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体医结合”思路的不断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其体育教学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认为应当清晰定位“以体促医、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新理念,分析自身优劣,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学生;体育教学模式;体医结合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承担着培养体魄强健、能够胜任高强度工作压力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其体育教学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学业繁重,空余时间少。医学学科在众多学科中属于比较难于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还必须到医院进行临床技能的实习和训练,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急诊处理,另外还要学习沟通技能等,其学习压力远远超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上,对体育健身方面知识了解不多、也不予重视。据调查,医学生实际每学期只有12次左右室外体育课。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掌握所选项目的技术及技能,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师资方面:教师数量不够、教学设施落后
首先,醫学院校受其招生规模的限制,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也非常有限。其次,体育教师的专业分布以田径和球类为主,难以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普遍投入不足,场地建设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设施滞后,导致部分项目的开设受到限制。
(三)教学方面: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且不能实现“体医结合”,因而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内容的学习,而难以去改变、去选择,使偏离的教学内容走上正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更难以养成“体医结合”的习惯。另外,医学院校虽然大都采取选项教学的方式,看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但实际上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学校既定的,尽管比较丰富,并且缺少与医学接轨的项目。并且每个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个体育项目来学习,因而难以全而地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所涉及的健康保健知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包括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陈旧,注重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强调学生对运动动作要领的掌握,往往不注重对锻炼方法的传授和引导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和医务工作岗位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医学院校的主要目标是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因此,而作为所有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学院的体育教学也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围绕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教育价值取向发生战略性转变迫在眉睫。
医学院校因其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无法沿袭综合性院校的改革之路,应分析自身优劣,走特色发展之路——以体促医、体医结合。
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一)抛弃陈旧观念 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一再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分析自身优劣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架构、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建设医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系,精简、重组、整合现行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职业特性,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体促医、体医结合”的目标定位。医学院校在这方面拥有医学专业知识雄厚的师资,可以整合资源,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运动医学等课程,可以尝试选择健身处方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健身处方的学习,将来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出健身处方,这样既符合培养学生养成终身热爱体育的习惯,又满足了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四、结语
在构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应当清晰定位“以体促医、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新理念,将教学思想、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元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办学特点和对学生在健康、健身知识方面的特殊需求,去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尝试点,寻找具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丹.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索[[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6期.
[2]王红雨,杨毅.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科研,2009年第6期.
[3]许万林,李梦泽,王庆波.体育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刘茂伟.基层健康促进工作手册[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7年6月.
[5]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年6月.
【关键词】医学生;体育教学模式;体医结合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承担着培养体魄强健、能够胜任高强度工作压力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其体育教学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少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学业繁重,空余时间少。医学学科在众多学科中属于比较难于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还必须到医院进行临床技能的实习和训练,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急诊处理,另外还要学习沟通技能等,其学习压力远远超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上,对体育健身方面知识了解不多、也不予重视。据调查,医学生实际每学期只有12次左右室外体育课。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掌握所选项目的技术及技能,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师资方面:教师数量不够、教学设施落后
首先,醫学院校受其招生规模的限制,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也非常有限。其次,体育教师的专业分布以田径和球类为主,难以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普遍投入不足,场地建设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设施滞后,导致部分项目的开设受到限制。
(三)教学方面: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且不能实现“体医结合”,因而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内容的学习,而难以去改变、去选择,使偏离的教学内容走上正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更难以养成“体医结合”的习惯。另外,医学院校虽然大都采取选项教学的方式,看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但实际上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学校既定的,尽管比较丰富,并且缺少与医学接轨的项目。并且每个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个体育项目来学习,因而难以全而地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所涉及的健康保健知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包括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陈旧,注重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强调学生对运动动作要领的掌握,往往不注重对锻炼方法的传授和引导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和医务工作岗位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医学院校的主要目标是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因此,而作为所有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学院的体育教学也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围绕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教育价值取向发生战略性转变迫在眉睫。
医学院校因其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环境、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无法沿袭综合性院校的改革之路,应分析自身优劣,走特色发展之路——以体促医、体医结合。
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一)抛弃陈旧观念 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一再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分析自身优劣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架构、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建设医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体系,精简、重组、整合现行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职业特性,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体促医、体医结合”的目标定位。医学院校在这方面拥有医学专业知识雄厚的师资,可以整合资源,开设体育保健、医疗体育、运动医学等课程,可以尝试选择健身处方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健身处方的学习,将来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出健身处方,这样既符合培养学生养成终身热爱体育的习惯,又满足了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四、结语
在构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应当清晰定位“以体促医、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新理念,将教学思想、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元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办学特点和对学生在健康、健身知识方面的特殊需求,去寻求新的突破点和尝试点,寻找具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丹.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索[[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6期.
[2]王红雨,杨毅.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科研,2009年第6期.
[3]许万林,李梦泽,王庆波.体育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刘茂伟.基层健康促进工作手册[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7年6月.
[5]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