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中人的本性与政治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由两部分组成:身体和灵魂。身体是外在的,灵魂是本质的,人的灵魂决定了人的本性。灵魂同样有两部分,有逻各斯的灵魂和没有逻各斯的灵魂,没有逻各斯的灵魂并不是完全的把逻各斯排除在外,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是最普遍的,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活动,并且是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的活动。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不同的本性会产生不同的政体,在政体的覆灭和保存过程中尤为明显。人的最终目的是要过优良的生活,最优良的生活必须在最優良的政体中才能实现,中产阶层掌权的政体就是最优良的政体。在最优良的政体中,人的灵魂的状态是最好的,要培养并保持这种状态,需要法律和教育。
  关键词:逻各斯;本性;政治;善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089 — 03
  人的各种活动都会基于一种目的,在各种目的中,最高的目的是幸福。在古希腊城邦中,城邦的公民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群体,他们投身于政治生活,以参与城邦生活为最大的荣誉,于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里,亚里士多德把人作为“政治人”来考量,认为只有参与政治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价值,过优良的生活。公民想要获得优良的善的生活,首先就需要一个优良的城邦,优良的城邦则需要优良的政体。城邦实行什么样的政体,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掌权者,由于掌权者的本性的不同,政体就出现了多种形式,但每种政体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政体的覆灭与保存就在人的本性的变化中动荡。人想要过最优良的生活,就要有最优良的政体,中产阶层掌权的政体无疑是最好的,能够培养公民好的德性,实现至善。
  一、人的本性与政治
  逻各斯是灵魂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特有的活动就是灵魂有逻各斯的部分实现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欲求,对幸福的欲求是最真切和深刻的。政治的目的实现最高的善,是幸福的生活,人最终的目的也是幸福,但由于最高的幸福是由政治来实现的,所以,人要想获得最大的幸福,就要过政治生活,依靠政治实现自身的目的。
  (一)人的本性
  人有两个部分构成,身体和灵魂,身体付诸行动,灵魂指引身体的行动,那么,体现人的本性的是人的灵魂。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灵魂有具体的论述,“灵魂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一个部分是有逻各斯的部分,这部分人具有完全的理性,任何事情都是出于理性的考量;其余的部分就是没有逻各斯的部分,没有逻各斯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无。没有逻各斯的部分的灵魂有一个特殊而普遍的存在,这部分的灵魂尽管没有逻各斯,但却在一定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1〕。这样可以把灵魂的构成理解成三个部分,即绝对的逻各斯、绝对的无逻各斯和部分的逻各斯,显然,绝对的有和绝对的无不是常态。绝对的逻各斯的灵魂类似于圣人,绝对的无逻各斯的灵魂是极端的恶,大部分人都是部分的拥有逻各斯的灵魂的人。没有逻各斯又在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在部分的逻各斯的灵魂之外,就还会存在部分的灵魂,这一部分灵魂与部分逻各斯的灵魂并列,并列的这部分灵魂就是反抗逻各斯的部分,也就是说,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灵魂都是有逻各斯和欲望两部分构成的灵魂。自制者可以控制内心恶的欲望,选择正确的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是符合德性的行为,就能够获得优良的生活。但是,自制者的对立面,就是不能自制者,不能自制者无法很好的遵从逻各斯的引导,从而会走向恶的一面。所以,为了使所有人都能够过优良的生活,获得幸福,那么就需要对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拥有好的德性,过最优良的生活,法律和教育是合适的手段。
  (二)政治与善
  部分分有逻各斯的灵魂,由于部分的比例不确定,人的本性因此不同。本性不同,处境不同,人们对于幸福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病人追求的幸福就是健康,而一个健康的人通常不会以拥有的事物作为目标追求。这些幸福都不是持久的,当欲求得到满足,便不会再有幸福感。所以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这些活动由于欲求而让人觉得幸福。"我们所说的自足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2〕真正的幸福是幸福本身,人们会因为幸福而幸福。幸福不因任何别的欲求而体现它的价值,它本身就具有最大的价值。幸福是人的一种特有的活动,人的独特之处是人遵循逻各斯的指引,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活动是灵魂中有逻各斯的那部分实现的,所以,幸福就是人的灵魂中有逻各斯的那部分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3〕这种善就是幸福。那么,不同的共同体追求不同的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尚的那个共同体,追求的一定是最高的善。政治是最崇高的科学,那么,政治所追求的就是至善,投身于政治生活就能获得幸福。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身的满足,过幸福的生活,人的幸福要在政治中实现。同时,人的本性又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二、政体覆灭和保存中的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本质即合乎德性的生活,而对人的德性的区分又对应了灵魂的划分,不同的德性对应了灵魂的不同方面。在对灵魂的划分中,没有逻各斯却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这一类灵魂,具有普遍的性质,即大部分人都拥有这样的灵魂;同时兼有特殊的性质,特殊在它具有变动性,自制者和不能自制者对它有不同的反应,政体的覆灭和保存就在不同的反应中应运而生。
