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阐释的唯物史观及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恩格斯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经济政治领域、实践认识关系范围等诸多领域,科学地指出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价值观思想,主客观辩证法思想,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诸多科学经典理论,让人们看清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逻辑规律,为正确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韩照阳(1993-),男,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8-0033-03
  引言:恩格斯在晚年针对各种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者所作出的驳斥以及为深化阐释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一些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体表现在所书写的五封书信上,在信中恩格斯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唯物史观的论断,为正确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发生于一切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基本矛盾合乎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过程。恩格斯的五封书信在批判各种反对理论中着重阐述了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学地指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尤其是对新时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撑。新时代下如何学好用好唯物史观理论也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唯物史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及确立
  (一)唯物史观之前的占主流社会历史的理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数次大的社会更替,从人类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一步步发展到科技文明成为生物界的主宰,人类始终以共同劳作贯穿始终,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劳动中,人类的脑力体力得到了极大开发,也反馈到人的思想得到解放,文化得到传播,哲学也在慢慢形成发展。由此哲学家就提出了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人类社会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也在积极探索世界中提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不依靠人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就是社会存在,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只有正确理解这个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这也体现出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态度和认识过程,也使得人们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思想观念。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形成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这种或那种的看法,会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觉的知识和看法进行自己的行为与改变。如何理解和改造自然界也会使得两种社会历史的基本看法得以贯彻始终,只有解决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使得人类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马克思主义提出科学的唯物史观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包括一些唯物主义者也不能幸免逃脱唯心史观的影响。在大航海时代开始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整个世界被人类所清晰认识,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进步促使着科学发展、技术革新,劳动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升,人类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深化与探清世界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阶层与制度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人类迫切的需要进一步认清整个世界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本质,这就为唯物史观的诞生创造了前提。德国唯物主义者黑格尔从唯心史观的角度出发试图揭露出社会历史的本质与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看出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出劳动价值论,肯定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及存在的阶级间的对立。
  唯心史观提出要用理念和绝对精神去解决人的思想动机和行为,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这是根本错误的,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危害。即使是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的范围也会不自觉的受到唯心主义的影响,产生根本错误的看法和观点,对世界观出现偏差和错误行为。受到影响的唯物主义者也在他们提出的正确理论中夹杂着错误的观点。
  (二)唯物史观的诞生
  马克思在研究和吸收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进一步研究和发现了社会历史的本质。18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同样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基础上共生的,它们都是以往科学、哲学和先进社会历史理论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所实现的根本变革的实质和标志,就在于它破天荒的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相反,正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才是社会历史的根本,这是对于人类社会划时代的贡献。
  唯物史观的发现和确立首先从根本上宣布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打破了过去对社会和历史所持的极其混乱和片面武断的看法,恩格斯在谈到社会历史观上这一变革的意义时指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傳统方式崩溃了。”①
  唯物史观的确立也使得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成为科学,正确解释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的一般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范围中的贯彻和体现,使人们正确理解并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在改造世界和社会的过程中的指导理论。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更完整的体现,在逻辑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得以相互联系和相互贯通,成为一个极其完整严密精确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恩格斯在他晚年所写的书信中深刻阐释历史唯物主义   (一)歪曲唯物史观的观点
  马克思逝世后,一些想要攻击他的唯心主义者和资产阶级跳了出来,纷纷诋毁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低潮。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以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带领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遭遇了低潮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高涨起来。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成的“青年派”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保尔·巴尔特的恶劣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不仅歪曲理解其理论,而且还无中生有肆意割裂理论,不断地批判唯物史观,保尔·巴尔特提出的庸俗唯物论认为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唯一的决定因素,他在哲学上曲解辩证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歪曲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否定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否定革命。他以形而上学混淆历史唯物主义,扰乱人的思想,从工人运动内部瓦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
  (二)恩格斯的书信中为唯物史观正名
  恩格斯在晚年为反对歪曲丑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写了数封书信以驳斥反对者,提出了许多经典的唯物史观理论。这些书信展示了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见解和深刻洞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内在本质,为当时的青年们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信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②清晰明确辩证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生活是基础、是原始、是起因,决定了思想领域的发展,但是思想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动反映了物质生活,也会对物质生活起反作用,思想领域的正向进步发展也可以推动物质领域的发展,而有害的思想也会阻碍物质生活的提高。引申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所处的阶段必然会决定上层建筑所处的阶段,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否、科学与否,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也是要注意的。这些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领域必须要正确解决的,承不承认这种辩证关系是决定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和分界线,是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和分界线。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想让一个经济基础得以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求具有强制性的手段,如通过政治层面或法律层面来改变人的行为准则,还要把人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在一定的约束范围之内,让人不能脱离这个范围,使人的思想行为得以禁锢,迫使人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都得需要遵守行为准则和法律制度。
