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现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应有的发展。那什么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实践,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从这几方面尝试:
一、深入钻研文本
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启动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
如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大家分享印象中母亲深夜带我们去看病,劳累了一天后还要替我们做饭等情景,再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古诗,感受诗中的伟大亲情。
2.播放感人音乐,调动情感。
音乐和文字都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创设情境,精心挑选了歌曲《母亲》的MTV让学生观看。歌曲歌词感人,呈现的画面既极具代表性,又极富感染力。学生在静静看、静静听之中,已经在自己的心中对母亲、对母爱进行了很好地诠释。由此,学生初步对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了总体定位,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3.再现感人场景,表达情感。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生机,情感健全丰富的少年儿童,但他们的人生经历短暂,接触面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寫的事、物、景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就需要教师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解决学生在情感投入上的难点,我特意设计了一段大地震后的录像实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震后残败的凄凉场景。这一环节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深受感染,学生很自然地便进入到课文,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因此,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终由“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
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我就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地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特点尽情展现出来。为了能够准确表现课文描写人物的特征,大家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修改,甚至请教家长,上网查资料……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人人主动参与,甚至有的小组还自制了道具。这样的语文教学,既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又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如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透彻的,毕竟“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可化无为有——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
如《黄河魂》一课,作者向我们再现的是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可对于没有见过瀑布的学生而言,仅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特点,这时,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突破时空,亲自去领略壶口瀑布的魅力。学生“身临其境”后,再去阅读文本,就很容易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了。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钟岚)
一、深入钻研文本
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启动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
如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大家分享印象中母亲深夜带我们去看病,劳累了一天后还要替我们做饭等情景,再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古诗,感受诗中的伟大亲情。
2.播放感人音乐,调动情感。
音乐和文字都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创设情境,精心挑选了歌曲《母亲》的MTV让学生观看。歌曲歌词感人,呈现的画面既极具代表性,又极富感染力。学生在静静看、静静听之中,已经在自己的心中对母亲、对母爱进行了很好地诠释。由此,学生初步对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了总体定位,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3.再现感人场景,表达情感。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生机,情感健全丰富的少年儿童,但他们的人生经历短暂,接触面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寫的事、物、景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就需要教师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解决学生在情感投入上的难点,我特意设计了一段大地震后的录像实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震后残败的凄凉场景。这一环节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深受感染,学生很自然地便进入到课文,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因此,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终由“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
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我就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地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特点尽情展现出来。为了能够准确表现课文描写人物的特征,大家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修改,甚至请教家长,上网查资料……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人人主动参与,甚至有的小组还自制了道具。这样的语文教学,既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又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如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透彻的,毕竟“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可化无为有——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
如《黄河魂》一课,作者向我们再现的是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可对于没有见过瀑布的学生而言,仅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特点,这时,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突破时空,亲自去领略壶口瀑布的魅力。学生“身临其境”后,再去阅读文本,就很容易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了。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