  (一)不同的本性产生不同的政体
  以执政人数的多寡为标准,亚里士多德划分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三种政体,这三种政体是正宗的政体;在这三种政体的基础上,依据执政目的(公共利益或私利)的不同,又衍生出三种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三种变态的政体。由于掌握政权的人的本性不同,每种政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德性。不同的本性产生不同的政体,即不同的政体对应了灵魂的不同方面。同样,不同的政体就会培养出不同的公民,“公民的德性与他们所属的政体有关,倘若政体有多种形式,显然一个良好的公民不能以唯一的一种德性为圆满”。〔4〕由于政体的多样化,一种德性显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政体,所以,每种政体都有各自的德性。德性分别对应灵魂的不同部分,体现了人不同的本性。   (二)基于政体覆灭的人的本性
  逻各斯与反抗逻各斯的灵魂共存,是部分分有逻各斯的灵魂的特征,而大部分人的灵魂都属于这一种,当逻各斯的部分与反抗逻各斯的部分的比例发生变化时,政体赖以存在的本性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本性产生不同的政体,现行的政体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本性,所以,政体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反抗逻各斯的部分的灵魂占据了主要部分,人就无法按照正确的逻各斯行动,政体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由于各种政体依据的德性的不同,政体覆灭的具体原因会有差异,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考量时,就只有一种原因:人性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僭主制还是君主制,起事者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因为君主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和荣耀(名位),而这两者恰是一切人之所欲”。〔5〕僭主制和君主制都是一人掌握政权,区别在于掌权者是为了公共的利益还是私人的利益。君主制的建立是基于公共的利益,是遵从正确的逻各斯的活动,但是,由于君主拥有的财富和荣誉,同样是他人所欲求的,此时,起事者追求名位的欲望强烈,已超越了逻各斯的部分,所以,变革就发生了。同样,僭主制的建立是基于僭主谋求私人的利益,所以,同样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人们的活动是遵从灵魂中逻各斯的活动,发动变革后,僭主制便覆灭。共和政体与贵族政体中都有平民主义和寡头主义两种因素,贵族政体比共和政体多了德性的因素,由于这一因素更符合逻各斯的部分,所以贵族政体要更持久。“共和政体与贵族政体之所以倾覆,是由于它们背离了政体自身的公正原则”。〔6〕公正也是一种德性,一种遵从逻各斯实现至善的德性,是政治上的善,可以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违背了公正的原则,人的活动也不再是逻各斯的活动,所以,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同样会覆灭。寡头政体的德性是财富,平民政体的德性是自由,寡头政体是为寡头牟取利益,平民政体是为多数平民牟取利益,但他们都不是为全体公民谋利,自利的欲望更深刻,所以,这两种政体同样会走向覆灭。“因为欲望就带有兽性,而生命激情自会扭曲统治者甚至包括最优秀之人的心灵”。〔7〕所以,摒弃逻各斯遵从欲望的活动,必然不会长久。政体覆灭的原因不止这些,但是不遵从正确的逻各斯活动的政体总是不会长久,如果人的本性发生了变化,之前的政体便不能适合变化了的本性,所以,政体会改变。
  (三)基于政体保存的人的本性
  尽管政体的覆灭基于多种原因,但从人的本性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由于欲望占据了灵魂的大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被泯灭了,此时,现行的政体由于不再适用而走向覆灭。既然相反者产生相反者,那么,保存必然对应毁灭,保存的方法须从毁灭中找寻。人的本性的变动导致政体的变更,那么,保障政体存在的根本方式就是保持人的本性的稳定。
  在保存政体的众多方法中,最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中庸。中庸不是简单的舍两端,取中间,它是一种折中的调和,但它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公正。政治的公正是一种善,一种平等,一种按照灵魂中的逻各斯部分的行为。僭主政体过于追求僭主个人的利益,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存在;寡头政体过于注重财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权利;平民政体过于追求平等,忽视了其他的因素。不同的政体的存在依赖不同的本性,若某种德性表现的太极端,也失掉了原初真实的本性,蜕变了的本性并不能使政体长久保持,所以,合乎本性,合乎德性的活动,合乎中庸之道,政体方能得以保存。
  人不同的本性造就了不同的政体,如果说政体的覆灭是由于人的本性的变化,那么,倘若人的本性能够保持稳定,政体就可以长时期维持。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与之共存的是反抗逻各斯的部分的灵魂,在政体覆灭和保存的过程中,二者一直在进行博弈,博弈的结果便是产生了不同的政体或政体的继续保持
  三、最优良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划分的六种政体,每种政体都各有利弊,每种政体下人的本性都不稳定,发生一定的变动,从而才会有政体的覆灭和保存。基于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六种政体都没有太好,最优良的政体是中产阶层掌权的政体。
