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省级卫视白热化的竞争场上,年轻的深圳卫视以黑马姿态实现了强势崛起,进入前十行列。今年上半年,深圳卫视晚间黄金时段在省级卫视中排名跃居第5,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和跨越。而在深圳卫视争先进位的过程中,以《直播港澳台》为代表的系列特色品牌新闻节目,成为拉升频道收视排名、确定卫视风格的主力军,创造了中国电视业界,特别是卫视发展的“深圳现象”,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一、深圳卫视新闻近几年的发展和成效
一是新闻播出量在全国地方卫视中处于前列,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量在省级卫视中最大,对卫视频道的贡献率在地方卫视中首屈一指。目前,深圳卫视按照“7+3”模式编排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即每晚7点半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内,每天播出1个小时的《直播港澳台》,在每周一、二、三晚的9:20分,分别播出一个小时的新闻专题节目《决胜制高点》、《军情直播间》、《关键洞察力》。也就是说,每周晚间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节目播出量达到10个小时,这在全国32家省级卫视中居于首位。统计显示,目前晚间黄金时段,深圳卫视新闻节目对频道的贡献率达到33%,这在排名全国前十的卫视中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特色品牌新闻节目影响力在全国省级卫视居于前列,《直播港澳台》节目收视率在省级卫视新闻节目中稳居第一。目前,深圳卫视每晚10:20分左右播出的《直播港澳台》节目,在全国35城市网中的收视率稳定在0.7左右,高峰时常常破一,高于绝大多数综艺娱乐节目,在全国省级卫视100多档新闻和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稳居首位。深圳卫视也是国内省级卫视中唯一一个用新闻节目与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正面竞争,并实现了两个效益双丰收的地方卫视。
三是新闻节目特色鲜明,辨识度最高。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台,深圳卫视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聚焦内政外交及涉港、涉台、涉军、周边区域的安全防务等时事硬新闻,在发展定位、选题方向、内容采制、操作手法上形成了自身个性和鲜明印记。
四是坚持技术创新,在全国率先实现新闻节目采编播全面高清化,三维及虚拟演播室技术研发及使用在地方卫视中走在全国前列。与其他台大多通过合作开发、购买服务等不同的是,深圳卫视的虚拟演播室完全由自己的采编人员开发研制,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少投入、巧操作、高回报”的路子。
二、深圳卫视的发展路径
第一,调整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人们常说,大树下面不长草,对深圳卫视这样一个资源、人才等各方面不占优势,但同时又在全国传播的电视平台来说,如果再去做综合性、全方位的新闻,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深圳卫视下决心调整新闻节目发展的方向、策略和路径,放弃“大而全”的综合性新闻节目发展思路,改走“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从以前什么都报道、什么都想关注,调整到现在重点聚焦中国周边半弧形的区域热点新闻。
第二,转变发展理念和节目形态,从注重资讯传播到强调观点引领。过去一档30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要有近20条片子,每条片子最好保持在1分半钟左右,这是保持一档节目有足够资讯量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电视上每天按时播出的新闻栏目,它的资讯传播功能正在下降,代之而起的就是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原因和走势的深度开掘。现在,每天一个小时的《直播港澳台》完全不考虑当天有多少单条节目,也不考虑有哪些热点没有关注到。这是“去资讯化”的一个直观体现。早在2008的时候,深圳卫视就在省级卫视率先推出了专职的时事评论员,就当天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评论。现在,在职评论员,以及加盟、合作的评论员、嘉宾达到五六百人,庞大的评论员和嘉宾智库可以保证对区域内任何时事热点作出有见地的评论和解读。
第三,再造采编流程,适应节目发展。过去电视播出片子,要么是记者一个人采编完成,要么由后期编辑整合完成。现在,《直播港澳台》近80人的团队,拥有的工种和岗位有十多个,像主编、选题编辑、剪辑、写手、编导、嘉宾联络员,等等。一条片子通常是由四至五个工种合作完成,就像过去一个人可以手造一部木轮马车,但在今天,汽车必须要通过流水线的多个工种和岗位合作完成。
