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质量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引言:
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贯穿项目立项及招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质量监管等多方面环节,如项目招标中压级压价导致的不合理中标,设计漏洞,施工管理混乱,质量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均可导致质量低劣。在这些因素当中,最基本的是设计和施工两大阶段,设计是灵魂,而施工是关键。施工把设计方案变为建筑实体,施工质量的优劣,对建筑物的质量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控制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准备,其次是抓好事中控制,最后要做好事后验收。
1 事前准备
1.1 人的控制
作为保证施工质量的人,是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管理者和操作者,一方面要确保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失误,另一方面要具有充分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的能力。因此,首先,必须以态度、管理能力、技术、施工经验为次序精选合适人员;其次,以个人专长、生理及心理特点为依据对人员做出合理的组织安排,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以确保工作人员处于最佳状态;再次,对所有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适应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工艺、技术、设备和规范的要求;最后,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健全和完善责任人签字制度、责任文件存档制度以及追究当事人责任等责任问责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责任制度实际是在姑息和纵容工程质量低劣行为,不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施工质量水平根本无从谈起。
1.2 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抓好源头控制,这一方面需要精选采购人员,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质量鉴定能力的人员负责各种材料的采购,另一方面要掌握各个厂家生产材料的详细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其次,材料进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对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以及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核对验收,并且要对材料做二次鉴定,鉴定不合格不能在施工中使用。再次,加强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提前安排材料存放的布置规划以及运送路线,施工中,落实材料管理的责任制,本着“干什么,用什么,管什么”的原则,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搞好材料平衡。
1.3 强化施工现场的机械管理
设备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延伸,是现代工程建设必要的物质保障。而机械设备的寿命、生产效率,一方面当然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及性能的优劣,因此,机械管理首先要根据工艺特点及技术要求,选择质量达标的施工设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设备的使用情况,只要使用正确,保养良好,便能够降低磨损,使其工作效率得以稳定发挥,寿命得以延长,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使用正确是工程现场机械管理的中心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及安全操作规程存在的概念模糊,内容空乏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其得不到正确的使用。因此,必须对此加以明确,要明确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包含现场清理、状态检查、使用者的技能要求、岗位责任使用规范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加强机械设备的检测和保养,这是设备管理的基础环节,对设备的工作效率的充分发挥起着奠基作用。这要根据生产和技术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制定和修订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并加以贯彻实施。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润滑、紧固和调整;实行设备的分级保养;设备退场时,要利用工地的调转空隙,对设备进行整修,确保正常使用;定期对设备进行大修,使设备的所有技术指标达到既定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
1.4 施工方案的控制
此处的方案控制,包含工程建设整个周期采用的技术措施、工艺流程、组织方法,检测手段等多方面内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是否正确,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是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方案的制订和审核,应以技术可行,有利于施工难题的解决,经济合理为目标,因此必须以工程实际为基础,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技术、工艺、操作、管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工程质量,加快进度。
1.5 环境控制
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污染、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复杂而且多变,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太阳光照强度等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从空间角度来说,前一工序改变并且构成了后一工序的环境,譬如,随着前一工序的完成,后一工序的光照、大气流动速度以及地质应力等方面环境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应以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为依据,对工程质量的有影响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控制。此外,严寒季节、炎热季节以及梅雨季节,要采取季节性施工保障措施,以免工程遭受冻害、干裂、冲刷的危害。另外,要对现场的环境加以改善,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文明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总之,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由于涉及面广,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基础上拟定控制方案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 事中控制
2.1 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完善工序控制,做好工序交接。
施工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工序组成,而每道工序都是上述五大因素,即人、设备、材料方案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对上述五要素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落实到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管理之上,必须建立质量控制点,根据工程特点,找出对工序施工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依靠完善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完成工序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对于工序中的重要部位或薄弱环节,要预先分析各方面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做出相关预防措施,以便进行预控,同时,由于各道工序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好工序交接,完善交接程序,这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2.2 加大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重点对施工过程做检查,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操作过程、工序交接、隐蔽工程作严格监控。
对违章操作,不按设计、施工规范或质量标准要求的施工要及时纠正;工序交接以及隐蔽工程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后方可继续;对重要部分或薄弱环节要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对成品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等等。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就地解决,严重的问题还需立刻停止施工,进行核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3 事后驗收
事后验收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其二是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的验收就前者而言,主要是根据相关文件、标准和规范对其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返工,返工后进行重新验收。就后者而言,首先要严格审查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如有漏缺要重新检测和整理,并对这些文件的真实性做出二次检测,如有不符合标准的成品要进行返工;其次要严格审查竣工图,竣工图与施工图的不符之处必须说明原因并要对原因的真实性做现场检测,必要时按照施工图进行返工;再次,要做好竣工资料,尤其是质量检验报告及相关技术性文件的汇编工作。
4 结语:
要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制定符合实际的详细质量控制目标,采用各种途径,实施全面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知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毛鹤琴。工程建设质量控制[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丁士昭。建设工程施工管理[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引言:
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贯穿项目立项及招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质量监管等多方面环节,如项目招标中压级压价导致的不合理中标,设计漏洞,施工管理混乱,质量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均可导致质量低劣。在这些因素当中,最基本的是设计和施工两大阶段,设计是灵魂,而施工是关键。施工把设计方案变为建筑实体,施工质量的优劣,对建筑物的质量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控制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准备,其次是抓好事中控制,最后要做好事后验收。
1 事前准备
1.1 人的控制
作为保证施工质量的人,是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管理者和操作者,一方面要确保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失误,另一方面要具有充分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的能力。因此,首先,必须以态度、管理能力、技术、施工经验为次序精选合适人员;其次,以个人专长、生理及心理特点为依据对人员做出合理的组织安排,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以确保工作人员处于最佳状态;再次,对所有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适应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工艺、技术、设备和规范的要求;最后,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健全和完善责任人签字制度、责任文件存档制度以及追究当事人责任等责任问责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责任制度实际是在姑息和纵容工程质量低劣行为,不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施工质量水平根本无从谈起。
1.2 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抓好源头控制,这一方面需要精选采购人员,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质量鉴定能力的人员负责各种材料的采购,另一方面要掌握各个厂家生产材料的详细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其次,材料进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对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以及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核对验收,并且要对材料做二次鉴定,鉴定不合格不能在施工中使用。再次,加强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提前安排材料存放的布置规划以及运送路线,施工中,落实材料管理的责任制,本着“干什么,用什么,管什么”的原则,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搞好材料平衡。
1.3 强化施工现场的机械管理
设备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延伸,是现代工程建设必要的物质保障。而机械设备的寿命、生产效率,一方面当然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及性能的优劣,因此,机械管理首先要根据工艺特点及技术要求,选择质量达标的施工设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设备的使用情况,只要使用正确,保养良好,便能够降低磨损,使其工作效率得以稳定发挥,寿命得以延长,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使用正确是工程现场机械管理的中心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及安全操作规程存在的概念模糊,内容空乏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其得不到正确的使用。因此,必须对此加以明确,要明确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包含现场清理、状态检查、使用者的技能要求、岗位责任使用规范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加强机械设备的检测和保养,这是设备管理的基础环节,对设备的工作效率的充分发挥起着奠基作用。这要根据生产和技术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制定和修订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并加以贯彻实施。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润滑、紧固和调整;实行设备的分级保养;设备退场时,要利用工地的调转空隙,对设备进行整修,确保正常使用;定期对设备进行大修,使设备的所有技术指标达到既定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
1.4 施工方案的控制
此处的方案控制,包含工程建设整个周期采用的技术措施、工艺流程、组织方法,检测手段等多方面内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是否正确,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是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方案的制订和审核,应以技术可行,有利于施工难题的解决,经济合理为目标,因此必须以工程实际为基础,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技术、工艺、操作、管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工程质量,加快进度。
1.5 环境控制
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污染、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复杂而且多变,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各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太阳光照强度等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从空间角度来说,前一工序改变并且构成了后一工序的环境,譬如,随着前一工序的完成,后一工序的光照、大气流动速度以及地质应力等方面环境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应以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为依据,对工程质量的有影响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控制。此外,严寒季节、炎热季节以及梅雨季节,要采取季节性施工保障措施,以免工程遭受冻害、干裂、冲刷的危害。另外,要对现场的环境加以改善,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文明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总之,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由于涉及面广,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基础上拟定控制方案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 事中控制
2.1 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完善工序控制,做好工序交接。
施工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工序组成,而每道工序都是上述五大因素,即人、设备、材料方案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对上述五要素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落实到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管理之上,必须建立质量控制点,根据工程特点,找出对工序施工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依靠完善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完成工序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对于工序中的重要部位或薄弱环节,要预先分析各方面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做出相关预防措施,以便进行预控,同时,由于各道工序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好工序交接,完善交接程序,这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2.2 加大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重点对施工过程做检查,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操作过程、工序交接、隐蔽工程作严格监控。
对违章操作,不按设计、施工规范或质量标准要求的施工要及时纠正;工序交接以及隐蔽工程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后方可继续;对重要部分或薄弱环节要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对成品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等等。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就地解决,严重的问题还需立刻停止施工,进行核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3 事后驗收
事后验收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其二是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的验收就前者而言,主要是根据相关文件、标准和规范对其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返工,返工后进行重新验收。就后者而言,首先要严格审查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如有漏缺要重新检测和整理,并对这些文件的真实性做出二次检测,如有不符合标准的成品要进行返工;其次要严格审查竣工图,竣工图与施工图的不符之处必须说明原因并要对原因的真实性做现场检测,必要时按照施工图进行返工;再次,要做好竣工资料,尤其是质量检验报告及相关技术性文件的汇编工作。
4 结语:
要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制定符合实际的详细质量控制目标,采用各种途径,实施全面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知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毛鹤琴。工程建设质量控制[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丁士昭。建设工程施工管理[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