  (一)最好的灵魂状态
  政体的保存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庸,中产阶层符合中庸的特征。“由中产阶层构成的城邦必定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这完全符合城邦的自然本性”。〔8〕中产阶层有一定的物质财富,所以不会受外在的限制,不会像平民阶层那样渴望财富和平等没有自卑的情绪;中产阶层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好的德性,又由于不像贵族处于社会的上层,所以中产阶层不至于太膨胀,不会容易傲慢,这是一个温和的阶层,也是一个稳定的阶层。人不同的本性造就了不同的政体,如果说政体的覆灭是由于人的本性的变化,那么,倘若人的本性能够保持稳定,政体就可以长时期维持。中产阶层掌权的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最能够保持人的本性的稳定,必然能保证人的幸福,保证公民可以过优良的生活,具有最优良的行为,可以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自足、至善。那么,在这种政体下,灵魂的状态也必然是最好的。
  (二)培育最优良的公民
  不同的本性产生不同的政体,在最好的政体中,就要培养公民在这种政体下的好的本性,从而过最优良的生活。“最优良的生活对于个人或城邦共同体而言,是具备了足够的需用的德性以至能够拥有适合于德性的行为的生活”。〔9〕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包括智慧和理解等,可以通过教导获得这种德性,道德德性包括慷慨和节制等,但是,道德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并不是自然的拥有它。它更多的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是通过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改掉,会指导人的行为,有时比法律更有说服力,“法律无法强迫人们顺从,只有习惯才能这样”。〔10〕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些方式方法。就如幼小的儿童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最初家庭的的言传身教可能是培养好的习惯的比较好的方法。那么,在城邦中也需要一些方法来培养人们好的习惯,从而培养好的德性,善的灵魂。在家庭中,好的习惯要靠言传身教,或者配以一些奖励或惩罚的措施,在城邦中,好的习惯的培养就需要法律来支撑,制定一个好的法律即立法至关重要,立法是政治的实现善的活动。法律的制定也要与政体相适应,根据政体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一部好的法律,首先法律本身就是制定的优良的法律,其次,优良的法律得到人民的认可,只有这样,法律才能顺利的推行实施。好的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外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外,还要有內在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对教育非常重视。“最有益的法律,而且得到了其所辖的全体公民的称道,如果在政体范围内未能形成风尚及通过公民教育深入人心,这样的法律就依然是无用的”。〔11〕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价值,缺少了教育的配合,优良的法律都失去了它的价值,教育内化于心,法律外化于形,二者相互配合,就能培养公民好的习惯,培养适合最优良政体的德性,从而成为最优良的公民。
  三、结论
  幸福的生活是最优良的生活,符合人的本性。 人们想要追求幸福,并且希望最大程度的获得幸福,所以,城邦的公民投身政治,过政治生活,通过高尚的政治生活获得最高的善。人的本性来自灵魂,一定意义上分有逻各斯的灵魂是人最普遍、最真实的本性的体现。政体的更迭和保存都基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变化了,政体就随之变化,不能给人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由于中产阶层自身特有的性质,所以,中产阶层掌权的政体是最稳定和最优良的政体,它适度、公正,通过法律和教育等手段必能培养最优良的公民,实现最高的幸福。
  〔参 考 文 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8.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1.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7.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0.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7.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0.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8.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9.
  〔1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
  〔1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6.
  〔责任编辑:张 港〕
其他文献
摘 要:社区工作者绩效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区工作者绩效管理存在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过程不完整、考核内容重点不突出、考核结果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建立KPI绩效考核体系能有效回应上述问题。研究以K街道推行的“绩差薪酬”改革为案例,探析如何在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中引用KPI。建立基于KPI的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应把握科学性、参与性以及应用性原则,避免本位主义倾向、过分依赖指标以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保障和谐校园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地方性高校中,外语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易受西方多元文化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入党意愿不强、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本文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工作实际,着眼于外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若干举措,对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党建
