、时令门、地理门、帝后门、职官门、政治门、礼仪门、音乐门、人伦门、人物门、闺阁门、形体门、文事门、武备门、技艺门、外教门、珍宝门、宫室门、器用门、服饰门、饮食门、菽粟门、布帛门、草木门、百花门、果品门、飞鸟门、走兽门、鳞介门、昆虫门。
  而每一门下,还分小类。如“飞鸟门”下分:
  鸟总、凤、鸾、孔雀、鹤、鸿雁、雁字、鹏、雉、鹰、鸠、乌、鸦、鹊、雀、鹦鹉、白鹦鹉、红鹦鹉、百舌、鸳鸯、鸥、鹭、莺、燕、子规、鹧鸪、鸡、斗鸡、鹅。
  实际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分类有些逻辑上的问题,比如“白鹦鹉”、“红鹦鹉”皆应归在“鹦鹉”之下,不应与“鹦鹉”并列。但这书主要是为作诗文编的,首先要考虑到实用。因红白鹦鹉在古诗中所见最多,故单列成一类。
  该书在每类之下收集了很多前人诗文中可以构成对仗的好词句(以词为主)。比如“燕”下列有:
  紫颔 乃睇 啄草 金屋
  红襟 于飞 衔花 珠帘
  掠水 度柳 巷口 冲风
  偎风 穿花 堂前 冒雨
  春分 画栋 花间 寻伴
  秋社 朱楼 梁上 安巢
  乌衣巷 寻旧主 山杏雨
  白玉楼 垒新巢 野棠风
  和梅雨 秋后别 翻风去
  拣杏梁 社前逢 带雨归
  珠帘十二,玉翦一双。帘窥甲帐,路识丁桥。一觜芹泥,浑身杏雨。
  花前早至,社后频来。栖白玉之堂,号乌衣之国。汉宫掌舞,赵女钗飞。
  参差送远,上下于飞。岁有期而必至,主虽贫而亦归。轻衫一两,细翦双封。
  杨柳枝高,笑微吟之染碧;桃花影重,看小喙之黏红。加以荇丝浅绿,杏子黄初。
  石氏歌台,裹雕梁以玳瑁;王家酒榭,缀帘幕以珍珠。留莺学语,共蝶争香。
  记六朝之巷,名是乌衣;入百姓之家,梦谁朱户。(标点为作者所加)
  这里的词语一般都是有出处的。有些不用注明出处,大家也知道说的是什么,比如“紫颔”和“红襟”说的是燕子的外貌,“度柳”和“穿花”说得是燕子的行为。而有些不知出处,则不知所云。如“乃睇”对“于飞”,“乃”和“于”皆虚词,“睇”和“飞”皆动词,虽然构得成对仗,但一般人可能不太明白什么意思。这就是从古书中摘录出来的与燕子有关的典故。“乃睇”见于《大戴礼·夏小正第四十七》:
  来降燕。
  乃睇燕乙也。降者,下也。言来者何也?莫能见其始出也,故曰“来降”。言“乃睇”何也?睇者,眄也。眄者,视可为室者也。
  “于飞”出自《诗经·国风·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实际“乃睇”和“于飞”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两个词都是从儒家经典中与燕子有关的语句中截下来的而已。
  《诗韵合璧》还将一些不错的五言律句(即符合五言近体诗格律要求的单句)对仗编为《诗腋》,也是分了很多门类。今举“鼻”为例:
  佛拈花雨散,禅证木犀香。薰莸神欲辨,噬嗑象能通。
  机通呼以吸,人孰掩而过。准隆钦大度,鼾睡识高踪。(标点为作者所加)
  这都是一些和鼻子有关的典故的对仗。如“佛拈花雨散,禅证木犀香”,上句用的是“天女散花”的典故。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通假字,通“悦”)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花”字的另一种写法)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下句用的是黄庭坚的典故。据《水月斋指月录》卷二十五载:黄庭坚因写“艳词”被禅师法秀“棒喝”,斥为“当堕泥犁地狱”,于是立誓不再为之。又据《居士传》卷二十六载:他投入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等门下,因参“吾无隐乎尔”,闻到木犀花香而悟道。所以被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七列入黄龙派法嗣。又如“薰莸神欲辨,噬嗑象能通”,上句用的是《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下句用的是《易·噬嗑卦》:“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诗韵合璧》称其为“腋”,是说大家多读一读这些工整的对仗,作诗时就不会有搜肠刮肚之苦,也可以算得是“集腋成裘”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出外游玩时不妨多抄写名胜古迹的对联,回来后翻查工具书,自己尝试去理解对联中的典故,积少成多,自然学问见长,也可以慢慢作出工稳的对联来。比较易得而实用的工具书有《佩文韵府》、《辞源》、《全唐诗典故词典》、《全宋词典故词典》等。
  另外,世传清代车育万所著《声律启蒙》、李渔《笠翁对韵》都是以典故为主的工对。前人自幼熟读,因此不必刻意学习对仗,而语感自然养成。
  宽对
  对仗过于工整,则缺乏灵动,易局促狭小。如《韵语阳秋》就曾谈论过唐人“省题诗”。省题,即唐宋科举制,由尚书省所出诗题。按现在讲,就是高考命题作文。《韵语阳秋》说:
  省题诗自成一家,非他诗比也。首韵拘于见题,则易于牵合,中联缚于法律,则易于骈对,非若游戏于烟云月露之形,可以纵横在我者也。王昌龄、钱起、孟浩然、李商隐辈皆有诗名,至于作省题诗,则疏矣。王昌龄《四时调玉烛诗》云:“祥光长赫矣,佳号得温其。”钱起《巨鱼纵大壑诗》云:“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孟浩然《骐骥长鸣诗》云:“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李商隐《桃李无言诗》云:“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此等句与儿童无异,以此知省题诗自成一家也。