第四,创新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深圳卫视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和原则,对在卫视不同时段播出、承担不同功能任务的栏目,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比如,对在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类节目,由于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要想立足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综艺娱乐节目正面竞争,就必须持续创新,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为此,《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的制作团队,实行了有别于其他类别新闻制作团队的“创新创优机制”,鼓励其在导向正确、内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创优。
第五,积极破题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规定,对政务报道提出了新要求。实际上,从2012的3月份开始,在深圳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的直接推动和深圳广电集团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深圳卫视就比较早地开始了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对市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见、调研、外事等日常政务活动的报道,从采访到编排、从内容到形式、从篇幅到时长、从画面到语态等等,都尝试和采用了一系列新做法,努力实现政务规则与新闻规律的统一。
三、深圳卫视的发展方向
第一。资讯传播到观点引领的转变。多年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人一说要办一流的新闻频道,往往就会以CNN作为参照系。但实际上,从收视竞争和商业效果来看,CNN是失败的,这些年它的受众规模大幅缩减,已经被后起之秀FOXNEWS等超过。CNN之所以江河日下,就是因为它未能审时度势适应电视新闻越来越明显的“去资讯化”的潮流,实现从资讯传播到观点引领的转变,从强调“资讯流”到突出“舆论场”功能的转变。
第二,从一元单向、自说自话,到多元共振、更加注重平衡理性,在“众声喧哗”中实现主流引领。未来,在新闻节目中,要进一步强调和突出消息源的多样、报道角度的多维、评论观点的多元,为受众拼出热点事件的全景图,探究事件背后的关联以及走势。在时政报道上,要从长期以来单向度的、居高临下式的报道领导人决策主张、意见要求,逐步转变到既报道领导人的决策主张、意见要求,又报道相关人士、市民百姓的建议意见、反馈反应,调整姿态语态,实现领导人的关注与老百姓的关切的统一。在组织正面报道、主题宣传时,从长期以来选择性的只讲成就、完全回避问题,逐步转变到既要讲透成就,又要清醒面对、建设性地报道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平衡性,实现正确导向与传播实效的统一。在观点和意见的提供上,要强调专家来源的多渠道、嘉宾身份的多样性、观点意见的交锋和碰撞,尤其是比较注重从港澳台及新闻当事方的国家、地区约请嘉宾,参与日常报道和评论。这已成为深圳卫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特色。
第三,从单一成片的物理叠加到对事实、观点、分析的纵深开发,延长新闻的价值链。最近,深圳卫视提出一个口号: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不仅要做新闻事实的报道者,还要做新闻的分析师和研究员。以前是资讯传播,后来到资讯整合,然后才到新闻的解读。今后,光有解读也不行,还要注重对新闻的分析、研究、预判。
第四,从强调新闻出品的模制化、统一化,到突出新闻出品的个性化、特性化和品牌化。对一家电视台来说,新闻节目的风格、规范和标准实现统一,这是必要的。但是,新的媒体环境对新闻出品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卫视新闻节目,如果没有一定的独特性,将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所以,今后,对新闻栏目也好,对记者的新闻出品也好,对主持人也好,个性、特色和品牌将愈显重要。
第五,从单一的传统电视频道运营向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融合转变。这是未来电视新闻必须面对的任务,我认为,要完成这个转变,要从三个层面人手:一是全体采编人员对媒体融合的理念和认识真正转变,并统一到位,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要求未来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不仅理念要变、认识要变,而且思维方式、工作生活习惯都要随之变化;二是要对现有的采编流程进行更新再造,从而实现新闻资讯采集的全媒体化、新闻播出的多屏分发和即时化、随地化;三是打造适应媒体融合的组织架构及支撑体系。
最后一点,笔者想提请业界同行关注,并联手采取行动,即吁请中央电视台尽快联手地方电视台组建“中国视频新闻的版权保护联盟”,参照中国音协保护音乐作品版权那样,保护现有电视新闻视频的版权。现在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新闻网站,未经许可且不支付费用而大量采用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做法,是对电视机构的“掘墓”行动。这一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扭转,未来中国电视台的出路和命运将令人堪忧。