期刊
摘 要:如何解释《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ii)到期效力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诉欧盟价格比较法案把此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该案中,欧盟主张第15条(a)(ii)到期意味着举证责任转移,而在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计算正常价值的非市场经济方法仍然得以继续使用。本文指出欧盟观点不合理之处,并结合中美就《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谈判过程,论证无论中国是否被其他WTO成员国认定为非市场经
期刊
摘 要: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主题,通过对上虞379家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现状、典型案例的剖析,查找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从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政府与社会组织要实现良性互动等三个方
期刊
摘 要: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秉承国家现代化建设及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自主选择”理念下学生管理模式与教师授课模式的转变探索,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为兄弟高校开展学分制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主选择;管理模式;授课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 H T),以黑龙江省的部分县区为例,选取9所小学分别选取四,五,六,三个年级段各一个班的学生,其中住宿儿童518人,非住宿儿童536人对他1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多方面测试,认为黑龙江省部分县区小学高年级住宿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辅导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寄宿;心理健康;儿童   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来源,使用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63篇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发现: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及治理对策研究成为当前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开展跨学科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加强
期刊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城市社区蕴含丰富的教育和实践资源,是高校深化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文章阐述了实践育人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结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城市社区共建的工作实践,探索暑期实践进社区、党团活动进社区、艺术教学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实践育人路径构建,并从完善制度、强化指导、加强互动、拓宽渠道等方面,对基于城市社区平台的高校实践
期刊
摘 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单独提及“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在中央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方兴未艾,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懂法、不守法带来的经营风险与交易风险日益增加。本文梳理了农村电商经营中所涉的主要法律问题及风险点,探索推动电商经营主体依法依规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其在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为消费者及其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有序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  关键词:农村电商;法律风险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吸引力不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等因素。通过增强“中国梦”在大学生特殊群体中的影响,借助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以及扩宽“中国梦”的传播方式等途径,充分发挥“中国梦”思想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
期刊