  能够写出“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居然也会写“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这样幼稚的诗,真是让人无可奈何。因为考试往往从技术层面来考察一个人(技术最容易量化,最好评判),而不去考察其文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对仗的严格与否,就成了省题诗的关键。可见在过于严格的规则的制约之下,再有才情的诗人也难免束手束脚。因此很多诗人在个人创作时,还是愿意使用相对自由一点的宽对。比如刘长卿的《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
  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
  山开斜照在,石浅乱流难。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中间两联都是可以算是宽对。如“树”对“禽”,一为草木门,一为飞鸟门;如“斜照”对“乱流”,一为天文门,一为地理门。但诗却自然流畅,清新可喜。
  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寿镜吾老先生出对“独角兽”,鲁迅对“比目鱼”,独角兽在走兽门,比目鱼在鳞介门,同时“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独角兽是麒麟,象征祥瑞,比目鱼则喻指夫妻和合,百年谐老,二者合观,十分谐和,这也是宽对当中的好对子。
  无论宽对还是工对,都不能出现上下联意思一样的情形,上文已讲过这样的情形叫作合掌,是不能允许的大错误。写出合掌的对子,就是不及格。
  借对无情对
  形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借对。借对发展到极至,就出现了无情对。
  借对有三种:借音、借形、借义。
  借音对仗者,本来两字不能相对,但其中一字的同音字如可和另一字相对,即可借对。譬如《沧浪诗话》举的: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
  “鸡”和“杨”不能对,但“鸡”和“羊”能对,“杨”和“羊”谐音,于是便可借音对仗。“母”和“楠”不能对,但“母”和“男”能对,“楠”和“男”音近,于是便可借音对仗。又如《天厨禁脔》说到“琢句法”,提出“假借格”,也是借音对仗:
  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五风寒不下,万木几经秋”,皆以“秋”对“下”。“因寻樵子径,偶到葛洪家”。“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皆以“红”对“子”。“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以“一”对“柏”。“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
  这里“下”谐音“夏”,“子”谐音“紫”,“洪”谐音“红”,“柏”谐音“百”,“迁”谐音“千”。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则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穿凿:“余谓古人琢句,亦或未用意至此,论诗者不几于凿乎?”他觉得恐怕古人在作诗时自己也未必想到。古人当时是否想到,我们也无从论断,但诗歌中确实有这一种借音而对仗的手法。
  借形而对仗者,是借字里的一部分构成对仗,这种借形的对仗,往往兼借音的对仗,因为汉字本来就多形声字。比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从借形的角度,“珠”右边为“朱”,“朱”与“白”皆为颜色,可对。从借音的角度,则“珠”与“朱”同音,“朱”与“白”可对。又如当代诗人王翼奇的句子:
  老子犹龙难捉摸,先生虽丑尚温柔。
  龙与丑,一为名词,一为形容词,本来不可对仗,但丑实是借了子丑寅卯的丑的字形,地支中的丑,指的是牛,龙和牛在词性上就对仗了。正体字的丑字写作醜,从这个意义上说,则是借音的对仗。
  这里举一例单纯借形的对仗:
  桂树山深蹲虎豹,芙蓉秋老长菰蒲。——马一浮《望月》
  “桂树”本是偏正结构,“芙蓉”是并列结构,本不能构成对仗。然“桂”“树”两字都是“木”字旁,“芙”“蓉”两字都上“艹”字头,“草”“木”自可成对。单纯的借形较少,因此许多人讲对仗时都不讲借形。
  借义对仗者,一个字有几个义项,诗中用的本是甲义,但借其乙义跟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构成对仗。较有名的借义对仗,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故以“寻常”作为数目,便可与“七十”对仗。又如:
  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丁年”是壮年的意思。这里的“甲”“丁”分别借用天干“甲乙丙丁”的意思,便可对仗,工巧而整饬。又如《千字文》中有两句:“丙舍傍启,甲帐对楹。”“丙舍”为宫中别室。与“甲帐”则是自然成对了。又如: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
  这里的“竹叶”是指“竹叶青”酒,“竹叶”与“菊花”,一是饮食门,一是百花门。但“竹叶”酒之得名,本与竹叶的颜色有关,因此可借用“竹叶”一词本义来与“菊花”对仗。