  巴尔特提出的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因素,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由许多因素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虽然是最终决定性因素,但是却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它不是绝对的。恩格斯指出:“社会上的一切复杂因素,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关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向前发展。”③在经济运动中,经济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必然的,会在政治斗争中偶然的表现出来,也就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所表现,通过偶然性来发展自己,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一旦否决这二者的关系,就不能清楚明白的认知到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就会如雾里看花一样被遮蔽双眼,乃至蒙蔽自己的思想,也就无法承认在社会历史中可以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事实上也就是看不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过程,更会造成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紊乱,导致社会出现混乱无序。
  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只有清晰的把握历史发展方向,融汇贯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理论和环节,要清楚认知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看到生产关系的变化,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看到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关注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下去探求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地学好用好唯物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创新
  (一)早期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引起了深度关注和研究,在早期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李大钊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和“史学思想史”以及“史学要论”等史学类课程,曾经前后出版过《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和《研究历史的任务》等一系列文章。李大钊看到了旧的历史观具有巨大的缺陷,对此作出了明确而又深刻的批判,他批判旧史观指导下的旧史学“简直是权势阶级愚民的器具”。④提出了唯物史观是看到人的本质是解放人的思想,对社会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是正确的、进步的、有生命的和发展的,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实践。
  (二)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研究和发展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和工农阶级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扶持下的蒋介石反革命集团。正是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通过实践联系客观实在事物才取得了成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才开创了中国道路。邓小平深入研究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见解,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
  习近平注重运用唯物史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要正确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更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唯物史观理论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着创新着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和人为的割裂社会历史。要注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去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习近平指出要学好用好社会历史知识理论,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坚持好以人民为主体的地位,把握好历史的时代发展方位。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⑤只有认清中国目前的定位,唯物史观才能继续发展创新,在认真总结历史的基础上,获取经验和认知,为接下来的中国道路发展提出切实科学的理论,才能不断发扬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好中国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唯物史观者耐心细致的抽丝剥茧,解决好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才能在风云激荡的世界中立足,才能在社會问题中砥砺前行,高高竖起一面旗帜,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才能更好的迎接各种复杂的挑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④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其他文献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数据,讨论董事网络对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董事网络助推制造业企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并在多个行业中得以应用。教育行业是我国研究的重点,需要引进信息技术。数学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尽管小学教师制订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但教学质量仍旧难以提高。鉴于此,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我国将信息技术的研究视为重点,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中俄对科技外交定义的差别很大,中国通常视之为外交的一部分,而俄罗斯视之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一部分,属公共外交范畴.中俄科技合作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中国曾受益于苏联的科技援
2020年辛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超额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圆满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全部完成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目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重温百年党史、回顾光辉历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局机关干部职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提高优美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月30—31日,黑龙江大学在牡丹江组织召开“第三届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高层论坛”.本届高层论坛由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共牡丹江市委宣传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使命,党内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四次集中学习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结分析几次集中学习活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从中可发现其具有的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针对性、鲜明的创新性、生动的实践性。  [关键词]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做法;特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出人民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党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之一。纵观历史,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
[摘要]《红色中华》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报刊,登载了大量反映民生建设的资讯,这无不体现苏区政府为民务实的宗旨以及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红色中华》报的民生建设实践,加强对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的研究,切实学习苏区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党的民生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中华》;中央苏区;民生建设;统筹兼顾  [作
随着中俄人文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文学在俄罗斯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也不断扩展和深化。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文学中心主义传统和中国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异域元素、东方特质构成了中国文学在俄罗斯青年中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文学所彰显的全人类关注与价值能引起俄罗斯青年读者的共情与共鸣。就中国文学的出版现状而言,中国输出的文学文本肩负一些非文学的外交使命,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官方性色彩鲜明,强调主体性,注重价值观的输出。而俄罗斯主动引进的文学文本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注重文学阅读的实用性,迎合俄罗斯青年的阅读兴趣与品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智慧,进一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磅礴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学党的历史,涤荡心灵启迪智慧  习近平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