责编:傅先萍
一、深圳卫视新闻近几年的发展和成效
一是新闻播出量在全国地方卫视中处于前列,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量在省级卫视中最大,对卫视频道的贡献率在地方卫视中首屈一指。目前,深圳卫视按照“7+3”模式编排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即每晚7点半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内,每天播出1个小时的《直播港澳台》,在每周一、二、三晚的9:20分,分别播出一个小时的新闻专题节目《决胜制高点》、《军情直播间》、《关键洞察力》。也就是说,每周晚间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节目播出量达到10个小时,这在全国32家省级卫视中居于首位。统计显示,目前晚间黄金时段,深圳卫视新闻节目对频道的贡献率达到33%,这在排名全国前十的卫视中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特色品牌新闻节目影响力在全国省级卫视居于前列,《直播港澳台》节目收视率在省级卫视新闻节目中稳居第一。目前,深圳卫视每晚10:20分左右播出的《直播港澳台》节目,在全国35城市网中的收视率稳定在0.7左右,高峰时常常破一,高于绝大多数综艺娱乐节目,在全国省级卫视100多档新闻和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稳居首位。深圳卫视也是国内省级卫视中唯一一个用新闻节目与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正面竞争,并实现了两个效益双丰收的地方卫视。
三是新闻节目特色鲜明,辨识度最高。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台,深圳卫视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聚焦内政外交及涉港、涉台、涉军、周边区域的安全防务等时事硬新闻,在发展定位、选题方向、内容采制、操作手法上形成了自身个性和鲜明印记。
四是坚持技术创新,在全国率先实现新闻节目采编播全面高清化,三维及虚拟演播室技术研发及使用在地方卫视中走在全国前列。与其他台大多通过合作开发、购买服务等不同的是,深圳卫视的虚拟演播室完全由自己的采编人员开发研制,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少投入、巧操作、高回报”的路子。
二、深圳卫视的发展路径
第一,调整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人们常说,大树下面不长草,对深圳卫视这样一个资源、人才等各方面不占优势,但同时又在全国传播的电视平台来说,如果再去做综合性、全方位的新闻,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深圳卫视下决心调整新闻节目发展的方向、策略和路径,放弃“大而全”的综合性新闻节目发展思路,改走“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从以前什么都报道、什么都想关注,调整到现在重点聚焦中国周边半弧形的区域热点新闻。
第二,转变发展理念和节目形态,从注重资讯传播到强调观点引领。过去一档30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要有近20条片子,每条片子最好保持在1分半钟左右,这是保持一档节目有足够资讯量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电视上每天按时播出的新闻栏目,它的资讯传播功能正在下降,代之而起的就是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原因和走势的深度开掘。现在,每天一个小时的《直播港澳台》完全不考虑当天有多少单条节目,也不考虑有哪些热点没有关注到。这是“去资讯化”的一个直观体现。早在2008的时候,深圳卫视就在省级卫视率先推出了专职的时事评论员,就当天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评论。现在,在职评论员,以及加盟、合作的评论员、嘉宾达到五六百人,庞大的评论员和嘉宾智库可以保证对区域内任何时事热点作出有见地的评论和解读。
第三,再造采编流程,适应节目发展。过去电视播出片子,要么是记者一个人采编完成,要么由后期编辑整合完成。现在,《直播港澳台》近80人的团队,拥有的工种和岗位有十多个,像主编、选题编辑、剪辑、写手、编导、嘉宾联络员,等等。一条片子通常是由四至五个工种合作完成,就像过去一个人可以手造一部木轮马车,但在今天,汽车必须要通过流水线的多个工种和岗位合作完成。