  借对发展到极至,就出现了“无情对”。“无情对”就是上下联每一个字都能对上,但两句话没有一点关系。如果有关系,也是巧合。很多人以对无情对为游戏。一个字一个字对,最后凑成一联。比如相声《对春联》里说的:
  上大人
  下小狗
  就是字面都能对上,两句却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滑稽可笑。再如传为张之洞写的一副无情对:
  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真是讲形对发展到了极至。“木”和“果”皆属草木类;“已”和“然”都是虚词;“半”和“一”都为数目;“枯”是干枯,“点”有一个义项是液体小滴,两个字一枯一润;“休”和“不”都是否定词;“纵”和“相”都是副词;“斧”是斧子,“干”有一个义项指古代的盾牌。字字皆能对上,而上下句一点关系也没有,真是“无情”!而“果然一点不相干”,也是以嘲讽的语气说尽了“无情对”的弊端。
  诗歌好坏,对仗只是一个因素。除非做对联,否则作诗的话,要么写工对,要么宁可用些宽对,也不要过分使用借对,这样会因工巧而琢伤整个诗的浑朴。
  但借对、无情对,使得本来内容关系不甚紧密的两句话,在形式上得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令全诗不会因意象过于分散而显得零碎。用句俗话说,就是让人觉得这诗不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这是形式对内容的贡献。
  古代的雅戏:诗钟
  除了出上句,对下句练习对对子,还有一种游戏可以训练诗与对仗的语感,这就是诗钟。诗钟原出福建,其法用细线缠香,线尾挂一铜钱,其下承一铜盘,香尽线断,铜钱落盘,这时就要交卷,故名诗钟。其法限以七言诗一联,大类分为分咏格和嵌字格。分咏格上下句各咏一事物,所咏二物要求绝不相关,但上下句并成一联,又是浑成天然,十分之难。如
  驴 梅
  生子可怜真不肖,得妻如此复何求。
  杨贵妃 煤
  秋霄牛女长生殿,故国君王万岁山。
  潘金莲 蟋蟀
  瓶梅春影孤臣泪,窗月秋声怨妇词。(谢良佐)
  庸医 八字
  新鬼烦冤旧鬼哭,他生未卜此生休。(张伯驹,集唐诗)
  嵌字格相对简单,即给出两个绝不相关的字,规定好在七言中居第几字,要求写出一副天然浑成、对仗精工的对子。自第一字至第七字皆可,分别曰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而一般则说一唱、二唱直至七唱。如近代诗人陈宝琛所作:
  淡头一唱:
  淡比诗人从品菊,头看穷子不羞蓬。
  武平七唱:
  精舍面山才数武,小池涨雨欲全平。
  突蒙四唱:
  秋来何突风鸣树,云过犹蒙雨满山。
  街手六唱:
  醉归扶掖劳街卒,少作流传愧手民。(谢良佐:《诗钟》,见张伯驹编著《春游琐谈》,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诗钟本来没有五言的,其游戏规则就是要求七言。但初学者可以不管这一套,从五言练起。请同学帮忙或自己任择二字,规定好在一唱至五唱的位置,然后用定时器定时,按时完卷。等到文辞渐熟,可以扩充至七言。而数人同玩,带有竞赛性质,会更增兴味。
其他文献
也许因为在烽烟滚滚的阵地上,英勇的战士以鲜血坚持出一道胜利的风景;也许因为在孤寂难耐的斗室里,顽强的智者以汗水坚持出一枚发明的硕果;也许因为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卓越的哲人以铁骨坚持出一柄真理的利剑。于是,“坚持就是胜利!”一个伟人惊天动地地一声高喊,便不可磨灭的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头脑里,永远成了神圣的行动信条。你要胜利吗?那就得坚持,坚持,再坚持!诚然,“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期刊
涉及日本人的态度,最有影响的是他们对其天皇陛下的态度。天皇拥有对他的子民什么样的控制力呢?美国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在日本七个世纪的封建时代里,天皇一直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傀儡。每个日本人直接效忠的对象是他们的领主——大名,以及大名之上的军事统帅——将军,没有人关注对天皇是否忠诚。天皇被幽禁在与世隔绝的宫廷中,他的行为和仪式都在将军所定制度的严格限制之中。如果一位大的封建领主表示了对天皇的尊敬,那将被
期刊
我弟弟小时候和爸爸出门,回程天气很热,路上有人卖冰,爸爸问他要不要吃,他摇摇头说:“我不热,我不要吃冰。”回家后我爸爸写了一篇日记,说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穷,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选择,满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这一辈小孩的缩影。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么可能让你做选择?就算让你选择,你也知道哪个选项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为孩子在做选择,但是他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真
期刊
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理论  只要对管理学,心理学稍有接触的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多人还能很快地说出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社会(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  这张图的确是广为流行的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身为人本心理学中流砥柱的马斯洛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书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层次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
期刊
考试“多样化”  改革,在实践中改革,是近年来中高考运行中的关键词。而“多样化”是这个关键词的注脚。  《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对改革的主要内容作出了部署。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探索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而高考加分政策大范围缩水,北京、上海等地都提到要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向普通中学倾斜,促进生源均衡。  近日,北京市率先公布
期刊
前不久,一个年轻教师疑惑不解地问:《爱莲说》中“不蔓不枝”的“蔓”是读màn 还是 wàn?查现代汉语词典,读前者;可是,一些教辅资料却标注读后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蔓”字,何时读màn,何时读wàn呢?在”不蔓不枝”中究竟该读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必须弄清的疑难问题。  一、规范:看“蔓”的读音规范化要求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确定一个汉字读音是否规
期刊
【案例】  刚刚接手高三班主任没几天,班里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摸透,没想到就发生了一件事情.  晚上查自习时,发现李扬同学不见了!  我马上调查班干部。通过调查了解到,李扬是我们班里典型的“网虫子”,经常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去上网。  我想也没想,马上拨通了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我能听出李扬父亲的怒气,一口一个“揍得轻了”,听那架势恨不得马上逮出来狠狠揍上一顿。握着话筒,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件事是不
期刊
编者按:  杨敬年(1908—)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湖南汨罗人;1936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1948年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南开大学教授;译有雅·科隆诺德《经济核算制原理》、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等;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等,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1998年,90岁高龄
期刊
9月19日,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来了!今年的颁奖仪式于北京时间19日清晨6点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举行。“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又译“幽默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每年的九月举行“煞有其事”的颁奖典礼,由一位8岁小女孩来严格执行演讲不得超过60秒的规定,其奖项专门授予那些“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工作,其评委中有很多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有搞笑诺
期刊
作者简介:  徐晋如,诗人、学者、思想家。深圳国学院教务长,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有《孔子的真精神》、《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忏慧堂集》、《人苏世——北大第一保守派思想文录》、《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缀石轩论诗杂著》等著。另主编中小学国学课本系列。  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词”之“词”,和它最早的含义已甚有不同。隋唐之时,由于西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