第四,创新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深圳卫视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和原则,对在卫视不同时段播出、承担不同功能任务的栏目,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比如,对在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类节目,由于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要想立足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综艺娱乐节目正面竞争,就必须持续创新,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为此,《直播港澳台》系列节目的制作团队,实行了有别于其他类别新闻制作团队的“创新创优机制”,鼓励其在导向正确、内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创优。
第五,积极破题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规定,对政务报道提出了新要求。实际上,从2012的3月份开始,在深圳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的直接推动和深圳广电集团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深圳卫视就比较早地开始了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对市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见、调研、外事等日常政务活动的报道,从采访到编排、从内容到形式、从篇幅到时长、从画面到语态等等,都尝试和采用了一系列新做法,努力实现政务规则与新闻规律的统一。
三、深圳卫视的发展方向
第一。资讯传播到观点引领的转变。多年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人一说要办一流的新闻频道,往往就会以CNN作为参照系。但实际上,从收视竞争和商业效果来看,CNN是失败的,这些年它的受众规模大幅缩减,已经被后起之秀FOXNEWS等超过。CNN之所以江河日下,就是因为它未能审时度势适应电视新闻越来越明显的“去资讯化”的潮流,实现从资讯传播到观点引领的转变,从强调“资讯流”到突出“舆论场”功能的转变。
第二,从一元单向、自说自话,到多元共振、更加注重平衡理性,在“众声喧哗”中实现主流引领。未来,在新闻节目中,要进一步强调和突出消息源的多样、报道角度的多维、评论观点的多元,为受众拼出热点事件的全景图,探究事件背后的关联以及走势。在时政报道上,要从长期以来单向度的、居高临下式的报道领导人决策主张、意见要求,逐步转变到既报道领导人的决策主张、意见要求,又报道相关人士、市民百姓的建议意见、反馈反应,调整姿态语态,实现领导人的关注与老百姓的关切的统一。在组织正面报道、主题宣传时,从长期以来选择性的只讲成就、完全回避问题,逐步转变到既要讲透成就,又要清醒面对、建设性地报道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平衡性,实现正确导向与传播实效的统一。在观点和意见的提供上,要强调专家来源的多渠道、嘉宾身份的多样性、观点意见的交锋和碰撞,尤其是比较注重从港澳台及新闻当事方的国家、地区约请嘉宾,参与日常报道和评论。这已成为深圳卫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特色。
第三,从单一成片的物理叠加到对事实、观点、分析的纵深开发,延长新闻的价值链。最近,深圳卫视提出一个口号: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不仅要做新闻事实的报道者,还要做新闻的分析师和研究员。以前是资讯传播,后来到资讯整合,然后才到新闻的解读。今后,光有解读也不行,还要注重对新闻的分析、研究、预判。
第四,从强调新闻出品的模制化、统一化,到突出新闻出品的个性化、特性化和品牌化。对一家电视台来说,新闻节目的风格、规范和标准实现统一,这是必要的。但是,新的媒体环境对新闻出品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卫视新闻节目,如果没有一定的独特性,将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所以,今后,对新闻栏目也好,对记者的新闻出品也好,对主持人也好,个性、特色和品牌将愈显重要。
第五,从单一的传统电视频道运营向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融合转变。这是未来电视新闻必须面对的任务,我认为,要完成这个转变,要从三个层面人手:一是全体采编人员对媒体融合的理念和认识真正转变,并统一到位,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要求未来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不仅理念要变、认识要变,而且思维方式、工作生活习惯都要随之变化;二是要对现有的采编流程进行更新再造,从而实现新闻资讯采集的全媒体化、新闻播出的多屏分发和即时化、随地化;三是打造适应媒体融合的组织架构及支撑体系。
最后一点,笔者想提请业界同行关注,并联手采取行动,即吁请中央电视台尽快联手地方电视台组建“中国视频新闻的版权保护联盟”,参照中国音协保护音乐作品版权那样,保护现有电视新闻视频的版权。现在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新闻网站,未经许可且不支付费用而大量采用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做法,是对电视机构的“掘墓”行动。这一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扭转,未来中国电视台的出路和命运将令人堪忧。
责编: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